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杆子
《笔杆子:晚近文人的另类观察》是继《上学记》之后,又一部回忆旧日文人的力作。该书由何兆武倾力推荐,谢泳作序,通过对近三十位业已逝去的大师之人生素描,讲述了大量文人间不为人熟知的隐秘故事,是一部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悲情与无奈的心灵史诗。 -
巴黎的放荡
能包容伟大艺术家的地方少之又少,其中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巴黎,就是这样一个宽容的都市。作者通过长达数年的努力,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向我们描述了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昔日景象。 由于本书的素材全部来源于历史资料,而不是小说的虚构臆造,因而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创造了这些艺术的艺术家们的思想、生活和他们所在的时代精神。 艺术的崇高与肉体的卑微,灵魂的圣洁与行为的放荡,痛苦与狂喜,追求与渴望,奋斗的艰辛与人性的黑暗……在塞纳河畔的洗衣船画室里,在蜂窝街上,在咖啡馆里,展示着天才们灵魂最深处的隐秘与挣扎――瞧这些伟大的疯子! -
德希蕾日记
【《德希蕾日记》】 本书记录了一位善良刚强,热爱人民与和平的马赛姑娘成为贝尔纳多特元帅夫人和瑞典王后的历程。由于她与拿破仑的特殊关系,书中主要记叙了整个拿破仑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拿破仑政治生涯和个人生活的许多侧面。故事中的人物也都是历史上真实人物。 【下面列出书中主要人物】 Jean-Bapatiste Bendadotte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法国陆军部长,元帅,蓬特-科沃亲王;瑞典王储,反法同盟军总司令,瑞挪联邦国王查理十四世。 Desiree Clary (德希蕾.克拉里) 贝尔纳多特之妻,蓬特-科沃公主;瑞典王妃,王后。 Oscar (奥斯卡) 贝尔纳多特之子,瑞典王储,后为瑞挪联邦国王奥斯卡一世。 Napoleon Bonaparte (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 Josephine (约瑟芬) 拿破仑的第一个妻子,皇后。 Marie Louise (玛丽.路易丝) 拿破仑的第二个妻子,皇后,罗马王(拿破仑二世)之母 Joseph (约瑟夫) 拿破仑之兄,先后为那不勒斯,西班牙国王 Julie (朱莉) 德希蕾之姐,约瑟夫之妻,先后为那不勒斯,西班牙王后 Lucien (吕西安) 拿破仑大弟,议会议长 Louis (路易) 拿破仑二弟,荷兰国王,拿破仑三世之父 Hortense (奥坦斯) 约瑟芬前夫之女,路易之妻,荷兰王后 Jerome (热罗姆) 拿破仑三弟,维斯特法利亚国王 Letitia (莱蒂奇亚) 拿破仑之母。太后 Eugene (欧仁) 约瑟芬前夫之子,意大利总督,奥斯卡的岳父 Josephine (小约瑟芬) 欧仁之女,奥斯卡之妻 Talleyrand (塔列朗) 外交大臣, 侍从长,本尼凡亲王 Fouche (富歇) 警务大臣,奥特朗托公爵 Lafayette (拉法叶特) 大革命中任巴黎国民自卫军司令,主持《人权宣言》的起草工作 Charles (查理) 瑞典国王查理十三世 Hedvig (黑德维) 查历十三世之妻,瑞典王后 Alexander (亚历山大)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
民国风度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埋头学问、以学术报国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是梅贻琦、蒋南翔、张季鸾、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梅汝璈、顾维钧、卢作孚、陈望道、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此次修订版中,汇编了钱理群先生专门就本书内容在北大所做的演讲,解析深刻生动,勾勒民国风骨,引起很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外补充了作者徐百柯的八篇精彩文章,涉及到了严复、胡适、卢作孚、季羡林等人物,探讨了科学院、初中教育、大学中文系等话题,作为本书的延伸阅读。 -
美国人的历史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一书按道理说译作《美利坚民族史》可能恰当一些,但未免太一本正经了。国内学者引用此书时有译作《美国人民的历史》的,我对“人民”二字向来敬而远之,还是免了罢。作者夫子自道,说这部作品是一次“爱的劳动”(This work is a labor of love)。当然是对美利坚民族的爱(约翰逊本人是英国人),既然如此,在我这样的俗人看来,那总该多说好话才是。但约翰逊并不这样。于是我们得以看到,在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包括华盛顿)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一面,看到了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种种弱点,甚至缺陷。 此书从英国最早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写起,一直写到了20世纪末,也就是克林顿时代,时间跨度大约是400年。作者尽管不是学院派的历史学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从“后门”进入这个领域的(I entered the study of American history through the back door),但约翰逊的案头工作应该说相当扎实,书后的Source Notes差不多就相当于一本不厚不薄的书。书的封面上印着《福布斯》杂志的一句评语:“This audacious book is a magnificent achievement.”至于是否恰如其分,那只能交由读者判断了。 评论: 书、艺术与风格(Books, Atrs and Manners) 约翰逊以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把美国的故事带向了一个稍嫌突兀的结尾:“在一个成功的音符上结束这部美国人的历史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美国人的故事,本质上是凭藉智慧和技巧、凭藉信仰和意志的力量、凭藉勇气和坚持来战胜困难的故事。”好吧,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但约翰逊的读者不能不对他的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正是凭借智慧、技巧、信念、意志力、勇气、尤其是坚持不懈,来战胜叙事性历史学家的困难。在这种通俗风格的历史写作上,约翰逊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他自己,而且,尽管在这样一本书中,某些失误和乏味的部分不可避免,但他没有辜负他作为一个学者和一个作家的盛名。 《美国人的历史》一书证明了:历史也可以是文学。 ——迈克尔·林德(Michael Lind,1964~)美国作家,先后在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教,曾任《纽约客》(New Yorker)、《哈珀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和《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杂志的编辑或签约作家,出版过很多部关于美国历史、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方面的著作。 大片(The Big Picture) 这是一部现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历史,撰写这本书的人可算是第九大奇迹。在扯到美国人之前,我们不妨快速回顾一下保罗·约翰逊这个人。约翰逊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平面媒体和电视新闻记者,在不同的时期先后担任过知识分子左翼周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的编辑,伦敦一份有点守旧的杂志《旁观者》(Spectator)的专栏作家,以及平民化的保守党报纸《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犀利而直率的专栏作家。人到中年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开始研究养老金手册的时候,约翰逊开始研究历史。之后他写了一部英格兰民族史,一部犹太人的历史,一部现代世界史,以及一部现时代诞生的历史,中间作为放松,他快速地研究了诸如上帝、知识分子和约翰·梅杰的保守党政府这样一些课题。如果这些历史研究是轻松活泼的快照的话,那应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事实上,他的每一本著作都是包罗万象的全面记述,篇幅通常在800页到1000页之间,不仅仅是对大量历史研究的概括,而且以轻松活泼、可读性很强的散文把它打造成了一部条理清晰的叙事篇章。 ——翰·奥沙利文(John O'Sullivan,1942~)。英国政治评论家和新闻记者,曾任《国民评论》(National Review)的总编辑,现为自由欧洲电台的执行主编,其出版的主要作品有《总统、教皇与首相:改变世界的三个人》(The President, the Pope, and the Prime Minister: Three Who Changed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