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忏悔还是不忏悔
《忏悔还是不忏悔》是中国当代第一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以“忏悔”命名的重要读物。“忏悔”是一种道德自觉,灵魂自律,良心发现,更是博大的胸襟、气度和宽广的文化视野与文明的进化,品格柢下、灵魂浑浊、格调庸俗者永远不会“忏悔”。当然,群体的忏悔比个体的忏悔更为重要。试想,一个灵魂过于纯洁者在混沌莫测、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如何生存?现实与理想强烈的反差会冲击每一个人的信念。但是应该说的是,即使所有的人善于拒绝清洗自己的灵魂,也有人勇于清洗自己的灵魂。但愿这部书能打开中国人尘封的心灵,拓展中国人的道德视野,拉开中国人忏悔和反思的序幕。一个不懂得忏悔和反思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前途的。 -
风声·雨声·读书声
本书记载了作者带着“问题意识”问学十年的心路历程,既有坐冷板凳写出的学术文章,也有富含感情色彩的短论,书评,“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文字。这学理层面的思索和感情和论述,反映了一个思想史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对精神生命的自我淘洗和执著追求。 -
书斋里的革命
本书收录的是自由主义学者朱学勤的随笔和一些性学术文章,坦白说他的随笔价值要比其学术类文章价值大。朱学勤是最善于用优美而激情的文笔将其思想表达出来的学者,但激情是一把双刃剑,在捉住他人“马脚”的同时,自己也未免露出“猪蹄”。相反他的随笔,如《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类名篇,怎么咀嚼都不觉烦厌。但若你只是通过此书寻找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心路轨迹或者在字行间发展出哪套“自由主义”理论,那本书的价值无疑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以本书作为一个偏角,引入 “人文精神”讨论、左右之争等90年代中后期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些大事件,了解把握其的轮廓,逆游而上找出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的延迈,顺流而下理出其发展脉络,我想应该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因为在所有的这些事件中,朱学勤都是一个主要的在场者和言说者--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
帝国往事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 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 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书斋里的革命
本书目录简介:第一辑 小概率事件;第二辑 书斋里的革命;第三辑 教士和帝国一致的制度;第四辑 瘸腿的雅各等。 -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卢梭首先继承了中世纪救赎传统,并努力把这一传统传递给近代社会。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坚持世俗理性的启蒙运动发生根本性的分歧。卢梭是一个颠覆性的二传手。他传出的是一个爆炸性的烈球。他的颠覆对象并不是彼岸天国,那一天国已随上帝远去。他要颠覆的对象,是此岸文明结构——从世俗生活一直到政治王国。他的理论包装是历史复古主义的悲观色彩,其内里的填料却是一种可燃可爆的道德理想主义:重建道德共同体,重建世俗社会。政治结构、文明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理论是一种早产的解构主义,社会政治上的解构主义。因此,它一旦落地引爆,就不仅仅是一场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为社会革命,把社会革命延伸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为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再生性革命。用罗伯斯庇尔的话来说,那一场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国内战争,也是一场国际战争,更兼一场宗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