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的兴起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将从译介西学成果、推出原创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开。译介西学成果拟从西方近现代经典(自文艺复兴以来,但以二战前后的西学著作为主)、西方古代经典(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原典)两方面着手;原创精品取“汉语思想系列”为范畴,不断向学术界推出汉语世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则以民国时期的翻译著作为主。从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着手,在上述三个方面对学术宝库进行挖掘,从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以求为21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厦添一砖一瓦。 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高等教育的有关知识。 -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
作者讲述了抗战中中国大学内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既有事后的回忆与学者的发掘,更值得关注的是汇集了许多当事人的珍贵文字,这些文字体现的既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精神,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呈现出战时中国大学的精神风貌和一代学人的文化情怀。 -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ISBN:9787561723265,作者:孙培青主编 -
文化、性别与教育
《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聚焦于20世纪初期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民族国家建设中性别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当时的女大学生而言,在旧的思想体系逐渐崩溃之时,她们也存在一个不断确立和建构自己身份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在教育、文化和各种社会权力关系的影响下开始的。 在疏离于故土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习俗的教会女子大学、在时代风潮漩涡中的北京女高师、在充满了情趣与浪漫的男女合校大学,女学生们无论是其学校生活还是其人生选择都迥然相异。《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通过研究她们在不同的教育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她们所获得的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社会文化意义,揭示了在中国社会复杂的历史变迁中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文化与女性的生存境遇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 -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
为什么在距今八百多年的1209年,会有一批学者从牛津搬到剑桥定居?大学和小镇经过了怎样的争夺才确立了今天的格局?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是如何建立的,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修道院对剑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古至今,财富一直是剑桥大学学术独立的基础,这些财富是怎样获取并维系的?剑大有哪些风云人物,又有何种娱乐消遣?这些天之骄子的恶作剧和校园传说有哪些?剑桥大学与女性又有什么特殊关系?……所有这些问题,在《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一书中都会得到解答。 全书18章,分主题讲述剑桥的历史与现在,宏观与微观,剑桥的人、事,以及一草一木。书中包含60余幅别具风情的素描,与作者循序渐进、款款讲述的风格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