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III:旅人迟归
没有谁能自外于冷战的歇斯底里, 被解雇的新闻评论员衣食无着,几近破产, 他唯有写作,写出他战时的经历, 而出版商却告诉他,那些东西已经过时了。 当他面对成吨的万卷纳粹档案,一股雄心在胸中燃起, 一部描写纳粹帝国的鸿篇巨著在妻子的抱怨、朋友的苦劝中落笔。 麦卡锡的疯狂,肯尼迪的陨落,水门的荒唐,苏联的封闭, 在夏伊勒的笔尖,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流淌出来。 本书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如果真的存在20世纪版的尤利西斯,他必是威廉·夏伊勒无疑。身兼记者、作家、历史学家于一身的夏伊勒亲眼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庆幸的是,他把那些事件全都用文字记述了下来……一部非凡的著作。——《休士顿纪事报》 夏伊勒先生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存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华尔街日报》 夏伊勒留给世人的绝响。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旧金山纪事报》 在这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波士顿环球报》 -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II:噩梦年代
当纽伦堡大游行希特勒嘶喊口号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张伯伦在慕尼黑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实现德奥合并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希特勒下令闪击波兰,发动世界大战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这是一本让人痛心的第一手资料集,也是一本个人故事集, 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渴望让自己、妻子和刚刚降世的女儿过上平静的生活, 却被卷入了欧洲的政治大潮。 本书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他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如果真的存在20世纪版的尤利西斯,他必是威廉·夏伊勒无疑。身兼记者、作家、历史学家于一身的夏伊勒亲眼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庆幸的是,他把那些事件全都用文字记述了下来……一部非凡的著作。——《休士顿纪事报》 夏伊勒先生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存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华尔街日报》 夏伊勒留给世人的绝响。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旧金山纪事报》 在这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波士顿环球报》 -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I:世纪初生
1925年8月20日,从巴黎驶回美国的列车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开动, 21岁的夏伊勒却收到了一封改变他一生的信。 世纪初的美国喧嚣、吵闹、贪婪、腐败, 而巴黎,则是灯红酒绿的世界梦幻之都。 这时的欧洲民主还未衰落,专制尚未兴起,正享受着战争前难得的和平。 这里有伟大的画作, 精美的歌剧,绝伦的美食,诱惑的红灯区; 还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伊莎朵拉·邓肯五花八门的名人轶事…… 和威廉·夏伊勒独一无二的故事。 本书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他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他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他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一位故事高手……现代史中那些欧洲重量级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对他们的精准描述,堪比作者对自己的描述。——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作者 活在历史中的人……非常易读,描写了大量有趣的、戏剧化的故事。——《纽约时报》书评 非常感人,绝对值得一读……第一部分是对美国的思考,在重述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生活时有一种酸甜参半的味道……(在第二部分)他带来了对欧洲的新闻体书写。——《星期六书评》 清醒而活泼、睿智而温暖——所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并且正当其时。——《纽约客》 诚恳……富于探索精神……作者的一生和历史比翼齐飞,他照亮了后者。——《洛杉矶时报》 -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夏伊勒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夏伊勒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 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夏伊勒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对1940年法国战败的研究 本书为了说明欧洲大国之一的法国在纳粹法西斯进攻面前为何如此不勘一击,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发生后法国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的分析,揭示了法国战败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