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化的转向
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视、网络、广告、图文书、身体……今天无数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那么,视觉文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书从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广泛地讨论了视觉文化复杂的社会文化意味。作者在历史描述中聚焦于当下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在主体视线的文化分析基础上,饶有意趣地解析了视觉消费、虚拟现实、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老照片、身体审美化等问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视觉文化的转向 视觉文化的来临 文化的视觉化 何为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研究什么? 视觉文化如何研究? 第二章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 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 视觉范式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视线的文化意义 看与生存 视线的文化关系 投射的眼光 欲望的眼光 权力的眼光 反观的眼光 第四章 消费社会中的视觉消费 消费社会及其文化 视觉消费 炫耀性消费 消费偶像 景象的社会 商品的符号交换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五章 视觉技术与虚拟现实 视觉文化与视觉技术 镜子,相机,电脑 亚里士多德与模仿 本雅明与机械复制 波德里亚与虚拟现实 几点反思 第六章 “读图时代”的图像霸权 遭遇“读图时代” 文化“主因”与三种文化 词语与图像 图像霸权与图像拜物教 第七章 作为视觉符号的时尚 时尚的界定 时尚与现代性 时尚的矛盾结构 时尚的文化实践 时尚与先锋性 时尚与品味 从时尚到设计 设计的不同文化取向 现代与后现代设计 第八章 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 “叙事电影”及其范式 “奇观电影”及其范式 奇观作为电影主因 《英雄》的奇观分析 从叙事到奇观的文化转变 第九章 摄影与图像生产 摄影与图像志 “老照片”的怀旧话语 “封面女郎”的图像修辞 第十章 旅游景观与凝视 作为视觉体验的旅游 再现景观 “发明”景观 旅游者的凝视 照片中的凝视 第十一章 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 身体问题 身体的张力 身体的塑造 身体的认同 第十二章 视觉文化及其超越 视觉文化与视觉自然 视觉文化的悖论 重归自然的视觉冲动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
视觉文化读本
在讲求效率的时代,视觉超越听觉,图像统治文字,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都被纳入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中,各种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视觉文化”似乎演变成为一个纷繁、杂乱的概念。在本书的序言中,编者罗岗就“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规范,将其与通常所说的“视觉艺术”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视觉文化使人们观看图像的场所发生了变化。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这正如伊雷特·罗戈夫(IritRogoff)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在观看过程中,人们也同样能够见到经典,只是图像经典在这时已经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由此,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也就是意味着多样化的视觉研究不仅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正在改造整体性的社会结构。这需要研究者有新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视觉文化研究”正好提供了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理论领域的契机,《视觉文化读本》则是展现了各种研究的可能性及成果。无疑,不论是本雅明时代所强调的摄影技术,还是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科技,都是“视觉文化”赖以发展的技术平台。伴随着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兴盛,“虚拟空间”介入现实空间,“视觉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直播改变了电影将过去延时记录下来的做法,把远处发生的事情同时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它还意味着主体将更紧张更有效地去看、听和感知生活世界。整个世界在瞬间被远程地呈现出来,而关于这个世界的幻想也毫无限制地迅速传播开来。书中“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一章,便分析了视觉文化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时空在技术作用下似乎被整合在了一起。现代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视觉文化读本》中的文章便是在对这一趋势做出各自的回应,通过“视觉文化”之眼,来“观视”这个世界,不是把文化单纯看成是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看成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配合着本书的书名与内容,《视觉文化读本》中配有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极具视觉震撼性的“视觉作品”,包括广告、摄影、电影、绘画,使得《视觉文化读本》“好看”的书,也使它们具有了被读者直接阐释的可能性。 -
