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的往事追忆
玉莹的文笔也许太过朴素无华,因为她不是一个职业作家。她屡屡要我修改她的文章,我却不敢,因为改动多了,她的独特文体又变成了我的“学术语体”文,味道尽失。我说她的文体是广东话和明清诗词小说中的文言融合而成的,没有其他修辞作料,如果用广东话来读,可能更有文味。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她的童年,这个九龙城外的世界的主角是她的婆婆,所吃的食物当然广东味十足;第二部分叙述的是她在美国和前夫的生活,伴读又掌厨,普渡众生,内中不乏酸甜苦辣味,也有不少动人但不惊人的情节;第三部分写的是和我一起过的平常日子,妙趣横生,把我的馋相也顺便写进去了;第四部分写的是亲友请我们吃的佳肴,玉莹把它写出来,也以此表达一点我们的感激之情。读者可以随意浏览,随意“啖”各篇的食物,甚或模仿着做,则更会使她快乐万分。 -
拍劍東來還舊仇
今天,當我們的文人藝術家都爭作「聖潔天使」的時候,野夫的文字卻來扮演魔鬼,發出凌厲的聲和另類的光。這是當今塵世中的輓歌。我不覺得他是在寫作, 他在跟我說話,也是獨自沉吟。筆下那些砍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親,是怎樣被一節一寸地攪碎榨乾;那些美妙溫軟的情感,是怎樣被一陣一陣的風雨沖光刮淨—─我讀到的是他的心,看到的是他的淚。那獨立之姿,清正之氣,令我心生莊嚴。 如果說詩歌是面對天空的話,那麼散文就是面對大地了。野夫的作品正是由哭泣的大地孕育出來的。微風漾水,淡靄淒林,有著很豐富的人生意味。 ─ 章詒和 散文是一種久已不被重視的文學形式。魯迅以後,散文大體以輕靈見長。然而野夫這一本散文集卻是一個例外。它是重中之重。文字的凝煉,內容的深沉,情感 的真誠自制,是近年少見的。在漢語的書寫歷史中,它應該被認識到。 他的散文,有一種剛正之氣。讓我彷彿看見一個劍客,當濁世滔滔,早已遺忘了是非黑白的界限,他還站在那裹,渾身浴血,堅持人間的愛恨情仇,有恩報恩, 有仇報仇,把話說分明,沒有打混的餘地。即使他是最後一個劍客,也要戰到最後一刻。 這散文,是劍客的獨白,是正氣的堅持,也是孤獨的狼的夜歌。 —楊渡 野夫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字精準、詩意,又不乏子曰詩云般的典故和博 學,他在傳統、現代之間出入自如。但他又絕非傳統或現代意義上的純粹文人,在他寥寥幾筆的論述中,我們可知他是一個同樣對農民的歷史、土地問題、極權主義心理、現代性問題關注極深並有自己見解的志士。 即使在一個極度犬儒化的社會裹,有人「依然在仰望星空」,仍會有靈魂跟靈魂對話,甚至有精神向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精神致意。的確,在野夫最尋常的句 子裹,我們也能感受到他的精神認知、人格的自我期許,他早已越過了鄉願犬儒之輩,而跟歷史上那些巨大的靈魂相伴。野夫早已在精神領域選擇了自己的家族,這是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湯顯祖、徐文長以來的「神聖家族」。 — 余世存 -
软体动物
本书从中国魏晋时的何晏、潘岳到明清之际的钱谦益、阮大铖,所涉笔的数十位中国古代文人,虽然不是令人发指的B面人物全部,但绝对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者化笔为刀,刻画了这些中国古代文人不大为人所知的“软体动物”的一面。精神、气质的“软”是他们的共性,但就其“软”的程度、质地、方式则各有不同。王小波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换句话说,不理智的年代也才会大批量产生够“软”的知识分子。这似乎可以解释这些人形“软体动物”的成因。才华不足以构成钙质,知识未必能确保良善,在万古长如夜的极权社会,有硬度的文人是稀缺产品,而盛产的多是左右逢源的冯道和沦为弄臣和文宠的潘安,等等,等等。 大抵如此。 -
我這一代人
作者在長達5年後再次推出人文類新書《我這一代人》, 可以說構成了人文書寫的三部曲。 這一次,胡晴舫把鏡頭轉向了台灣的中生代,這一代人成長於七八十年代迅速現代化的台灣,不管有無中國背景,都乘坐全球化這趟列車往返於臺北、上海、北京和香港之間。經由記錄、拍照,加以比較和反省,思考自己到底是誰? 胡晴舫寫道,『引我好奇的卻是一個人如何在所謂兩岸三地的社會中游走。當他撘上飛機、飛機落地後的每一次旅程,他如何維持、或重新塑造他的社會身分;他如何說服陌生人,他就是他所說的那個人。』 而她自己,又是如何的看上海、北京、香港這些形形色色戴著不同印記的中國人,以及,從台灣出發,如何穿梭往返後,再度返回臺北。思考島嶼台灣這塊土地的價值,思考人類到底該如何面對它的神祇。 作者在2005年以後,首度推出人文類新著,思考她這一代台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關於中國,以及台灣人的身份,這一議題在當下廣泛被討論,但作者以其特有的風格,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思考。 -
白纸黑字2
《白纸黑字》第二期,继续秉承“非虚构”和“私人记忆”两大志向,管窥中国现实,溯源历史风烟,更精益求精,更海纳百川。主编鄢烈山先生再次挥毫,在第二期的卷首语中重申了我们的志趣和理想:“不必讳言,我们在创办这套丛书时,是怀着一种庄严的历史使命感的。不论是“温故”昨天,还是书写“在场”,我们不但力求还原历史真相,更希望这种民间纪录有利于当下的中国实现和平的社会转型。不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吗?准此,我们岂敢有丝毫的“游戏”精神,轻薄地对待任何一篇文章、一个细节?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我们可谓“戒惧惕厉”,反复讨论选题,推敲字词,安妥每句话才能安妥我们的心。” -
透明的夏天
《透明的夏天:致我们从未忘记的童年》已经长大的你,还记得童年做过的那些事儿吗?比如:夜里打着手电去摸知了,围在盛满了水的脚盆旁玩小鸭子,对着课桌上的蜡烛,用空笔芯吹泡泡,吹破了,溅同桌一脸油墨,还有,还有,一口口吮吸而舍不得大嚼的冰棍,下雨天背着自己上学、放学的父亲…… 那些人,这些事,这过去的美好时光,全都封存在这本书里,就像一个魔盒,打开就能带我们一起回到属于自己的童年。书中还有大量作者手绘超萌插画,配合文字,让你时而大笑,时而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