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史论纲
本书最大特点是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以“专题”为主,兼及历史与全权类,兼取文化知识与学术精神。所以全书分五部分,即“中国古代文化特征”、“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中国古代学术进展”、“中国古代宗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现代进程”。而这五部分只是相对的划分,全书重点实在的二十一个专题(二十一章),各专题相对独立,故不求面面俱到,或有深入探究;然各专题间又有联系,以期构成有机整体。具体分辨:第一部分四个专题,从伦理模式、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宗法制度展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构成;第二部分五个专题,以职官、选士、教育、科技、礼乐为主体展示古代文化制度的情形;第三部分七个专题,从史官文化到诸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的演进,展示中国古代学术进程;第四部分三个专题,分述宗教、艺术与文学,兼括其制度、流派与精神。第五部分与前四部分不侔,是对中国文化由古代转向现代的现象描述和思想讨论,共含两个专题,一论文化学术的转变,一论文化学术的交流。这一部分的设置,出于双重考虑;一在明辨新旧文化的变革,以对传统文化作深层的反思;二在通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流变,以明其不因时迁的内在文化精神。 -
中国文化史
讲“中国文化史”,首先就是“讲什么”的问题。一次与外校一位同行交谈,我问:您讲“文化史”。讲什么?一问之下,他笑,我也笑:这是我们共同的疑难!讲“中国文化史”偌大的题目,得涉及历史,可讲历史,则有通史、断代史在;得涉及思想观念,可讲思想观念。则有哲学史、思想史在;得涉及语言文学,可讲语言、文学,则有语言史、文学史在:得涉及艺术,涉及建筑……如此类推,任你讲什么。都有专门的学术,也几乎都有专门史。讲“文化史”。与这些在学科上早巳成熟或相当成熟了的“史”,有什么区別吗?而不涉及这些,就无“文化史”可讲:什么都涉入。“文化史”不就成了拼盘、杂凑?拼盘、杂凑,还是没有“文化史”,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文化史常识”。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书。也出了不少。可其中不少书都可以称为“史之余”。就如同“词”这一文体曾被称为“诗之余”一样。 本书主要选取了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的形成、民众的历史表现、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几位思想家的主要观念及古代政治、经济及控进程中一些大的问题来讨论。 -
吕思勉讲中国文化
《吕思勉讲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包含了吕思勉论及中国文化的所有主题。论述范围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吕思勉讲中国文化》分为3部分,分别为: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六讲、中国近代文化史。 -
中国古代文化史
-
中国的科名
关于清代的科举制度,已有不少经典著作,比如在考试的形式方面,有商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在考试的内容方面,有邓云乡的《清代八股文》。齐如山的《中国的科名》与前两种书在侧重点上完全不同,它讲的主要是科举在社会方面的接受与反应,比如在清代人眼中秀才到底是怎样一种角色,又比如举人与官员间相互的礼节应该是如何。其实,这是一种更有历史实感、因此也更可贵的叙述。由亲历过那一时代的齐如山讲来,科举不再是一连串枯燥的名词,生动了许多。不过,齐先生写作时年龄太大,记忆有不准确的地方,态度也不很严谨,因此读者在引用时必得加倍小心。另外,这一新版错字不少,如把张裕钊印成了“张裕剑”等,这也是要留意的。 -
中国文化史(上下)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这本《中国文化史》。本书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资料详赡,含括极广,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