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谚语录
齐如山从浩如烟海的谚语中选取1835条,编成这一卷《谚语录》,他说:“这就是国民心理中的经典,国民心理中的法条,国民心理中的格言。” 但是,谚语里面有是有非;再说了,齐如山是我们划了好几道代沟的人,他有一万条真理,你有一万个反问又何妨? 齐如山甚至断言:“凡在社会中有声望的人,都记得这些谚语,非常之多;谁记的比较多,谁在社会中的威望,就比较大。” -
齐如山回忆录:清宫史话
在宫里,妃嫔不能与皇帝同桌用膳;上朝前,官员都在街边小馆吃早饭;有人坐火车去祈雨,结果掉了脑袋;有人在如意馆画画,后来平步青云;南书房里最多的不是书而是酱菜;内务府里管事的绝不是太监而是皇室贵胄……《齐如山回忆录:清宫史话》一书细腻生动的还原了齐如山先生记忆中的清朝宫廷。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制度,书里的内容有的是齐先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有的是他查阅内务府、敬事房、御膳房的档案后得来的第一手资料。齐先生就像一个极好的解说员,带领读者遍游神秘的皇家禁地。 -
北京三百六十行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他对他的“北平”挚念如斯,为什么?一卷《怀旧》,有馈君惠存的点拨。 卷中包括五本书,都只写北京之“旧”。但不论古都的大气铺陈(《北平》),还是民俗的温婉描述(《北平怀旧》),或者遗闻轶事的不舍俯拾(《北平小掌故》),又都洵属真美——哪怕是月缺之美。 《谈平剧》,《北京百戏图考》,更是对源泉艺术的搜求挽留;留在纸面留给今天的,譬若门锁的钥匙,等待问津渡口的人,也等待志在折桂的你。是怀旧作中的城府之作,也是风土志中的博洽之志。齐如山暮年苦苦怀旧,乃不志则于心不甘;当记北京的风,一漫 举国欢腾,华夏风,当记北京的土,一抔抔,五色土。 那么,即使只想了解一个复原的北京城和一群反璞的北京人,此书亦可读一读。况且有朋自远方来,北京早是东南西北不亦乐乎的“京师”。况复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齐如山 -
华北的农村
华北的农村,ISBN:9787538279450,作者:齐如山 -
齐如山文存
齐如山文存,ISBN:9787538285956,作者:齐如山 著 -
中国风俗丛谈
《中国风俗丛谈》讲述“入境观其风俗”,是说风俗反映文化以及国力:荀子此见写在《强国》。齐如山:“我要把旧日好风俗写出来,请大家看看,不但很有趣味,或者对现在之浮薄空气,有所补救,也未可知。”言词尖刻了些,却不失恳切。过年、盖房、婚娶、送礼……分外风趣,读者可以随意鉴享;《农事的好风俗》、《商家的信用》……却不容你不用心去领略“风俗”何以为“文化”!风俗文化也是《杂著》“寓教于乐”的衷曲。至杂沓中国画、中国剧、中国小姐……则切进民族审美心理,使教化效率化了。《中国馔馐谭》是“以食为天”之大风大俗。由教人下厨而令人亲炙,兴之所至,且有一点超越感。中国旧日风俗之关,真使人怀念不已。按从前教育远不及现在之普遍,法律更不及现在之严密,但风俗之勤俭、朴厚、信实等等,则比现在可好的多。从前的国民多不识字,多数没有受过教育,他所以能如此者,大多数都是古代传流下来的许多良言、善行,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等等的这些词句所感染,便成了传统的习惯。这些情形与西洋现在风尚不同,也可以说是相去太远,所以有人议论,说若永远保存这种情形,则不能与文明国竞争进化,将永远成为落伍的民族。其实不尽然,风俗与政治固然不能完全分离,但也不会因朴实而阻碍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