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湖帆文稿
这是《吴湖帆文稿》,是我受吴元京先生的委托,根据上海图书馆所收藏的湖帆先生遗稿以及书跋整理而成的。这些手稿,历经岁月沧桑,已残损不全,但它们难能可贵地为我们保留了美术大师吴湖帆生活历程中的一段起初记录,因而弥足珍贵。 《梅景书屋随笔》和《私識心语》原稿本各存一册。前者为谈书论书的札记,后者是作者在抗战后至解放初这一时期内的词作,多为感慨时事之作,有着舆《佞宋词痕》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梅景书屋书跋》则是由整理者以上图馆藏的碑帖、尺版、抄稿本中辑出编成的,这些大部分已被列为国家等级文物的善本,都曾经是梅景书屋收藏的珍品。 收入本书的《吴氏书后记》则比较特殊,它是湖帆先生手订的一部辑稿,辑録了曾经吴氏收藏的历代名后上的各家题跋,以及湖帆先生自已所作的题跋。考虑到这些书后作品几乎都是中国经后史上的名作钜跡,其题跋也大多出于名家之手,因而对繪书史研究有着相当大的参考作用,所以把它一並编入了这部文集。遗憾的是,这部《书后记》原稿应该有十一册,第一册为吴大澂书作,第二至十一册为《梅景书屋书后记》十卷,现在缺去了第三、第八两册,即《书后记》的第二、七雨卷,只剩下了九册。因为这九同稿本为謄清稿,只有部分出自湖帆先生手筆,故而对其中的错字直接作了校改,不再注明。 -
画语录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
张葱玉日记诗稿
《张葱玉日记·诗稿》,本书前者记录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间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纷繁的社会交往和持续不断的书画鉴藏等活动,后者《西村诗课》留存了作者手记诸多诗稿。两者均系未刊珍贵稿本。 -
明代画院研究
有关明代画院的研究以往更多地从“美术”的角度来进行,侧重于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一旦涉及明代画院具体制度、发展情况则多语焉不详。本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明代画院两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力图使明代画院展现出一个比较清晰的面貌来。 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画院制度的研究 ,对长期以来认识比较模糊的明代画院制度做了全面和深入的考察,主要包括明代画院的管理机构、工作场所、入值体例、大致规模,以及宫廷画家的考核与选拔、授官及升迁方式、官职、日常待遇、袭替制度等,弥补了以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 下编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梳理,整理了迄今最全面的明代宫廷画家名录,大幅扩充了已知明代宫廷画家的数量,使得可靠的明代宫廷绘画数量得以扩大。同时,作者对明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宫廷画家情况进行了考证,订正了长久以来各类美术史著作、辞典中有关这部分画家的错误记载。本书另附有现存明代宫廷画家作品表,便于相关研究者查找利用。 -
大觀—北宋書畫特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雖說承襲自清宮,然其淵源,實遠紹自千年前趙宋宮廷。宋太祖平定諸國,接收後蜀、南唐皇室收藏。宋太宗屢詔天下,搜訪前賢墨蹟。徽宗年間,內府收藏益豐,今日故宮所藏北宋名蹟,均來自當時宣和內府。本院所藏北宋書畫名蹟早已蜚聲國際,此次特展不僅國寶盡出,尤向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納爾遜-阿金斯博物館商借五件名品一併展出,實屬創舉,觀眾應慶有此眼福,本院特印製精美展覽圖錄,以供典藏,並誌盛事。 -
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
為中國明清畫壇巨擘,創作風格獨特,深受時人與後世推崇。本書主要聚焦於1697至1707年間,當石濤身處揚州且目前留存作品數量最多的晚期階段。作者綜合運用中國傳統的研究理路、西方的形式分析和圖像學分析,以及因1970年代英美學界「新藝術史」興起而形成的一套社會詮釋模式,探討石濤這位偉大畫家的社會、政治、心理、經濟和宗教等五大面向,揭示其繪畫實踐的複雜性。作者同時以現代性架構石濤的生平與藝術,並以自主性、自我意識與懷疑界定石濤繪畫的主體性。相信閱讀本書將可獲得一種與閱讀當今其他藝術史著作完全不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