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保护建筑地图
该地图展示了目前上海市政府批准的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3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632处,总计2138幢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其中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有外滩、老城厢、山阴路等。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12片共27平方公里,朱家角、枫泾等郊区历史风貌区32片14平方公里。 -
重建中国
本书介绍的是解放后直至7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以及新中国历次运动在这些领域造成的影响,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分别从古代、中古、近代及现代四个历史时期阐述了外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与特点。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时期的社会背景,对各国的城市建设理论以及城市建设实践作了科学的评介。 -
比较城市化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 城市化曾经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一直在关注城市化研究。本书是布赖恩·贝利(Brian J.L.Berry)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前城市化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本书首先分析了19世纪工业城市化的特征,讨论19世纪发生在城市中的社会转型所引起的人口和社会运动,并指出城市规划的出现是作为对城市负面影响的一种反馈。其次,对北美、第三世界国家、欧洲城市化的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关于北美城市化动力机制和人文结果,从规模、相互作用密度和内部差异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贝利认为伴随着美国出现的马赛克文化,美国的规划方式也趋于支持私有化和马赛克文化,而不是提高规划客体的生产性。关于第三世界城市化的道路,作者认为不同于西方。在乡村向城市社会转型中,人口主要迁移到大城市的外围聚落地带;在城市经济对劳动力进行吸纳时,会产生空间扩散、阶级冲突以及次文化马赛克等问题。 -
The City Shaped
Spanning the ages and the globe, Spiro Kostof explores the city as a repository of cultural meaning and an embodiment of the community it shelters. Widely used by both architects and students of architecture, The City Shaped won the AIAs prestigious book award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cludes hundreds of photos and drawings that illustrate Professor Kostof. -
中国古代城市二十讲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大舞台和载体,中国古代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杰出成就,是中国长盛不衰的灿烂文化的见证。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之约编著一本有普及性质的《中国古代城市二十讲》,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城市二十讲》大量引用了原先作者编著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定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史》时掌握的资料及图片,也引用了一些国内公开出版物上的图片,如《中国美术全集》、《老北京》、《老苏州》等等,书上未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