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难测
如果思考、认知与情绪是大脑的作用,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与永恒不变的友情,也只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一连串反映?如果情感只是脑神经的反应,当我们创造出会思考、有情欲的机器人时,要如何区分彼此呢?人类的思维和情感表现真的只能用大脑神经系统来解释吗?还有什么关键被忽略了吗? 本书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避免艰涩的学术名词,来介绍并解说哲学家对于心与认知的研究,因此本书的读者定位在具备一般理解能力的朋友,而不是学术界已有所成的资深前辈。 若思考、认知与情绪是大脑的作用,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与永恒不变的友情,难道只不过是大脑神经系统反应下的产物吗?这种说法好似贬低了人的价值,却仿佛同时提供我们关于“人”的另一种想象。身处科技与幻想发达的时代,我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创造出会思考的机器人,例如击败过世界棋王的电脑“深蓝”。我们更梦想着有一天机器人能够更像人:除了思考,还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人类真能办到吗?是我们的想象力太过丰富了,还是目前的科技仍不够发达?本书将最近三十年来哲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做了一些整理,以浅显的方式来说明这个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里,重要的哲学问题、哲学学说及其遭遇的困难。不仅让读者对人类价值作深切反思,亦是开拓视野的阅读经验。 -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
本书由世界著名心理治疗专家Aaron T.Beck和他的助手共同完成。全书从人格障碍的历史、理论和研究谈起,而后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治疗师对各种人格障碍的临床实践。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依赖型、回避型等。书中逐一分析了不同人格障碍的相应的治疗方法,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
认知设计
-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
四位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史蒂文•平克、丹尼尔•吉尔伯特、霍华德•加德纳、杰罗姆•卡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周晓林 联袂推荐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 阳志平导读 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 M. 科斯林 基于全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 帮助你找到自己的认知模式 你相信左脑掌管逻辑和语言,右脑掌管艺术和直觉,却不知道大脑应该分为“上脑”和“下脑”? 过去半个世纪,流行文化让我们相信左脑与右脑决定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通常认为右脑发达的人有艺术气质,而左脑发达的人逻辑性强。但左右脑的区分实际上是缺乏科学证据的。 在这本对人格研究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书籍里,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 M. 科斯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自己的全新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上脑和下脑是如何共同协作的。他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上脑和下脑,下脑负责对信息分类整理,上脑负责根据整理过的信息制订和执行计划,而根据对上脑或下脑的使用偏好,可以把人的认知模式分为四种: 如果你习惯同时高度使用上脑和下脑,那么你就是行动者 如果你习惯高度运用下脑,却不喜欢使用上脑,那么你就是感知者 如果你习惯高度运用上脑,却不喜欢使用下脑,那么你就是刺激者 如果你上脑和下脑都没有高度使用,那么你就是适应者 认知模式不但影响你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而且还会影响你和伴侣、朋友及合作伙伴的关系。一旦了解了自己的主导认知模式,你将发现提升自我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新办法。 -
认知治疗技术
本书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治疗技术,既包括认知治疗的传统技术,又包括这一领域涌现的最新治疗技术。针对每项技术,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生动的案例对话、来访者使用的自助表格以及对家庭作业的具体建议。认知治疗技术的创始人贝克在本书英文原著出版后写道:“这是一本认知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宝典,它提供了治疗师进行有效认知治疗的所有工具。 -
脑的学习与记忆
作者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尔利亚市的一位中学教师,在接受始于脑的(brain-compatible)教学策略方案的培训后,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且着手设计关于脑的研究和教学策略的课程,并面向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关于相关培训。 学生们都渴望学习和记忆新的知识。作者意识到关于“学习与记忆”知识的重要性,教给学生们脑的工作原理,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因此,学习和记忆最终成为作者的的研究重点,而作者更将他的研究应用于教学实践,证明书中所提策略切实有效。 本书对于学习和记忆各要素的阐述非常全面而细致,分门别类地从语义记忆、情景记忆、程序记忆、自动记忆和情绪记忆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并且从脑科学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生物和化学机制。另外,本书并不仅仅限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矛盾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比如,课堂上所提倡的多通道、多变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评估手段之间的矛盾,可能正是我们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而作者对该问题富于现实性的思考和策略,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应有较大的启示。又如,书中所述我们通常所采用的奖励手段与培养学生内在动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可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使之在类似作品中独树一帜。 本书译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