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可以这样爱
《原来可以这样爱:开启全新情爱关系》重点探索男人和女人间不同的心理需求、人格和心灵深层,有别于一般的两性情感书。希望读者在看完《原来可以这样爱:开启全新情爱关系》后,对两性感情的本质与发展过程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通过与自身两性关系的经验进行验证,从而会对自己和伴侣有更深刻、更深入的了解和领悟。清楚双方生活互动模式及对关系的影响,明白因男女价值观和认知差异所产生的核心冲突及盲点,并建立化解负面情绪的建设性能量,让关系中充满更多允许与接纳,分辨并打开爱、情绪、性等不同的能量中心,从而深入了解其能量转化过程与提升能量品质,享有身心合一之真爱。会更清楚该如何提升爱情的层次,也会更有能力和意愿去经营美好的两性关系。 在作者带领两性关系工作坊、团体心理治疗、自我成长的20多年间,接触到许多两性的问题,以治疗师本身独具的犀利,发现男人和女人除了行为、思想、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一些两性书籍所探讨的沟通问题之外,尚有许许多多与心灵深层相关的状态值得探讨。 -
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
为什么“坏”女孩有人娶,而好女孩却频频遇人不淑?为什么男人有钱就变坏,男人没钱也照样找情人?男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缺爱的女人爱生病?为什么温柔的女人一恋爱就变身野蛮女友?为什么美女是情人的天堂,却是恋人的地狱?女人心里打的什么小算盘?有些女人恋爱时,自以为了解了男人;失恋后,她才发现,之前的“了解”全是“误解”。有些男人结婚前,自以为看透了情爱;结婚后,他才惊觉,所谓的“看透”恰恰是因为他还“没看透”。 女人结婚前想从一而终,结婚后却想再嫁一次碰碰运气;男人结婚前想多娶几个,结婚后,却一个都不想要。 有着时下最火情感女王之称的著名情感畅销书作家苏芩,总是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爱的真相?”在新书《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中,苏芩以她独特的苏式幽默,将男人女人的那点小心思一一勘破,并运用自己的独家爱情方法论将男女间的爱情心计作了精彩演示,以冷眼洞悉世情,以慧心指点迷津,如:男女约会初次见面什么该聊什么不该聊,怎么提高相亲的成功率,逼婚有什么窍门,婚后女人如何养成权职太太? 《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是苏芩的首部专述两性情感与沟通的著作。 -
爱情心理学
为了能使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我们专门对原书内容进行了精简改编,并特别邀请著名漫画作家、对“两性关系”有深刻见解的钱海燕女士为此书配画了插图,重新设计编排,命名为《爱情心理学》。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爱情”所面临的挑战?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没有真正的爱?关于爱情,他(她)的心里到底是如何想的? 爱需要品味,爱需要思考,爱更需要运用智慧。 从书中的内容来看,其实就是一本典型的“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著作。作者综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传播学、家政学等学科近几十年爆炸式的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因此远远突破了通俗心理学中将男女看做“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庸俗观点和肤浅见解。 阅读本书可能只需要一星期的时间,但其中的某些内容也许能使你受益终身。 -
第三性
这对情侣是世界顶级的大作家与大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人们谈论20世纪哲学不可不说的经典;波伏瓦的《第二性:女人》则被奉为了“妇女解放的《圣经》”。 在他们身后引起人们众多谈论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人类哲学的杰出贡献,也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一对情侣,一对名人情侣,一对大大的名人情侣,更因为他们的爱情生活的方式,让局外人看来是如此的特立独行,甚至,在寻常如你我的凡夫俗子眼中有点不可思议。 他们从未宣布过结婚,但却终生相守,共同生活了51年;他们虽然在一起生活,但各自又保留着自己的住宅,独立的空间;他们彼此忠诚无欺,又给予对方完全的独立和自由;他们的爱情也经历过波折,甚至还各自另有暂时的情人,但这并未破坏两人之间的永恒关系;萨特晚年丧失了视力,波伏瓦每天不厌其烦地给萨特朗读新出的报刊和著作,使他的智力永不衰竭;在萨特病重的日子里,波伏瓦一直守在病床旁,直到萨特的遗体被人抬走;6年后,波伏瓦去世,人们打开萨特的墓穴,把她的遗体放在萨特身旁,这一对没有结婚的终身情侣死后却永远厮守在了一起。 这本名为《第三性:萨特与波伏瓦》的文学传记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位中国学者撰写萨特与波伏瓦的文学传记。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曲折变幻的手法,真实地记述了萨特和波伏瓦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极富传奇色彩的恋情,引导着读者穿越萨、波独特情感方式的表象,去体味两位哲人对待爱情特有的哲学思考。 作者黄忠晶先生研究萨特20余年,包括《萨特传》、《萨特小品》在内的萨特专著,此前在海内外出版过6本。充分的理解、透彻的研究,是这本《第三性》的创作基础。 为了更好的理解波、萨的行为方式,黄忠晶先生采用了中国读者习惯的“知人论事”的方法,把他们的恋情放在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下去演绎。就像作者在“序曲”中说的那样:“这本书既是写他们两个人,又是写一个整体,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又是写我们这个时代。他们的一生包括人们通常所谓的私生活,无不与其所处的境况结合在一起,述说着20世纪的人类历史。” 从表面上看,萨特和波伏瓦相遇前的境遇截然不同。一个是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心灵中充满寄人篱下感的孤独少年,一个是在父母庞爱中生活优越的规矩少女。但生活中许多富有戏剧性的偶然事件积累成的一种契机,却使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下形成了个性上的本质的认同,进而形成了内心深处的理解与默契。这种认识在以往有关波、萨关系的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本书作者的分析是实在的、合理的。 正是有了这种个性的认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认识的认同,使得在迥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两个富有主见与个性的思想者在人生道路上殊途同归,使得他们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相逢时很快有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有了找到“自己的那一半”的喜悦。 他们定情不久就决定签订一个“两年协议”。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自由与忠诚的誓约”。就在最初的两年间,为了对方的幸福,他们几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要给予对方永远的自由的信念,使他们放弃了结婚的念头。“两年协议”所约定的形式延长了51年,成了他们终身相处的形式。 书中没有隐讳萨特与波伏瓦各自的其他“偶然情人”的存在,这些叙述绝非猎奇,这也是他们两性关系独特性的重要方面。在当事人萨特、波伏瓦看来彼此的忠诚包括着彼此间的性独立与自由,当然在这里他们也有矛盾与纠纷,但最终还是为心灵深处的理解与默契所弥合,最终相守着走进了共同的最后的港湾。 “人类天然的性是第一性;历史对女人的歧视是第二性;超越这两者,萨特和波伏瓦以其一生的经历和追求,在20世纪创造了崭新的男女关系——第三性。”作者在“题记”中这样诠释波、萨的爱情方式。整部传记如同“一首爱的乐章,友谊的颂歌,忠诚和开放的交响乐”(该书《序曲》)娓娓道来,令人荡气回肠。萨特和波伏瓦无意于提供一种爱情的榜样、婚姻的模式,却为我们开启了两性关系的多元化思维,这种思维有助于当今的人们在责任与爱情、独立与占有、自由与忠诚关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改善爱情质量,确立和谐、自然的两性关系。 萨特逝世20多年了,波伏瓦离开这个世界也有十六七年了,他们的恋情,让世人注目,让世人谈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可能萨特与波伏瓦也并没有希望人们理解。黄先生的这部传记倒是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关于萨特与波伏瓦,甚至关于生命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