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地理学释义
《文化地理学释义:大学讲课录》是叙述世界的地形、平原、盆地、沙漠、海峡、地峡、海洋、气候、民族、境界、山川、都市、产业、交通、政治、人口等等和文化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以外支配文化的因素。使吾人阅读之后,可以知道对于所处环境,应当怎样去征服、适应、利用、改造,以期达到战胜自然,提高人生的目的。 -
世界文化地理
《北京大学地理学教学丛书: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的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世界上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的特点。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文化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世界文化区的划分,世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区域差异,城市的起源与扩散,城市形态的区域差异与特点,世界主要语言、宗教、人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地理大发现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地缘政治与世界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特点,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化现象及其伴随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等。 《北京大学地理学教学丛书: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综合吸收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最新教材和研究论著的内容,采取地图、照片、图表等表现形式,力图生动浅显地展示世界文化地理格局的基本空间差异和变化过程。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专题介绍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空间差异分析与时间变化分析相结合,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两种能力,即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世界上的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上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
文化地理学手册
《文化地理学手册》比较全面地引介了当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知识谱系。参与全书编辑和撰文的学者为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爱尔兰等国的54位学者。当代西方文化地理学对于文化的理解深受“文化转向”的影响,不仅将文化当做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文化,而且还吸收了有关文化作为生活方式、作为含义或意义、作为行动或实践以及作为权力的文化概念;但文化地理学对于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强调通过空间思考文化,通过文化思考空间,因而具有独特、开放并充满思想交锋的风格。这一独特分析和思考方式体现在全书的每一部分。在构成全书内容的九个部分中,前八个部分分别从受到文化研究影响的文化地理学视角讨论社会、经济、自然、景观、主体性、帝国、西方、地缘政治等本体论议题,最后一个部分则探讨了文化地理学的认识论或方法论议题。《文化地理学手册》的出版,不仅将彻底更新国内大多数非地理学界乃至我国地理学界本身对文化地理学的传统认识,也将因其所探讨议题思想上的先锋性以及与现实世界密切的关联性引起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对其产生所谓“空间转向”或“地理转向”的影响。 -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全书共分十二章。前两章总论是理论基础。为了适应干部培训的需要,在第二章中增添了一些中国自然、人种、历史、军事、经济方面的地理知识。第三章到第七章分论,分别阐述语言、文艺、人才、饮食和建筑五个领域的地理问题。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是区域和城市文化地理,选择几个典型区域和典型城市展开阐述。有些文化地理在应用方面的案例,可供实际工作参考。从总论到分论到区域和城市,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 -
王恩涌文化地理随笔
《王恩涌文化地理随笔》内容简介:王恩涌先生的这本随笔集,共收录随笔文章76篇,涉及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三个方面。全书以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从建筑、饮食等角度,以小见大,阐释文化地理学的思想和内容;同时从大的时空尺度上,从人地关系、地缘政治等角度,对文明变迁、大国兴衰,以及文化现象如宗教、语言、习俗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全书有史有识,内容丰富,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 -
回家记
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中国看一看昵?我已经一遍又一遍地被别人问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过去十年里。 2005年夏天,我受一个建筑学会议的邀请,展开了相隔六十年的中国之行。作为一个人文地理学的工作者,我将从自我和文化的角度来描述这次旅行。 我一家人离开中国是在1941年,那年我才十 岁。在1973年,我正式成为了美国公民。经常有人问起,我觉得哪里才是真正的故乡。我会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总的来说,是地球。”“不过到底是地球上的哪里呢?”这个紧接着的问题意味着,肯定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最舒服,最向往,能形成最深刻的归属感。 我到底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美籍华人、一个华裔美国人,还是一个美国人呢? 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对我而言,归属感的三个来源是:历史、地理和语言。如果一个民族不确定自己的归属感是什么,那就应该好好去学一下自己的历史和地理,并且确保自己的语言仍在使用。 那么我到底是谁昵?我是一个美国公民,却在中国出生,是一个没有确定的历史、地理和语言的人。就像许多现代人一样,我也感觉到了那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