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民族学人类学是探讨多元文化和谐之道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重镇。费孝通和林耀华教授是这所重镇的两座丰碑。 本书承继费、林两教授生前开创的“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研究”两项事业,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方法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认同等问题。 本书概括中国文化的形貌是“太极”图形:其内部有西部畜牧与东部农耕两大生计板块,并有高原和沿海两条文化传播带将其衔接。在这两个板块的互动作用下,中国的文化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结构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 本书辨析中国的民族认同兼有族群认同、国民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三重含义。这三种认同在中华各民族成员身上都能相互兼容而不必相互排斥。 本书的论题还包括中西民族概念、中国的人种多态性、上古中国的文化区系、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中国历史文化大小传统的共生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等。 本书序言提出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模型,指出多元文化在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主张中国的民族宗教研究范式应该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 本书构思宏大、资料丰富、言语鲜活、论点新颖,是关注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外交流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艺术、文化批评等学科专业师生的必读作品,也是中国民族宗教部门官员、文化产业人士和自修学者的重要参考书。 -
无父无夫的国度
作者周华山博士在摩梭山区与摩梭人同吃同住一载多,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平反了过去对摩梭人“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无父无母”等不公评价。他在书稿面世前,请摩梭人细阅,在书中他说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说却难以用文字系统表达的话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时不贬女”、“重女不轻男”等。特别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过去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豁然开朗。 周华山的研究是让研究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他触摸到了摩梭血脉中跳动的热点,进入摩梭人内部的生活。他把潜藏的东西发掘出来,然后读者也参与进去,得到启发,也作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就把学问做活了。 -
国家范式转换与国族构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形成和存在众多的民族群体,它们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也逐渐凝聚为一个整体。但是,这个整体以“中华民族”为族称并实现民族的自觉,却是从近代才开始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国族构建的关键时期。……近代中国国族的形成是主观构建的结果。该研究具体分析了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权开展的国族构建,从而将国族构建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中国民族政治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周平 ------------------------------------------------------------------------------------------------------------------------------- 民族国家是当前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和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而国族建设又是民族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本书重点研究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国族构建历程,着意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国族在什么背景下,通过何种措施与手段实现了传统民族向现代民族的转型。在国家范式转型的视域下,搭建更为系统的分析框架,阐释不同阶段的政策体系,并且注重构建主体的内在分析,强调国族构建与国家构建的互动。本书对于近代国族构建模式和效应的分析,也为当前中华民族的建设提供了历史参考与经验借鉴。 -
世界各国的族群
《世界各国的族群》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美洲地区,每一部分都包括对该地区各国情况的介绍。在每一地区的开头都附有导言、参考文献目录和地图。在国别族群状况介绍中提供了三个方面的资料信息。首先列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主要族群或相关群体组成的集团(cluster)。这些族群既包括每个国家的土著族群,例如加拿大的因纽特人或德国的德意志人,也包括数量上日益增长的非土著的或移民的群体。其次,《世界各国的族群》对每个国家主要族群或相关群体集团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些介绍围绕每个群体的地域、人 口、宗教以及基本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展开。第三,对每个国家当代族际关系状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这些分析并不一定涵盖每个国家族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而是更侧重于对该国影响最大的问题。 关于各国族群状况的资讯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世界,生活在一个族群冲突祸及全球许多地区的时代。获得可靠的信息和分析将会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正在力图更明智、更有效地处理族性和族际关系问题所提出的各种挑战。 -
中国民族史
-
从教门到民族
本书通过对西南一个少数社群近代某一历史侧面的考察,探讨了晚近“革命”背景下中国人群分类的轨迹。明朝以降至19世纪中叶,作为群体的穆斯林多不为正史所提及。云南地方志有关人群的分类中,穆斯林多被“视同汉人”。然而,19世纪中叶,随着一系列冲突事件的发生,这一群体被重新发现,进而,在中国近代革命与民族主义的背景下,被“承认”为“想象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