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印象主义
他们,屡遭官方沙龙的拒绝、守旧评论家的谩骂和观众的嘲笑。在潦倒了近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形成了“最受欢迎的艺术运动。”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塞尚……这些天才的画家,如何痴迷于光影的变幻,又各自拥有怎样的性情与命运?左拉、瓦雷里、马拉美……当年是如何热情捍卫和赞美印象派的?凡·高画笔下的唐吉老爹,以及其他正直的社会人士,留下了哪些动人的佳话?这本书将娓娓地告诉你关于印象派的一切。 -
印象派画传
1876年当印象派画家举办他们的第二次画展时,《费加罗报》的评论家阿尔伯·沃尔夫写了一篇评论,将他们描绘成一群“拿起画布、颜料和画笔,漫不经心地涂出两三种调子之后签上一个名字”的狂人。这位评论家甚至耸人听闻地将巴黎街头发生的一桩事故与这个展览联系起来,说是有一个人看完展览之后发了狂,居然咬起路人来。他指责画家们用错了色彩,说树木不是紫罗兰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奶油色的,“聪明才智之士决不能接受这种神经错乱的表现!” 印象派一共举办了8次画展,而直到1886年的最后一次展览,类似的谩骂之声都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一幅讽刺印象派的漫画,描绘了一个邋遢的怒发冲冠的画家,拿着一把破旧的大扫把在画布上作画。李行远在《印象派画传》的引言中这样表达她的感受:“就像人类历史上许多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事物的命运一样,印象主义绘画在诞生之时以及后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领受到社会为她准备的鲜花和美酒。” 屡遭官方沙龙的拒绝、守旧评论家的谩骂和观众的不屑,画家生活也一直陷于困窘。他们常常连颜料和画布都买不起。1869年的雷诺阿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们不是每天都有饭吃的。”在同一年莫奈也写道:“我停下来了,因为没有颜料。”他们常常需要向朋友求救以维持生活。 然而,在画家们潦倒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印象派突然之间成为了艺术史上“所有艺术运动中最受欢迎的运动”,印象派作品的市场价格攀高不下,展览在世界各地都备受瞩目、门庭若市。连远离巴黎的中国人也对印象派作品表现出令人惊异的热情。2004年秋天,《法国印象派画展》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美术馆先后展出。在一个月的展示中,中国美术馆创下了总量26万人次,平均每天近7000人次,双休日高达1.3万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画展结束的前一天,中国美术馆甚至从上午9时一直开放到第二天晚上9时,36小时不间断地接待观众。在上海、在香港,都出现了观众排长龙等待入场的场面。 如果想到在19世纪末欣赏印象派的巴黎人只有“不超出15个”,“文革”时印象派还被批判为腐朽没落的艺术逆流,我们就不能不感叹时间是多么伟大的裁判。印象派的命运或许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种。 1856年,尤金·布丹遇见十八岁的莫奈时对他说:“你要牛到底,抓住第一个印象不放,因为它才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传统学院派还将绘画的题材局限在古代的神话和历史,将线条清晰结实、形象逼肖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而年轻的印象派画家却开始了极富自主性的探索:“画你看到的、感觉的、需要的东西。”——这种理念类似于中国的“神似,而非形似”,画家着力表达自己的瞬间感受,捕捉瞬息万变的光线与色彩的变化。物体的细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但简洁大块的颜色却常常能够渲染出画家自己内心强烈的感受。绘画的题材也摆脱了那些封闭的古典框框,转向画家身边鲜活的日常生活。 李行远的《印象派画传》正为我们提供了诸如此类的全面认知印象派的途径。印象派画展来到中国,看展的观众达到几十万,然而真正了解印象派的还是极少数。对于更多没有能够到现场观看的人而言,更需要这样的代偿。《印象派画传》用一种深入浅出、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个画派的历史命运、代表作家、特点和重要作品一一进行讲解。作者采用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因此对画家有新的评判。书中还附加了大量的印象派作品图片。 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巴齐依、塞尚、莫里索……他们的个性和命运是怎样的?画风如何?怎样算是真正的印象主义?马奈为何不愿参加印象派的画展?莫奈在妻子死后的举动是违逆人伦常情吗?——在李行远笔下,印象派的故事被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之下来观察,获得了透彻的全新诠释。在关注画家和画派的命运的同时,读者能够自然地获得对印象派画家和作品深刻的理解。 -
印象派绘画史(全二册)
这是一批不怎么受命运青睐的人。他们诞生在19世纪中期的相同年代,有过相同的遭际,并且与同样的反对力量斗争过。他们偶然聚在了一起,接受了共同的命运,正如他们接受了外人赐给的嘲弄味十足的名字“印象派”一样。他们的名字是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德加、西斯莱等。《印象派绘画史》引用了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勾勒出了他们完整的思想轨迹和生活形态,并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在痛苦砥砺之后绽放的一朵朵艺术奇葩。 -
后印象派绘画史
-
梵·高艺术书简
从梵·高给弟弟提奥、父母、妹妹,以及朋友拉帕德、高更、贝尔纳等人的600余幅书简之中,精选了200多封书简,并配有近400幅梵·高原稿。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对绘画怀有深切的热忱,对人性、自然和艺术有着最真挚的善良。看过他的油画、素描和书简之后,你一定会作此想法———哪里能找到一个胜过梵·高的实际存在的生命的典范呢?是怎样的一种境况,让这位身后留名的艺术巨匠,将心事和情绪付诸艺术的时候,再付诸书简?厚厚的书简背后,存世的名画之中,画家梵·高究竟要向世人倾诉什么?一页页书简自指尖掠过,一些属于梵·高的记忆轻轻地透过历史的尘埃,慢慢地浮现出来,清晰起来。 -
印象之光
本书集结左拉论述马奈及其作品的几乎所有文字。左拉通过对马奈及其作品的论述,阐述其美学学说的基本思想。这些文章最初于马奈画展前一年结集出版,论述严肃、客观而富有条理,为一个当时不被理解并受到攻击的艺术家进行了辩护,构成了左拉作为文艺批评者为捍卫自然主义美学立场进行的一场睿智的文字争鸣。在这本书中,左拉那充满热情、极其感人的篇章,让左拉和马奈这两个被历史紧密联系起来的名字永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