-
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的文本学解读
《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一反汉语学界把布洛赫简化为乌托邦思想家的惯常做法,坚持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品味布洛赫的哲学思想,从而呈现出别开生面的全新意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员大将,其重要性堪与海德格尔、阿多诺、萨特等人比肩。但布洛赫的著作向来被公认为不可解读的天书,迄今均未翻译成中文,相应的研究文献更是凤毛麟角。《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则是填补这一学术空白的努力。作者深入布洛赫的心路历程及其历史语境,对其早中期的主要著作《乌托邦精神》、《当代遗产》和《希望原理》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学解读,从而勾勒出布洛赫哲学思想的轮廓和风貌。 -
真理与现实
《真理与现实:恩格斯•布洛赫哲学研究》主要内容: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作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著作是具有包罗万象性质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布洛赫本人的根本哲学思想,也包含了他对世界内容及其象征形象和模型形态的详尽解释。在哲学的贫乏时代,布洛赫通过一系列伟大著作使形而上学重新成为真理与现实。 -
希望的原理(第1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 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
奇怪的战败
-
历史学家的技艺
马克•布洛克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史学大师,作为大师一生治史经验的结晶,本书从历史审美的角度着眼,为历史研究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提醒世人注重求真的同时,也要悉心保存历史的诗意;在对历史进行体悟的同时,要善于从历史遗迹找寻历史的脉络,注重培养历史学家的想象力,由古知今,由今知古,力求通古今之变,提升历史研究的境界。 -
奇怪的战败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军不到一个月就溃败于德军闪击战下。五十四岁毅然从军的布洛克,以他亲身的经历和史家的角度,评断这场“奇怪的战败”。本书写于1940年7月,即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打败之后。但于布洛克死后才出版,也是他的最后一本书,内容是对1940年法军步兵猝败于德国闪击战下的简略评论。由于他亲身经历战败的过程,甚至仍处在危险之境,但依旧清晰镇静的写下对法国军方的失误检讨,其评判严厉但正确,对于我们了解这场德法之间的决战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的反思更堪称经典,认为史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把他的分析能力应用在他所置身的社会现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