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种姓不能用来解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考虑种姓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得主十年巨著
○权威作者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作者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是普利策奖得主、波士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获得者,TED视频播放量超100万,奥巴马亲自为其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奖项认可
已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Goodreads年度读者选择奖(历史类),被《纽约时报》《时代》《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财富》等权威媒体选为年度好书。
○文本扎实
威尔克森前作《他乡暖阳:黑人大迁移史》曾获美国图书评论家奖等数十项大奖,还被《纽约时报》《纽约客》亚马逊、《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网站列入2010年最佳书籍清单。《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在前作采访1000余人的基础上写就,威尔克森亲自前往德国、印度实地寻访考察,耗时十年才完稿。
◎剖析美国种族问题与阶级矛盾
从《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了解美国历史上对人类等级高下制度性的随意划分,发掘美国社会社会冲突的根源:
为什么种族问题是美国的顽疾?美国何以分裂至此?
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贵)运动为何如此激烈?
种族冲突如何影响了美国大选?
2042年,白人将不再是美国的大多数人群,美国将如何应对种族矛盾?
◎2020国际超级畅销书,亚马逊霸榜!
2020年秋季现象级畅销书,上市至今全球销量近100万,从未跌出亚马逊畅销榜前10
这个秋天,全球都在读这本书了解美国!美亚超12000人评论/4.8分高分,Goodreads近20000人评价/4.63分!
美国最顶尖精英都在读,奥普拉、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等众多名人推荐,Netflix宣布开始《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影视改编
★内容介绍
在美国的种族冲突、阶级矛盾之下,暗藏着种姓制度这一“看不见的骨架”。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探索的便是这种强大的、不可见的等级制度。种姓本是印度一种按人的血缘或出身、婚姻、职业、宗教信仰等来划分社会地位的制度。作者威尔克森认为,美国也暗藏种姓制度,其定义黑人、白人或“非白人”的方式,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与法规,还有美国人民的观念与作为,都符合种姓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威尔克森深入历史,结合真实事例,展现美国隐藏的种姓制度,并指出僵化的等级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美国和美国历史。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将印度、纳粹德国的种姓制度与美国联系起来,总结了“支撑”美国种姓制度的八大支柱,包括神圣化、承袭性等。她结合翔实的案例,包括2008年、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讲述了种姓制度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并用个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马丁·路德·金、棒球运动员萨奇·佩吉、威尔克森本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故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种姓的暗流。
★媒体评论
自1996年起,我一共推荐了86本书,《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就是第86本。在我推荐的书里,从未有一本书比《美国不平等的起源》更重要。……我自己买了500本《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然后把它们寄给每一个(我认识的)美国的政府官员,最顶尖的市长、企业CEO还有大学教授们。了解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理解种姓真正的含义至关重要,对这些领导美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奥普拉(美国著名主持人)
一出版即成为经典,一部能改变读者内心世界的书。
——《纽约时报》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美国社会的不公。
——《时代》
对种族主义、制度化的不公的全面审问……威尔克森在她的书页里激活了历史,并将历史的恐怖和可能性都公之于众。
——《卫报》
威尔克森在方法和行动上都勇敢、清晰和诚实……将威尔克森的思想推广到当代美国成了一项令人不安的举动,这恰恰证明了她的正确性以及种姓制度在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旧金山新闻》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将激发读者思考和感受什么是平等。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提供的美国式政治正确标准下观察、叙述和分析,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美国的现实。这只是这本书妙处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美国现实的激进批判者们的道德热情和修辞能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于实现对公共议题的引领和对公共话语的建构,这本书堪称范本。美国的不平等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不只是白纸黑字的答案。
——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西方史纲》作者)
美国与印度一样也有种姓制度?看起来触目惊心的说法,却成为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解释美国社会矛盾的依据。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嗤之以鼻,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框架,从美国历史谈起,一步步剥茧抽丝。它注定让美国人不安,也让美国人庆幸——因为批判精神仍在。
——叶克飞(作家)
-
最高法院与媒体
《最高法院与媒体》考察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是否越来越注重公众形象,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本书讨论了大法官“走向公众”的动机,并且揭示出他们在21世纪更加受到媒体关注。 本书描述了大法官与记者之间的互动,这是他们通常不会公开讨论的。作者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大法官为何关心媒体和公共关系,如何采取外部策略去影响记者对他们本人及法院的报道,以及记者参与这种互动关系的方式和原因。基于有关19、20世纪的大法官们的资料,本书探讨了历史上的大法官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并对1968至2007年这四十年间纸质和广播媒体有关大法官的报道作以内容分析。 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希望塑造自己远离政治和媒体的形象。但理查德•戴维斯的《最高法院与媒体》让人大开眼界,他用充足的证据表明:大法官始终在与记者和政治家接触,虽然程度不一。本书为我们揭开了最高法院的神秘面纱。 ——托尼•莫罗(Tony Mauro),1979年至今任《国家法律杂志》(National Law Journal)联邦最高法院通讯记者 大法官们现在经常著书立说、公开辩论宪法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因此,《最高法院与媒体》来得十分及时。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将会激发人们对大法官们如何、怎样“走向公众”,以及这样做是否恰当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争议和调查。 ——李•爱泼斯坦(Lee Epstein),西北大学法学院亨利•韦德•罗杰斯讲席讲授 “走向公众”很少被视为大法官展示自我的策略性选择,但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当代的大法官们为何越来越愿意这样做。戴维斯结合历史研究与经验分析,揭示出背后的个人、政治和制度动机,及其如何在21世纪显著地改变了司法规范。 ——艾略特•斯洛特尼克(Elliot Slotnick),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 -
