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醇亲王载沣日记
载沣是清王朝从衰败到最终覆灭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亲历者。载沣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作为清王朝王室成员、醇亲王、军机大臣及炙手可热的摄政王时期的重大政事及其他社会史实,私人事件也有用心记载。由此可知,醇亲王载沣日记无疑是研究清末历史、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该项目已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此一珍贵日记由群众出版社独家收藏,完整无遗,从来不曾正式出版。群众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系中央级出版社,曾出版过《我的前半生》等享誉中外的文学、历史著作,拥有较强的文史编辑、编审队伍。近年来,群众出版社聘请相关研究专家,认真研究、整理载沣日记,并加以校订、注释,将其作为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拟以《醇亲王载沣日记》为名结集出版。 -
中國鄉村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 本書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 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 -
管庭芬日记
管庭芬(1797-1880),浙江海宁人。清学者、画家。其日记记事起于嘉庆二年(1797),止于同治四年(1865),前后共六十九年,非常完整,这在现存的古人日记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管庭芬日记》之价值,概而言之,大致如下:一、科举史资料,二、生活史资料,三、刊刻史资料,四、诗文资料,五、气象资料。 -
世说清语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是从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信仰、节日、仪礼七处着眼介绍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的历史。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史论结合”。在具体介绍一事一物发展历程的同时,注重从时代大背景去分析,更能加深读者对事物何以如此的理解。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由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古代王朝,它又处于中西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多可以从清朝找到起源。这无疑可以增强代入感,增强读者阅读趣味。 逝者如斯未尝往,看千古烟波浩荡,听万民世说清语。 -
大清帝國的衰亡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循诸有清一代,派系连作舆政治发展之密切联系,其应该是1860年后的生物。自太平军興與对外关系愈见纷繁以降,中央与地方互动之此消彼长,参与决策之汉官僚渐易形以实,派系活动遂因专制君主决策主动权之外流而益见复起。由此中归纳,光绪十年(1884)甲申易枢前之权力面目,或可以“恭醇之争”与“南北之争”二线名之。在企图独操大权之慈禧太后运作下,终有光绪十年(1884)藉中法越南衡突,而衍生之朝局翻覆。本书即试图以这二十四年中,南北两派在做为决策核心的军机处,透过朝局中重大内外决策、事件的讨论、争论及政治角力,来呈现诸多史著或史料在提及此段历史时,常用“南黨北黨”等词,其真实面目及在晚清政局中所占有之地位。 本书以“辛酉事变”为起点,以“南北之争”的派系问题为主轴,探讨了1861-1884年清朝决策核心人事布局的内部变化。本书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书中不仅涉及了大量的清代档案史料、私家日记,而且还有作者鞭辟入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