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学与近代中国
《儒学与近代中国》对儒家的孝道、师牛关系、祖先崇拜以及儒学是否为宗教等问题发表厂看法,展示了一个西方人的儒学观在阐释儒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庄士敦从关怀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前景的高度着眼,对儒学特质、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找出一条世界精神文明之出路,从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视角看,长久以来吸引中外文化学者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究竟出于什么心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会达到什么高度、庄士敦作为“东学西渐”的实践者,其向西方受众传播儒学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无疑为我们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本。 -
紫禁城的黃昏
《紫禁城的黃昏》是莊士敦關於清末宣統皇帝溥儀的回憶錄。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四年,莊士敦是溥儀的英文老師。溥儀於一九三一年為此書作序:「倉皇顛沛之際,唯莊士敦知之最詳。今乃能秉筆記其所歷,多他人所不及知者。」作者在本書扉頁上特意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溥儀皇帝陛下。」本書記錄了清朝最後的日子的歷史和傳聞,據知溥儀被質押蘇聯期間,蘇聯人根據此書線索對他進行問訊,而據毛澤東英文老師章含之的回憶,毛澤東頗喜這本《紫禁城的黃昏》。 譯者高伯雨說:「因為書中的歷史人物和提到的風俗習慣,我都很熟,圍繞在紫禁城和心向宣統皇帝的那批人如梁鼎芬、陳寶琛、鄭孝胥、金梁、張勳、徐世昌、寶熙、朱益藩等等,他們的生平,我隨時可以詳詳細細的道出來,而且陳寶琛、金梁我也相識的。所以下筆翻譯時,不便說『倚馬可待』,倒可以說運筆如飛,十分順利。」 大師李敖推薦說:「這本《紫禁城的黃昏》中譯本是秦仲龢(高伯雨)先生譯的,就全書『戲肉』,夾敍夾議,精彩非凡,雖然議論之中,不無黨見;然查證引據,頗具功夫,令人佩服」。 -
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1934年出版的这本《紫禁城的黄昏》在伦敦出版,轰动全世界。1960年代,溥仪编撰《我的前半生》一书,大部分史料即参照庄士敦这本书。1987年,以此书为底本的电影《末代皇帝》公映,获得多个奥斯卡奖项。1988年,李敖“真相丛书”将此书选入,认为此书“的确是一部极难得的时代记录。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剖面,令我们从惊叹中认识中国”。 -
紫禁城的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紫禁城的黄昏》的叙述略带忧伤,寄哀于现代世界中中国不断沉沦的命运。然而,尽管作者意识到中国文明的辉煌已成过去,但《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并非满篇哀鸣与幻灭之词。相反,庄士敦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 -
回望庄士敦
《回望庄土敦》讲述了:英国传记作家史奥娜·艾尔利女士所著的《庄士敦》一书,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庄士敦。从童年时光、青年求学,到香港、威海卫两地的殖民生涯、京城五年的帝师经历、以及回国后的晚年岁月,一生之起伏曲折,尽在其中。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二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威海度过的。正是因为这种历史因缘,我们有机会较早地接触到《回望庄土敦》,并得以结识《回望庄土敦》的作者史奥娜·艾尔利。 -
紫禁城的黄昏
根据Victor Gollancz Ltd 1934年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