纪录与实验
以DV数字技术为标签的第三次影像技术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突兀的姿态入侵中国,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DV革命运动,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影像艺术在中国的人文生态环境。在纪录片领域和实验影像领域,影响尤为显著。经过短短数年时间的演变,在风起云涌的DV革命运动即将落潮之时,清理其人文历史、技术历史的线索,阐释新坐标点上产生的一些新概念,已经成为影像艺术在当下之急所。 本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纵向追溯了“纪录”和“实验”这两大影像类型的历史缘起,并切入到小型摄录器材的历史发展轨迹,探究了DV的技术历史渊源;同时,在国内DV革命运动的大框架下,横跨“纪录”和“实验”两大领域的交集,作了一次横向飞行的鸟瞰,并由此延伸到全球性的电影数字化转型趋势;最后对DV最终被学院化、商业化、大众化的可能性做了前瞻。本书是一部整合了数字技术历史和影像艺术历史的复合型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阐释了DV对于影像艺术的革命性意义。 “纪录”和“实验”,代表了影像能指的两个极端。 “纪录”是最朴素的影像表达方式,它只需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如实地记录现实空间即可。“实验”是最复杂的影像表达方式,它在最大程度上探究了影像语言所能够表述的各种模式。 影像的纪录和实验,是两部与传统电影史平行发展的影像历史,这两部历史各自成体系,而在某些历史坐标上,又会彼此交合纠缠。进入21世纪的数字影像时代,这两部历史不约而同地碰撞在DV这个坐标点上,DV的出现使得“纪录”和“实验”这两种形态的影像解脱了器材技术上的束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于是,这两部平行的影像历史--“影像纪录”和“影像实验”,在我们面前同时展开了其历史的线索。 -
视觉文化的奇观
本书所选篇目既有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居伊·德波等人的经典文献,又有米克·巴尔、维克多·伯金等人的最新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视觉文化研究的基本地图--何谓“视觉文化研究”?这一研究的精神是什么?如果说视觉主要的功能是观看,那么,在看与被看、看与看的机器、看的主体性与他者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何谓“视觉文化研究”?这一研究的精神是什么?在方法上有什么样的特征?如果说视觉主要的功能是观看,那么,在看与被看、看与看的机器、看的主体性与他者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本书所选篇目将给大家提供一幅基本的地图,但不是答案。其中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居伊·德波等人的论文已经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而米克·巴尔、维克多·伯金等人的文字可以说代表了这一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 -
映城志:电影中的城市
本书是一本以城市为目录的电影随笔集,作者将城市看做一个焦点,将电影看作另一个焦点,借助城市本身的生命和历史,分析电影赋予她的第二重生命,作者在其间讲述了彼时彼地有关电影的人与事,试图让人们了解电影是如何赋予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以新的意义。关于本书的阅读是一部关于电影的和城市的游历,是一次源于想像的双重生活体验。 书里的那些城市只是那些城市的一个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单维度的。使它真正文体起来的,是那些我们热爱的文字和电影。 -
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
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红色,会让你心跳加速吗? 黄色,会让你心生戒备,还是回想起温暖的记忆? 为什么一想到蓝色,我们总会感到忧伤,可橙色却让人感到亲切愉快? 为什么我们总想坐在绿色的草坪上,却对绿色液体敬而远之? 紫色,真的预示死亡吗? ★★★★★ 像麦基的故事课一样, 贝兰托尼的电影色彩课, 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欣赏我们与电影之间的浪漫关系。 ★★★★★ 别再单纯用眼睛观看色彩! 与贝兰托尼一起,全身心地感受色彩, 在斑斓的世界中,读懂电影,读懂自己。 ★★★★★ 在《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中,帕蒂•贝兰托尼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向读者展示了色彩的强大力量。她以60多部经典电影为例,极富趣味地探讨了色彩世界带给人们的情感效应。她唤起人们注意身边的色彩,阐释了不同色彩怎样影响人们的感觉、行为和反应,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视觉化叙事中的力量。 《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教会电影从业者选择正确的色彩;帮助电影爱好者明白为什么他们看到某种色彩出现在电影中时,会产生欢欣、愤怒、平静或焦虑不安等感受;帮助影迷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理解电影制作者想要通过电影色彩传达的意义,并带领读者体会色彩之于生活的力量。 这是一本电影制从业者、电影专业学生和电影爱好者的必读书。同时,对于艺术家、作家、设计师、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医生,以及所有想要深入理解视觉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