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变法思想论丛
内容简介: 汪荣祖先生事晚清变法思想之探讨数十年,成果颇著。本书收入5篇文章,分别是“晚清变法思想析论”、“论晚清变法思想之渊源与发展”、“论戊戌变法失败的思想因素”、“王韬变法思想论纲”、“论胡礼垣的大同思想”,从整体到个案,深入地研究晚清变法思想的多个方面。 作者言: 晚清有三大运动,即自强运动、变法运动与革命运动。三者皆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从历史发展上观察,自强思想发生最早,继之以变法思想,再继之以革命思想。从思想发展上观察,三种思想虽继往开来,但在新旧交替之时,新思想常发生于旧思想未尽褪色之前,如在咸同之际,自强运动正蓬勃兴隆,然变法思想已育其胎;又当光绪季世、甲午之后,变法思想经三十年的激荡,已成风潮,卒有戊戌变法之一幕,但正当此时,革命思想与行动亦已见端倪。及至清室最后十年,保皇与革命二党虽势如水火,但变法与革命两思想因子,其间相互错综复杂之关系,学者已多论及。由于思想演变之迹并不十分明晰,于是以变法派为自强派者有之,以变法派为革命党者亦有之,殊不知思潮如江河,虽或有夺他流入海者,但一般言之,泾渭分明,不能以江为河。(吾)拟就变法思想之内容作全面的观察,分析其独特之思想因子。诸思想因子之结合,乃成变法思想之实质。借以显示变法思想之特点,以别于自强思想与革命思想。 ——汪荣祖 -
学人丛说
本书收录十二篇文章,涉及十四位学人,然而并不是十四篇传记,而是论述与这十四位学人相关的一些议题,甚至是有争议性的议题。包括钱牧斋在史学上的造诣,章实斋被现代学人迹近夸张的评价,郭嵩焘、严复:曾纪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严复意译的意义,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的关系难以翻案,康有为早年雏型思想的重要性.章太炎文化多元论之创义,梁启超史学前后期之有所承袭,胡适与陈寅恪乃同一时代不同类型的学人,胡适与吴宓在爱情上的异同,萧公权如何凭其学力建构中国政治思想史,钱锺书以文学家提出对史学的慧识,以及美国汉学家牟复礼教授一生的点滴。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台灣出版史上介紹圓明園最詳盡的一本書!嚴謹的考證、流暢的敘述、精采的圖片、豐富的內容,讓您同時感受圓明園的榮辱與大清帝國的興衰! 圓明園是滿清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的皇家大樂園,歷經了一百五十餘年的不斷經營,建造和修繕工程幾乎無一日中斷。圓明園集明清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更包含了西洋建築藝術,成為大清帝國一顆璀璨明珠,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名的大型宮殿式御園,可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雄偉的帝王宮苑。 然而,何以今日論及圓明園總令人不勝唏噓、百般無奈?本書細說從頭,涵蓋了三個面向,讓讀者深入了解這座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偉大園林建築。首先,呈現出圓明園建築的外觀與內涵,討論這些組成部分的來龍去脈與演變過程,及其在美學設計與布局上的意義。其次,檢討圓明園的興衰原因,以及被焚毀後的遭遇。最後,探索圓明園各方面的人文活動,包括皇帝及其親屬、侍從、大小官員、太監、待衛、僧侶,以及園內各方面的現實生活,諸如遊覽、接見賓客、處理政務和寫作詩文等。 圓明園這座皇家御園的興衰是滿清帝國史的縮影,閱讀本書不僅能體會圓明園的光榮與屈辱,更能理解大清帝國的興盛與衰亡。 -
康章合论
康有为与章炳麟乃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两个头号人物,在政治上,一主变法,一主革命;在学术上,一主今文经学,一主古文经学;而根本之异是在文化观上,一是一元论,一是多元论。二人虽途径不同,但都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至今经过时间的考验与印证,已可略见康氏主张渐进改革的价值与章氏文化多元论的正确性。然而,长期以来二人却多被视为守旧与顽固。本书揭除掩遮康、章两氏的重重帘幕,澄清若干误解,还其以历史真貌。 -
明清史丛说
本书收录了史学大家汪荣祖先生在明清史研究领域的文章共十三篇。专题论文九篇,涉及明清帝国的诸多重要议题,如明清帝国版图的变迁、生态危机、知识流通、英雄人物抉择的成败、秦淮河畔的文学想象与历史记忆、明清之际的大变局、满族汉化之争、晚清自强运动失败之因、慈禧历史形象的形成等。书评三篇,犀利地剖析了三部明清史研究的专著,直陈其得与失。另有一篇短文解读圆明园的西洋楼。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极其开阔的研究视野,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明清史的重要见解,也是作者在明清史坛辛苦耕耘的心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编辑推荐: 近些年来,明清史研究一直是国际汉学界、中国史学界的热门领域之一,广大读者也对这一领域的诸多话题颇感兴趣,如广袤的中国版图在明清时期有什么变化?严重的生态危机对明清政权有何影响?明清时期图书如何流通?多尔衮、李自成、吴三桂等英雄人物的个人选择与明清之际的历史走向到底有什么关系?作为征服者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如何面对文明程度较高的汉学文化?慈禧的恶相是怎样形成的?……史学大家汪荣祖教授在海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重新检视相关研究,探讨这些重大话题,展示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历史大变局图景。 -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 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本书就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