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學術之路(上/下)
本書徵稿原則,基本上以傳主自己的回憶為優先,蓋亦寓含保存史料之意。史料是靠研究者努力發掘才會出土的,這次編輯這本文集令我們深切領略此一道理。 -
新史學之路
雖然不同時、地、人皆可能有新史學,但現代臺灣史學界提起新史學,大家都知道是有特定所指的,即是以《新史學》雜誌為中心的一群歷史家,在1990年代所從事的史學革新運動。這是一種溫和的、自主的史學改善運動,其發起人即是本書的作者和他的同儕。《新史學之路》分作四編,第一編「方向與探索」有理論性的論述,第二編「前賢與鏡鑑」係以人物為主的史學史,第三編「實踐與試驗」和第四編「學術與生命」,記錄作者一些學術行政的作為與他的安身立命之道,皆與新史學有關。 本書不但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近代史學史上的位置,也是作者在1990年代從事史學改善運動的記錄,是了解臺灣半個世紀以來歷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
從眉壽到長生
自1990年起,本書作者提倡新史學,醫療史即是他「不欲徒託空言」的實證研究。醫療變成臺灣史學的新領域,作者身為拓荒者,其經歷彌足珍貴,本書「方法篇」可以當作臺灣醫療史學的新興史看待。作者專研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史,他的醫療史實證研究遂集中在中國古代範圍內;論其主旨,即如本書主體所分的「形神」、「祝禱」、「威儀」、「養生」和「生死」五篇,歸結於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一套頗為完整的論述。他從身體認識論出發,涵蓋心性與靈魂各層面,勾勒出中國古代的生命觀。但作者著重維繫和延續生命的方法,毋寧更屬於文化的研究,不只是思想之剖析而已。 最後本書附有「傳播篇」,評論中國漢醫學對日本傳統醫學的影響及其限度,作者顯然希望後之來者能把中國醫學及醫療文化以廣大的亞洲作基盤,方可以發掘更深刻的意義。 -
中国式家庭与社会
《中国式家庭与社会》从血缘(家庭家族及宗族)与地缘(邻里乡党)纵横两条线索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并阐述了几千年来居绝大多数的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妇女所发挥的社会能量。 本书的七个专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如春秋战国以降的编户制度、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妇女,从世家大族、士人阶层到基层社会,其中村社结构及地方自卫力量、秘密社会等冷僻题目,更开了近年区域社会史研究及同类题材之先河。这正是这套三十年前出版、曾在读书界产生过重大反响的丛书的价值所在。 -
古代社會與國家
此書對中國原始社會進入早期國家的過程和古代社會的特質提出體系性的解釋,是貫串新舊資料的智慧結晶。 本書雖然含有濃厚的體係傾向,但透過不同意見的辯駁,開啟無數新的研究課題,讀者可以在此基礎之上繼續探研,建構自己的天地。 還有,本書不論內容或行文在在散發沈潛幽思的風格,一掃浮華的流弊,它的影響範圍應該不限於古代史研究而已。 -
周代城邦
本書著重各民族、各文化的特點和尊嚴的態度,究本溯源,根據史料,重新提出一種看法,以解釋西元前十一世紀至六世紀的六百年間,中原及山東半島一帶,社會性質的特點及其轉變,並闡明中國「封建」的本義,以呈現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結構之萌芽和演進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