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政界往事
目录 1.多尔衮的爱恨情仇 2.大风霾 3.一片石 4.福临:那眼花缭乱的世界 5.孝庄:魅力与心机 6.玄烨亲政 7.康熙试剑 8.待从头收拾河山 9.天下大计 10.太子殿下,太子殿下 11.回望康熙 12.雍正悖论 与前两部书一样,作者在《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继续用他充满现代情怀与人文精神且极度个性化的解读方式,从“人”的角度去诠释至高无上的帝王,诠释那些权重位高的王公大臣,并透过他们去诠释历史上那些大时代、大变局,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生动、鲜活、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读罢让人掩卷唏嘘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人“无法拒绝阅读的快感和诱惑”。不过,与前两部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分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两部姊妹篇。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讲述了明末清初,即从所谓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雍正王朝近一百五十年间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展现了努尔哈来、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多尔衮、孝庄、康熙、吴三桂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悲喜人生。历史还是这段历史,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所引用的史料也基本大同小异,但是,通过自己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解读,李亚平呈现给我们的结论,却与当前权威专家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北京满学会会长、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传》、《明亡清兴六十年》等书的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就对努尔哈赤推崇备至,认为努尔哈赤是“中华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与“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伟大的君主”。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阎崇年基本持“阴谋夺位”之说,认为皇太极曾“施一箭双雕之计”,“离间了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之情,为他后来夺取汗位准备了重要条件”。 而李亚平在列举了大量史实、展现了努尔哈赤一生的所作所为后指出,努尔哈赤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伟人,他只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军事抢劫集团的首领”,与开创了新王朝的刘邦、朱元璋等相比远为逊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的话,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因此,李亚平认为努尔哈赤“至死也没有完成从一个部落酋长到一位政治家的转变。更遑论伟大的政治家了”。反之,李亚平对皇太极却评价极高,认为其文治武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帝王,其继承汗位是游牧渔猎部落贵族共和制下的必然选择,“阴谋夺位”说过于牵强,所以才会有后世史书对其“圣矣哉”的评价,这个“圣”字,是后一个朝代学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康熙皇帝被他儿子加封“圣祖”的谥号,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李亚平创作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其著述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背景、心态和文化传承,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可能形态。譬如对于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和劝降洪承畴的传闻,传统史学和权威专家对此或讳莫如深,或不屑一提。李亚平通过他的研究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对偶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渔猎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妹为妻的现象十分正常,也是富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同样,在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因此,在孝庄与多尔衮、洪承畴的关系中,并没有什么龌龊和见不得人的地方。倒是被孔孟之道的纲常伦理强力阉割过的汉族士大夫们对此完全无法想象,只能极尽掩饰和篡改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变得七扭八歪、迷雾重重。李亚平的这种分析或解读入情入理,入丝入扣,加上他那通俗、生动的叙述语言,使他的书读来既趣味盎然,又让人对历史的种种吊诡之处一唱三叹,掩卷不能释怀。 -
说慈禧
此书由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稿加工而成.作者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慈禧非同一般的人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体察了慈禧曲折的心态.阅读此书,可以对慈禧的一生及她所处的政治情势有详细的了解。 -
洪业(上下)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美国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匠心独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与透视。他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衰微的因素,而王朝更代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满族入主,在此被视为一种重建秩序的特殊动因。 -
帝国政界往事
目录 1、努尔哈赤速写 2、李成梁,唉,李成梁 3、战争真的开始了 4、夺取广宁 5、袁崇焕,在迷局中脱颖而出 6、遗产与剑 7、走向智慧之宫 8、炮轰皇太极 9、博弈:只有一次机会 10、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1、松锦之战:洪承畴的悲喜剧 12、皇太极:在权力的祭坛上 与前两部书一样,作者在《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继续用他充满现代情怀与人文精神且极度个性化的解读方式,从“人”的角度去诠释至高无上的帝王,诠释那些权重位高的王公大臣,并透过他们去诠释历史上那些大时代、大变局,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生动、鲜活、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读罢让人掩卷唏嘘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人“无法拒绝阅读的快感和诱惑”。不过,与前两部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分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两部姊妹篇。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讲述了明末清初,即从所谓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雍正王朝近一百五十年间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展现了努尔哈来、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多尔衮、孝庄、康熙、吴三桂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悲喜人生。历史还是这段历史,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所引用的史料也基本大同小异,但是,通过自己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解读,李亚平呈现给我们的结论,却与当前权威专家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北京满学会会长、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传》、《明亡清兴六十年》等书的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就对努尔哈赤推崇备至,认为努尔哈赤是“中华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与“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伟大的君主”。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阎崇年基本持“阴谋夺位”之说,认为皇太极曾“施一箭双雕之计”,“离间了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之情,为他后来夺取汗位准备了重要条件”。 而李亚平在列举了大量史实、展现了努尔哈赤一生的所作所为后指出,努尔哈赤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伟人,他只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军事抢劫集团的首领”,与开创了新王朝的刘邦、朱元璋等相比远为逊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的话,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因此,李亚平认为努尔哈赤“至死也没有完成从一个部落酋长到一位政治家的转变。更遑论伟大的政治家了”。反之,李亚平对皇太极却评价极高,认为其文治武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帝王,其继承汗位是游牧渔猎部落贵族共和制下的必然选择,“阴谋夺位”说过于牵强,所以才会有后世史书对其“圣矣哉”的评价,这个“圣”字,是后一个朝代学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康熙皇帝被他儿子加封“圣祖”的谥号,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李亚平创作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其著述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背景、心态和文化传承,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可能形态。譬如对于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和劝降洪承畴的传闻,传统史学和权威专家对此或讳莫如深,或不屑一提。李亚平通过他的研究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对偶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渔猎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妹为妻的现象十分正常,也是富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同样,在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因此,在孝庄与多尔衮、洪承畴的关系中,并没有什么龌龊和见不得人的地方。倒是被孔孟之道的纲常伦理强力阉割过的汉族士大夫们对此完全无法想象,只能极尽掩饰和篡改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变得七扭八歪、迷雾重重。李亚平的这种分析或解读入情入理,入丝入扣,加上他那通俗、生动的叙述语言,使他的书读来既趣味盎然,又让人对历史的种种吊诡之处一唱三叹,掩卷不能释怀。 -
清史讲义
孟森(1869一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於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後,於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来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对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
曹寅与康熙
史景迁步入历史研究的起步之作,也是他“最学术”的博士论文,格外厚重、耐读;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本书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