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
布鲁斯·阿克曼教授在此发展了施莱辛格的“帝王总统论”,认为美国总统在过去半个世纪已经成为美国宪制内的最危险分支。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和反恐战争只不过是更深层病理的症候而已。阿克曼记述了通常认为相互孤立的一系列发展——总统初选的兴起、民调专家和媒体化妆师的角色,到白宫“沙皇”的集权、军队的政治化、再到为证成总统夺权而对宪法学说的操控,这些各不相同的变化将在21世纪联手催生根本的宪法危机——阿克曼也在在亡羊补牢前提出了一系列可能降低前路风险的改革。本书出自作者2010年春季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的塔纳人类价值讲座,同年秋季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岁末阿克曼因此书入选《外交政策》杂志的年度百位全球思想家。 -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在宪法批准中的辩论(1787-1788)》在反联邦党人看来,共和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政党,而是公民,共和国的生命不在于“野心对抗野心”,而在于公民具有美德,乐意让个人权利服从于公共福祉,而当代包括美国在内的宪政民主体制所面临的困境,部分原因就是缺少这种久违的公民精神。反联邦党人所推崇的古典共和主义传统,推动人们重新发现公民美德的价值,公民个体同精英代表…样,在协商民主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公民自己才是公共活力的源泉。 -
美国和美国的敌人
本书考察了政治科学的意识形态起源及其实践,其结论挑战了传统上政治科学所声称的客观性,而是认为“政治体系被附属于其祖国而非所宣称的民主”。 作者在书中揭露了美国政治学家和国家安全部门长期亲密的关系。奥伦系统地陈述了美国在和其首要敌人,从威廉德国,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者统治下的意大利,到斯大林的俄国发生冲突时,美国在冲突前表现出的意识形态的“妥协主义 ”到冲突后的“民族主义”。政治和政治学搅混在一起的现象也一再出现。本书不仅是回顾史实,作者还敦促学术单位以比较敏感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工作上的道德分歧,以政治学的本质来思考问题的根本。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以反体制立场著称的诺姆·乔姆斯基评价说:“伊多·奥伦挑战美国政治学自我标榜的‘脱离政治而纯粹建立在民主理念之上的科学形象’。” 本书将有助于我国政治学界批判揭示美国政治科学的意识形态本质,而不是盲目崇拜和不假思索地引进,从而反思中国政治科学的发展之路,进而也推进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全面反思,对中国社会科学建设和科学研究具有革命性的启示意义。 奥勒恩在书中挑战了传统上保持清高形象的的美国政治学,他的研究挖出来很多让学术界不舒服的“学术界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的事实。 这包括于1913-1921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鲁.威尔逊倾慕普魯士王朝的高效率官僚;其二,《美国政治学评论》的书评对阿道夫.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奋斗(英文名:Mein Kampf)》颇为青睐;还有政治科学家在越战期间介入“和平村”,即1965-1973在越南发展的计划)和对越共囚犯的拷问审讯。奥勒恩在书中揭露出美国政治学家和国家安全部门长期亲密的关系。 奥勒恩还暴露出政治学科领域的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和政治学教授约翰.伯吉斯(英文名:John W. Burgess,)。伯吉斯严重亲德国,他还阐明其观点,认为日耳曼民族在政治上优越于其他的民族,在1890年发表的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论文《政治科学和比较宪法》中,伯吉斯说,对于处于野蛮状态的民族来说,无人权可言,世界上只有日尔曼民族,包括盎格鲁撒克逊人,才有永存的政治能力,他们应当组织起来教育世界上的落后民族。 奥勒恩系统化地陈述了美国在和其首要敌人,从皇家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者统治下的意大利,到斯大林的俄国冲突时,美国在冲突前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妥协主义(accommodationism)”到冲突后的“民族主(nationalism)”。政治和政治学搅混在一起的现象也一再出现。《美国和美国敌人》不仅仅是回顾史实,奥勒恩还敦促学术单位以比较敏感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工作上的道德分歧,以政治学的本质来思考问题的根本。 -
联邦预算
关于本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财政支出),在简短介绍了美国联邦预算的历史以后,本书详细介绍了联邦政府预算是如何被决定的,预算资金的来源构成,预算的使用去向,联邦债务的总览、现状与危机。除此以外,本书还介绍了总统的2013年联邦预算议案,作为纳税人,面对预算的应然行为。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各章节中以及本书的附录中,附有大量的图表、模型和统计表格,延伸阅读、2013联邦预算议案、预算相关词汇索引及解释等,知识性丰富,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联邦政府每天的预算支出、税收,以及与过去的预算的比较等,可读性非常强。少数未列述的知识,也附有延伸阅读的链接。 本书的作者,国家重点项目(NPP)是一个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83年。NPP的使命是力图使复杂的联邦预算透明化,以便于纳税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以监督和影响他们所纳的税款如何使用。 就美国联邦预算这个话题,本书虽然薄,但可谓“一本通”,读过这本书,基本上对美国联邦预算可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就国内目前的阅读需求而言,也非常需要这一方面的阅读材料。第一,随着国内纳税人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在政府体制改革的推进,“预算”这一话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并且不仅仅是纳税人,学者、政府官员也在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取经。2012年7月份,全国人大公布了《预算法》修订草案的全文,就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媒体、学者、公共领域都在讨论中国应该采用何种预算制度。 此时适当的国际制度比较,尤其是以事实叙述为主的原始材料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不仅仅对纳税人理解政府预算提供知识性帮助,也为学者和政府官员制定预算政策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