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十日谈
本书源自丁东、谢泳两位学者四年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专栏对话录。 全书采用对话方式,二人畅谈古今、纵横捭阖,对知识分子之命运、历史研究之要义、出版阅读之现状、文学艺术之真谛、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行文酣畅淋漓,常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令人拍案叫绝。还有老村的绘画数幅点缀其间,图文互补,相映成趣,堪称近年文化批评与思想评论界不容错过的佳作。 -
学人今昔
书分三辑,其中有一栏是文化时评类的短文,如批评作家责任感的缺失、庸俗的小女人散文、自由主义的普及等。谢泳先生还说及当代不少学人,尤其是留过洋的一些 “海龟”,文章做得不太好看,专业术语掩盖不了语言的薄弱功底,远不及五四及以后那几代人写的漂亮,即便当时研究理工科的教授,也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写得一手好文章。 -
胡适还是鲁迅
本书记录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界的一场重要论争:据说胡适与鲁迅分别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条不同道路”。在我看来二人殊途而同归。若依张承志的定义,凡是“非暴力主义”都是现存“体制的招牌或粉饰”(本书第287页),则胡、鲁二人都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虽然鲁迅自比“战士”,以杂文作匕首、投枪,但他却没有参加暴力革命;即使发表文章说他向往苏俄、同情工农革命,按照“自由派”知识分子认可的美欧标准,那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在我看来,胡适与鲁迅都秉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只是对执政者信心有大小,采取的态度有合作与不合作之分,即各自选择的人生姿态与实现理想的方式有所不同。无论如何,辨析鲁迅与胡适的同与异,至少有思想史上的价值。所以,这本辑录对胡、鲁评价各抒己见文章的选集,值得一读。 -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国内较早从学术角度研究西南联大的著述。作者努力从问题出发,在丰富的西南联大史料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视角并做出分析。《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有关西南联大的研究中具有独特风格,曾在相关专业领域产生过一定影响,对今天的西南联大研究仍具有启发意义。 -
杂书过眼录
本书是著名学者谢泳先生继《逝去的年代》和《没有安排好的道路》之后,又一本思想随笔力作。全书介绍了六十多部鲜为人知的“杂书”,通过这些书里书外的故事讲述,揭示了近现代中国许多令人震惊的历史真相和鲜活的历史细节,给人无穷的启迪和思索,堪称小文章构成大学问。 全书文笔清新平易,不枝不蔓,不故作高深,更不穿靴戴帽,让人在不经意间品出历史的滋味和无奈。 -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
本书是由作者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一课所用的讲义稿整理而成的。 在书中,作者提示了史料与研究之间的种种关系,叙述平实,不卖关子。分别讲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念、范围、类型、成型的与不成型的现代文学史料及掌故之学,并针对搜集史料的所应具有的意识和应掌握的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在阐述现代文学史料的整体观中,尤其强调开放兼容的史料研究态度;而对史料研究与使用的具体指导,则体现在作者就扩展史料的先行规则、基本方向,以及应用史料的规范所作的系统阐述之上。 作者提出,不论研究对象有什么变化,养成史料先行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作者努力把自己研究的感想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给出具体的史料类型和可能存在的寻找方法,又力图诱导出可能存在的史料方向和学术灵感,后一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