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电影手册(总第四辑)
这是一本电影文化类图书,是综合了电影评论、人物访谈、文化事件等多元的文艺类图书。这次出版的是第四辑,每一期各自独立。主要内容包括与导演姜文的对话——让梦想继续飞;香港电影专题是本集的大策划,其中包括新香港电影趋势、合拍大片大市场、变异中的港式情怀以及香港电影新力量等版块,对话导演部分采访了王小帅、王利波、刘健、赵大勇等电影导演及纪录片导演和华语电影8位女性导演的论坛活动;手册批评也评论的去年某些电影的态势,包括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和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以及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电影的文化评论,更有意思的是,程青松开创的金扫帚奖的颁发,用来警示和刺激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除了访谈以外,本书作者包括崔卫平、郝建、李照兴、魏君子、汤祯兆、娄烨等著名电影文化评论者和电影人,是电影类、文化艺术类图书爱好者的首选读本。 -
骑驴找马
“讲故事的人”是《骑驴找马》一书的灵魂章节,是姜文在极其自然放松不设防的状态下的真实剖白,为本书独家收录。他不但“聊”透《让子弹飞》诞生的前前后后,还聊到了自己的生活、梦想、成就、失意、误解、委曲。 姜文说:“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在他眼中,不参与编剧和剪接的导演便不是真正的导演。编剧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过程,剧本则是一部独立于电影之外的作品。《让子弹飞》则是他迄今为止最为得意之作,笔笔斟酌,字字珠玑,极具可读性。 全书96张照片由姜文亲自选定,均是精品中的精品。姜文和剧组成员的系列生活照系首次公开。 -
汉子姜文
《汉子姜文》主要内容:第一次见姜文,是按事先的约定去他家采访。记得那是1988年初,姜文主演过《红高梁》之后;巧得很,《红高梁》刚从柏林得了个金熊奖回来。 要找到姜文的家并不容易。我和同事好不容易按地址找到东四的一个居民院。没料想进了院,还要沿着一条小走廊,经过众多的大小平房,曲曲折折地拐几道弯,才找到姜文那个虽普通却是充满温暖的家。 后来我才知道,姜文他们家所在的那个大院,早年是个什么亲王的王府。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那王府被建成了个大食堂。后来,姜文的父母就在那个大食堂占住了一个角落,而姜文也就在这两间普通的平房里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姜文在主演了中法合拍故事片《闺阁情怨》(即《花轿泪》)后,有一位法国导演问姜文:“在你家中,你是第一个和外国人合作的人吗?”姜文带着惯有的幽默感调侃道:“不!我不是第一个。早在60年代,我父亲早就和美国人合作过了” 姜文在这里提到有关他父亲和美国人的合作,是指其父在朝鲜战场上作为志愿军军医曾抢救过美国伤兵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姜文的父亲姜洪齐是位比较沉默内向的老人,身材较瘦。后来我才得知,这位言语不多的老先生除了曾有过那段光荣的抗美援朝的经历外,其生命中的主要部分都属于军营生活,姜文也因此成为那批“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中的一位。所以后来姜文对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一见钟情,非要将其搬上银幕不可,大概是因为小说中关于部队生活的那些故事和姜文的生活经历相似有关。在《动物凶猛》中,他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和梦幻。 姜文曾经告诉我:他父亲儿时很调皮,抽烟特厉害,有点不务正业(姜文在叙述这些往事时,其语调和声音令我想起他在《红高粱》中关于“我爹”和“我爷爷”的旁白)。用姜文的话说,他父亲幸亏后来参加了解放军,才总算没走错道。 -
诞生
姜文导演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已十年,为纪念这部电影的拍摄,八年前由姜文撰写的、记录影片拍摄过程的《一部电影的诞生》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重新出版。在该书重版首发式上,身着花格衬衣的姜文一出现便引发了现场不小的骚动,文隽、夏雨、陶虹、耿乐等纷纷抢着与他握手、拥抱。姜文回首这部处女作,认为它依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他没有留下任何遗憾,烦恼时还时常靠其解闷。 和八年前相比,新版《诞生》一书收入了更为完整的与电影有关的图文资料。同时,书中刘晓庆、王朔、顾长卫、斯琴高娃、冯小刚、陶虹、夏雨等作为这部电影的直接参与者,纷纷以文字记录下当年难忘的故事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