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宋诗(1-72)(全套装)
众多学者通力合作,逾十载艰辛,从浩瀚黄籍中钩沉点校,汇萃两宋三百年间全部诗作,网罗诗人八千九百家,总字数四千万,是《全唐诗》数量的十倍,属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唐风宋韵,各擅其胜;此一世纪工程,堪称传世经典。 -
纳兰词诵读与欣赏
-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发江南,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居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以后除乾隆十七半(1752)曾赴陕西任职不到一年外,终生绝迹仕途。袁枚主持乾隆诗坛,为性灵派领袖。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尺牍》、《随园随笔》等十来种。传见《清史稿》卷四八五等。 本书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本书主要价值在于其所阐述的性灵说诗论。其涵义是从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性灵说的真情论主张:一、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性灵、真情。二、真情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三、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所谓“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此论乃针砭沈德潜的“诗教”说。性灵说的个性论主张:一、诗人须具个性,故称“作诗,不可以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卷十)“我”即独具的个性。二、艺术创作须有独创性,既不圊干古人,亦不盲从流俗,“要之,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卷六)三、反拟古、反格调:“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卷三),“专唱宫商大调,易生乙厌”(卷四),此说亦批判了明七子的后继者沈德潜。性灵说的诗才论主张:一、诗人创作须具备特殊才能。“性灵”的本义即指人灵智的本性,故亦称灵性。袁枚论诗则有“笔性灵”、“笔性笨”之分。(见《补遗》卷二)“笔性灵”则有诗才,乃针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而发的:“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卷四)二、诗人创作时产生灵感现象。首先,灵感降临时诗人处于艺术思维的高潮,“兴会所至,容易成篇”(卷二)。其次,灵感持续时间甚短,不易把握,当“兴会已过”,化“千万力气”亦不易再得。(见卷三)最后,灵感的偶然性与必要性相统一。书中引唐诗喻之:“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卷二)三、艺术表现须自然天成,因此推重“天赖最妙”(《补遗》卷五);即使对素材提炼加工亦须不露斧凿痕迹。四、诗歌形象要生动、灵活、有趣。书申引证杨万里语“风趣专写性灵”(卷一),又一再标举“生气”、“生趣”(《补遗》卷三),旨在倡导以生动风趣的形象抒写性灵。本书的精华在于“话”,而基础却在于“诗”,故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诗论的作品,不拘时代、流派,不拘作者身份、性别,尤可称道者是闺秀之什颇多。本书亦有不少诗坛掌故,诗歌本事、诗人轶事的记载,虽不无庸俗之处,但可见乾隆文化状况的一个侧面。 -
柳永集
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一位有重要艺术贡献的词人,他采教坊新声和市井俚曲制作慢词长调,大胆使用通俗的语句直露地表现艳情;又将赋体的铺叙手法运用于体式开拓的长调慢词上,抒发浪迹天涯的漂泊心绪,创制和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他是当时著名的流行歌曲作家,除了写都市词、歌妓词外,尤以善写羁旅行役词著称,做到了雅、俗并陈,大俗大雅。自此之后,行于士大夫杯酒交欢之际的令词,渐为悦于俗耳而流传四方的慢曲所压倒,其歌词广泛流行于社会,遂形成与传统五、七言诗争胜的局面。 柳永(约985—约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先世原籍河东,后南迁于闽,定居于崇安(今福建崇安)。他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官宦世家,其父柳宜由南唐人末后,官至都官员外郎。他的长兄三复,官至比部员外郎;次兄三接,官至都官员外郎,兄弟三人皆工文艺,号“柳氏三绝”。 柳永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汴京度过的,常流连于歌楼伎馆之间,在他心目中,繁华的汴京是其生活和感情上的真正故乡。他在《传花枝》中说:“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年轻时期沉溺于追欢买笑的风流生活,曾给他造成科举考试落第的不堪后果,其《黄钟宫·鹤冲天》云: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下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聿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功名上的失意,更促使他到烟花巷里寻求慰藉和刺激,使他深入市井,与民间艺人和歌儿舞女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过不少风流韵事,成为纵情风月的浪子才人,成为著名的流行歌词作家。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他作的歌辞广泛流行于歌楼酒馆和社会各阶层,甚至传人禁中,成为宫廷宴会上经常演唱的节目。 柳永早年生活放荡,并影响到了举业,为寻出路,他多次离开汴京漫游。就其现存的作品来看,他青壮年时期曾到过浙江的会稽(今浙江绍兴)、苏州、扬州、江淮一带,以及长安、成都、鄂州(今湖北武昌)、湖南等地。对于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而言,四处浪迹并非正途,在历经坎坷后,年已半百的他终于浪子回头,于景佑元年(1034)登第,初仕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推官》。此后,柳永在江浙做了多年的地方小官,当过余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等。大约在庆历四年(1044)前后,他改官人京,由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再迁太常博士,转屯田员外郎。因作《醉蓬莱》词杵旨,流落不偶,不久即去世了。 柳永晚年始做官,仕途不顺利,作词也不多,他所获得的巨大名声,幸:要是由早年的慢词创作奠定的。慢词起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说来应在小令之后。尽管从唐代以来民间就有长调慢曲,并逐渐为士大夫所注意,但真能放下士大夫架子,与乐工歌女们进行密切合作,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实属第一人。从宋仁宗天圣年间起,因柳永大量的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逐渐进入慢词时期。小令只能表现人的刹那间的内心生活,至于稍为起伏缠绵的情绪,或时间延长较持久的生活过程;用短调小令来表达是不够的,慢词长调的兴起乃是必然的趋势。在慢词体制形成过程中,柳永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大量填写慢词,奠定了长调的形式和体制;否则,北宋流行民间的慢词恐早已销声匿迹。 …… -
历代词话(上下)
本书汇编历代词话一百二十余编。上起唐宋,下迄清末;本编按历史顺序排列,采取汇编体例,不作分类编组;所辑词话,以讲词学理论、体制、风格、流派、品评、作法为主,对格律、音韵、考辩、版本诸方面之论述,亦适当兼顾;本编所辑,以内容为主,有些著作在体裁上虽不以词话形式出现,凡具有词话性质之诗文,亦酌情选录。但对文学史中之论词章节和词谱、词韵及词书目录等之专著,概不收录;对某些篇幅过大之著作,或选其部分章节,或辑其部分要点,而不全文收录;对重新整理编纂之词话,因与各种词话原作重复较多,为节省篇幅计,则未收录;对同一作者内容有较大重复之词话,则舍其后期重新整理之通行本,而收其不常见之早期著作,以便对照研究,了解其词学思想发展之渊源及脉络;收录一批“谈词话”之作,对词话发展史之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见解及资料;本编还收录了一批“论词绝句”,基中不少精辟之言,对加深历代名家、名作意象之体察,颇得其妙。 -
诗情花意
历代流传下来的花卉诗画寄情于多姿多品的花卉,虽是花事嫣然的细情微绪,支取 有着真切的,自然的,平和的生命思悟,诗与花,花与画互诉着春的复苏,夏的葳蕤,秋的凝重,冬的峭拔。精心编选李白,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古代诗人权威版本中的咏花诗作百余首,涉及草本花,木本花等五十余种,这些诗,往往能够寄寓真情实感,能够传达花卉的气质品性,能够语出新意而从容自然。与诗歌相配的花卉画亦是选自中国传统的经典画集如《三希堂画宝》,《木本花鸟画谱》《草本花诗画谱》等。而关于每种花的知识性介绍,更是使爱花人了解周详,花趣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