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
《组织》的出版宣告了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马奇和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两位大师,本书作为他们的唯一合著,虽然备受关注和引述,但却从未被引进中国,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版中文译本。 由于竞争、合作、人类认知和情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组织过程的控制较为有限.而组织的参与者们尽可能以容易复制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限制,本书的焦点正是这种复杂的组织行为。尽管大多数组织有等级制度.但组织过程决不能单纯依靠命令和权力来完成,所以本书自始至终关注的恰是决策而非等级,这也是现代组织和管理重要的一环。 作者声明:经常让人更惊奇的不是现在知道但过去不知道的事情。而是那些曾经知道但已经忘记的事情。在本书出版后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什么事件足以改变组织或组织理论的基础。 -
公司的概念
《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开创了"管理学"这门新的学科,标志着德鲁克在"组织理论"上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通过《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德鲁克构建了"企业(组织)、管理、工业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版之后,《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很快成为法国国家管理学院以及诸多大公司的管理学院指定的管理学教材。这是一本关于大型企业的著作,是一本绝不限于大型企业管理和经营的著作,是每个命运与大型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每个关注大型企业发展的人都绝不能错过的经典之作!其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涵盖了所有正在成长为大公司和已经成为大公司的企业。《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开创了"管理学"这门新的学科,标志着德鲁克在"组织理论"上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通过《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德鲁克构建了"企业(组织)、管理、工业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版之后,《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很快成为法国国家管理学院以及诸多大公司的管理学院指定的管理学教材。 -
工业人的未来
《工业人的未来》被许多朋友和一些评论家一致认为是所有书中最棒的。确实,作者自己也认为这《工业人的未来》是作者最得意之作。它也是作者惟一一部公开阐发基本社会理论的书籍。事实上,《工业人的未来》尝试阐发的不是一个社会理论,而是两个。一个或者可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它提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有其功能性和合法性方面的要求。另一个或者可称为“特殊性工业社会理论”,并将这些一般性社会理论应用于工业社会这一特例,这种工业社会出现于20世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获得主导地位。作者曾经给《工业人的未来》加了一个副标题“保守之路”,其原因就在于书中有两个关键性概念,“身份”和“功能”,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保守性的术语。这两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埃德蒙·伯克或者詹姆斯·麦迪逊,而不是约翰·洛克,更不是法国大革命,也不是卡尔·马克思。《工业人的未来》的第三个关键术语是“合法性”,这基本上也是一个保守性的术语。如果当时这个术语已创造出来的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很可能就会用这个术语,而本杰明·迪斯雷利则确实使用过该术语。这个术语随认合法性权力已是一种社会现实,但要求这种权力必须建立在普遍公义、义务责任和共识的基础之上。 -
组织行为学
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最严重的问题也是“人”。本书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活动机制,为管理者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创造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真知灼见。 本书是美国组织行为学权威、圣迭戈大学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撰写的经典管理教科书,自出版以来已修订再版9次,持续畅销20年,被美国许多大学和商学院选定为教材,并受到世界各地管理学界师生和企业界读者的欢迎。 本书共6篇19章,围绕组织行为学这个中心内容,分别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的角度,论述了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问题。尤其是作者从大量的研究案例和数据中归纳出许多新颖而独辟蹊径的观点,如群体;冲突的观点,作者认为一定程度的冲突有利于改善组织的运作绩效等,此类论述常常使人耳目一新。本书不仅语言生动活泼,仿佛在与读者对话交流,而且取材丰富,内容精彩,如“新闻中的组织行为学”等专题,都是采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流行故事,使读者在轻松愉快阅读的同时,领会消化了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体例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每章的末尾,作者都设计了“团体练习”和“案例分析”专题,用于读者的自我评价;根据每章的主题,作者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正论”和“反论”的辩论题,让读者在辩论中自己总结答案,寓教于乐,使组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这个新版本增加了全球化,多元化、道德的整合,以及“神话还是科学”等主题框,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认识建立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组织行为学,能够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并有利于读者理解、解释和管理工作中“人”的行为。 本书的读者群极为广泛,不仅适用于全国各地经济管理院校管理专业的广大教师、本科生、研究生、MBA和EMBA教学,各类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培训,而且适用于管理咨询顾问。组织问题研究专家,以及对组织行为学感兴趣的社会自学者作为必读参考书。 -
共好
本书告诉管理者如何使顾客成为你的产品和服务的狂热追随者,而《共好》这本书要使同样的奇迹发生在员工的身上。通过讲述企业管理者佩吉・辛克莱和安迪・朗克罗的故事,布兰佳和鲍尔斯揭开了共好的秘密。这是一种能够激发人的热情和能力的,革命性的方法,能够为任何一个团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共好”所包含的三个原则分别是:松鼠的精神、海狸的方式、大雁的礼物。 -
未来的组织
面向新型的组织 彼得•德鲁克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全球出现公司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而且这个趋势似乎是不可动摇和无法逆转的。1965年有一本畅销书叫《美国的挑战》(The American Challenge),作者是一名法国政治家兼记者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Jean-Jacques Servan-Schreiber)。他预言到1990年左右,世界上4/5的制造业将掌握在最多15个美国的跨国公司手中,每个公司在全球都拥有几十万员工。就在这本书卖出数百万册时,这个趋势发生了逆转。在这30年中世界经济的生产和销售增长了2倍多,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多数当时的大公司(包括美国的、德国的、法国的、瑞士的、甚至是日本队的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开始流失。除去通货膨胀因素外,有的公司根本就没有增长,即使获得了增长,也是通过并购实现的。举个例子: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制造业的产品出口几乎翻了一番,而其中大约80%-90%的增长是来自中小型公司。事实上,我们曾经经常说起规模经济,而现在提到的却越来越多的是规模不经济。 公司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升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都不是为自营公司服务的。他们是雇员,和有史以来的大多数工人一样。但他们大多数不是为公司工作的,他们是主人或主妇雇用的小佃农、佣人、小店的售货员、或手工作坊的徒弟或熟练工。只有制造工厂的蓝领工人才是为公司工作的,而他们只占很小的比例,即使是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里也不足劳动人口的1/10。 到1965年,发达国家(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的劳动人口中至少有4/5成为公司的雇员。事实上,约翰逊总统的大社会计划(如医疗保险制度)设想到1990年或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劳动人口都将成为大型公司的雇员(这样就能实现雇主支付健康保险和养老金)。但是当大家接受了这个预言的时候,潮流发生了逆转。现在,在高度发达的国家里,绝大多数劳动力确实是在为某个组织工作。但他们越来越多地是作为临时工、外包承包商,或提供专业服务的专家为组织工作,而不是作为雇员为组织工作。我们正在走向一个网络化的社会而不是雇员的社会。 自19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组织都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只要公司认为是涉及公司本身的事务,公司就对其拥有所有权或至少是控制权。虽然有独立供应商和分销商存在,但是他们是“局外人”。公司本身以所有权为支撑,实行命令加控制式的管理体制。尽管这还是传统的公司结构,但命令加控制式的体制越来越多地被各种各样的关系(联盟、合资、少量参股、合作、技术和市场营销协议)所取代或掺杂在一起。在这些关系下没有人施加控制和发布命令,然而这些关系必须建立在对任务、政策和战略的共同理解之上,建立在团队合作之上,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否则就不会发挥出任何作用。在那时,传统的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命令加控制式组织是永恒的,而很多新型关系是暂时的和特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