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书记
谁能一口气说出北京的旧书店、旧书摊,谁能像书痴一样为了一本书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欲?本书收集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淘书与购书之乐的艺术随笔或札记,配以精美的插图,令读者品味爱书之人自书所得之乐。 -
书边梦忆
《书边梦忆》的主要内容包括:夏枝巢的《清官词》、《三海秘录》、奉宽的《妙峰山琐记》、《西山集》和《凝碧馀音》、都门三记、《金陵卖书记》、《随园图》别记、毁书与访书、钱基博的油印小册、沪上访书记、香港旧书店、神田旧书店等。 -
存牍辑览
本书由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生前编订,所选胡愈之、叶圣陶、巴金、夏衍、萧乾、唐弢、黄裳、陈白尘、黄永玉、董桥等数十人的数百封信件,均与书有关,时间跨度达五十余年,涉及一些重要出版物如《傅雷家书》、《读书》杂志、《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等等编辑出版背后的故事,还雪泥鸿爪般呈现出通信人对学问和社会的真知灼见。 书信的特点是直接、朴素、率性,所言书事,都是当事者的自述,堪称信史;而且由于其私密性,文字表述更具个人色彩,从另一角度展示了写信者的性情和学养。 “相交无他事,唯有书与文”,这部书信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书信集,过去很少,将来恐怕也不会再有了。 -
少年绿皮书
十五岁何尝不是一个人童年时光的最后。 在这个末代岁月里,你扮演的又是自己一生的何种角色? 默默地接受一个时代的结束, 还是找到了另一个新的可能? 台湾自然作家、漫游达人”刘克襄,年轻气盛时,经常骑着“野狼125”驰骋四方。那时山刀、望远镜、相机、画簿和笔记本之类配备,几乎样样俱全。旅行心境很接近十九世纪博物学者深入异地,充满探险的乐趣。当孩子渐长,带他们访野地、溯小溪、眺大海、搭火车、逛小镇……旅行的视野除了自然,逐渐增添生活的气息。 这本少年绿皮书,记载了年少时的冒险路径,和与儿女们共同探索的新发现。两代人的童年隔空对话,碰撞出绚烂火花。有对彼此的理解、期望,也有对内心价值的再思考。十五岁这“最后的童年时光”,如同每一年暑假的尾声,孩子们渴望冒险、迫不及待奔向未知世界,却也绕不开种种私我成长的烦恼。而广阔的山林和天空,无边无际的岛屿壮游,是启蒙和疗愈的最佳场所。 全书配有作者精心绘制的插图,或是鸟兽虫鱼图鉴,或山林小径速写,或古镇乡野地图。风格灵动活泼,亲切易读。离家出走的刺激,爬树的兴奋,捕蝶的小心翼翼,打棒球的团结,坐火车流浪的迷茫,游泳溺水的恐惧,闲逛书店的好奇……都被一幅幅铅笔手绘图,凝固在永远的十五岁,那个蝉鸣阵阵的暑假。 而“成长”这一永恒主题,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中,悄然完成。 十五岁的你,要去哪里冒险?躁动不安的暑假,要怎样度过? 爬树,捕蝶,泅泳,打棒球,坐火车流浪,好像全都是些了不得的事情—— 朴拙的铅笔手绘地图里,藏着重返童年的秘密路径。 -
前卫之痒
本书为新生代学者和专栏作家刘柠先生近年艺术评论文字的结集;为“独立阅读书系”之一。 本书谈艺术不拘泥于艺术本身,而是把艺术放到其赖以生成的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力求再现其艺术背后的发生机制。本书分三辑。第一辑:人生即艺术。一些在艺术史上并非赫赫有名的画家、摄影家,但其风格独特,颇具影响,如蕗谷虹儿、竹久梦二等。最是经历传奇,属于那种“人生即艺术”型的艺术家。通过对他(她)们生平及艺术风格的描绘、评价,再现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史、文化史。第二辑:前卫之痒。该部分为上海《艺术世界》的评论专栏,谈的都是与前卫艺术有关的问题,话题涉及中外,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理论性。第三辑:中国前卫。中国的前卫艺术已成为一个世界现象,也构成了中国经济泡沫的一部分。何以认识、评价它,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部分通过对中国前卫的一些总体性评价及个案分析、评论,展现中国前卫的一个侧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物质繁荣及前卫艺术被“提前”政治正确化,直接促成了本土前卫艺术成为经济泡沫的一部分的现实,也使相当一部分“前卫”艺术的前卫性沦丧,真正成了克莱门特•柏林伯格话语中的“后卫”艺术。因此,前卫艺术在当下,是一个颇暧昧的定义。我们已然无法再像十五年前那样,对冠以“前卫”名义的艺术一概脱帽、鼓掌。曾几何时,动静颇大的实验电影、先锋戏剧和小说等先锋文化运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庶几被人遗忘,目前势头正猛的前卫艺术的前途也很难说。事实上,当“前卫”呈现向“后卫”蜕变的症候的时候,这个过程很可能是不可逆的,其生死存亡甚至也未必取决于其“钱途”。(刘柠) -
宣南秉烛谭
邓云乡是对民国掌故,尤其是对北京的民国掌故很熟悉的一位老先生。《宣南秉烛谭》谈到了当年胡适无奈地跟后来成了汉奸的王克敏、周作民等人去“吃花酒”的事,胡适还被妓女连灌七杯。邓老先生提醒我们说,那时候的文化人即便是“吃花酒”,也“决不像现在电视剧演员凭想像演的那样粗俗”,不了解时代状况,就无法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人。 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应该属“学府往事”。邓先生念大学的时候刚好赶上北平沦陷,他进的是伪北师大,读的还是日文系!所以他对那一时期北方学界的气氛是非常了解的。在字里行间,邓先生用细致平实的笔致将那段尴尬岁月种种微妙的关系表述得很清楚,让不知情的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些文字的重要性恰恰体现在它们能帮助后人模拟出那个凭时间、地点、人物这些历史“硬件”无法构建的时代氛围和历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