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寅恪與傅斯年
在20世紀初葉成群而來的學術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鬥、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而為後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造詣外,還留下了制度性的遺業,在學術界維持著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表,後者則非傅斯年莫屬。 陳寅恪先後留洋16載,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傅斯年乃五四運動健將,負笈海外7年,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了4年時光。二人學成歸國,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氏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南國一代學術新風。北伐成功後,被譽為「人間最希有的一個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三百年來僅此一人」、「教授的教授」陳寅恪出任史語所歷史組主任。傅、陳二人這一歷史性的聚合,開創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流派。令人扼腕的是,由於國共分裂,這對同學加姻親關係的曠代天才,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台灣省議會大廳,一個默默死於大陸嶺南病榻。並世成雙的奇葩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本書敘述了陳寅恪與傅斯年成長、留學以及在動蕩歲月中顛沛流離,執著學術事業的艱難過程,生動卓然地展現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事業追求的通俗作品,讀來感人淚下,悵然歎息。 -
天朝 洋奴 万邦协和
“焚书坑儒”有这回事吗?/《道德经》的五千字到底是谁写的? 看民国学界第一大牛人 蒋介石面前翘二郎腿的傅斯年 让孔祥熙‘宋子文连续下台的傅斯年 执大柄以定是非 戳破我们的历史“常识” 中国近代历史独立学者傅国涌导读 本书编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编选了傅斯年先生的政论、随笔性质的文章,主要凸显他对国家、社会、个人前途命运的思考;第二部分是他的历史讲义,作为他的历史学术成果的展示;第三部分是他的《新潮》《西潮》所大声疾呼的民族文化革新运动,以展示他在中国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有力思考。可以说这三部分分别体现了傅斯年先生的人格魅力、学术成就、历史定位。作为“与大师一起读历史”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本书所编选审定的文章,一方面体现了傅斯年先生对历史所发出的思考、勘定、判断或设想,另一方面体现了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他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
傅斯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性命古训辩证》一书于1940年正式出版,傅氏时在昆明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是书写于抗战之前,中经战乱,先后在上海、香港排印,故版式不一。本集采自台湾联经1980年版《傅斯年全集》第二册,版式已经划一。是书从甲骨金文开始追溯“性”、“命”二字的来源及其演变,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史各家流派,一直推断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作者以考据、训诂、语言学等方法与社会历史背景互相发明印证,重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 傅斯年(1896—1950),山东省聊城县人。三十三岁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所所长,擘画安阳殷墟考古等田野调查工作,为中国信史建立珍贵的史迹史料。五十岁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五十四岁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广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实图书、奖励研究,奠定台大的学术根基与自由传统。 -
史学方法导论·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史学方法导论·民族与古代中国史》讲述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虽为残稿,但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巨大,何兹全先生评价,此书“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美籍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评价:“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历史天才,是无疑的……这篇文章(指《夷夏东西说》)以前,中国古代史毫无系统可言。” 《史学方法导论》一书则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是这种治史原则的完整体现,当年影响巨大,人称傅斯年开创了“史料学派”。 -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系作者(傅斯年)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原“拟目”保留供读者参考。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致蔡元培: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评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等。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