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西贡
玛格南资深摄影师回忆到访西贡的三次经历
从战火纷飞中的异国风情到标准的全球化大都市
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越南1964—2014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推荐
◎ 战场内外的现实
德帕尔东用尊重且带有同情的镜头,力图贴近在越南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又不让他们变形失真。战场上神情紧绷的越南士兵,村庄里镇定自若的老太太,安静撤离基地的美军士兵,练习过马路的失明的战争受害者……他冷静地展示多年的战争给越南平民和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 越南城市面貌的变迁
与其说本书是一本战地摄影集,不如说是越南战时生活图景集。德帕尔东的图像印证了西方游客对许多热带殖民地的想象,西贡街头身穿传统白色长袄的年轻女性、东西方风格混杂的建筑、聚在一起闲聊的三轮车车夫等,被摄影师一一收入镜中。这些异域风情后来被摩天大楼、航空公司广告牌、连锁餐饮店稀释,西贡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
◎ 摄影师的难忘回忆
德帕尔东第一次到访西贡时年仅22岁,已经历过三场战事,呼啸的子弹声依然让他紧张,目睹士兵伤亡令他惘然。他在西贡与心仪的女孩去电影院约会,与同行的摄影师彻夜畅谈,享受战争边缘的悠闲。50年后当他旧地重游时,每一个熟悉的街口都有了新的面目。他用这本书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同行、朋友,也纪念自己曾经的岁月。
内容简介
雷蒙·德帕尔东在他的摄影师生涯中曾多次前往越南。他目睹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西贡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南越政府治理时期,再到被解放与更名,直到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本书按时间顺序呈现了在法越战争结束后的1964年、1972—1973年越战末期、2014年西贡解放40周年之际德帕尔东在越南拍摄的照片。这些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过去几十年里越南翻天覆地的变化。
-
阴翳礼赞(摄影集)
想了解阴翳世界的美,不妨先尝试把灯关上。
日本摄影大师、“捕捉氛围的高手”大川裕弘版《阴翳礼赞》,以百余张展现日本房屋、风景、服饰、器具“暗影之美”的相片,完美再现《阴翳礼赞》的幽微世界。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名篇,围绕“日本人何以钟爱暗淡的光线”一题,探究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幽默深刻、耐人寻味,出版以来深受全球读者欢迎,是每一个想要考究日本美学之人的“圣经”。
“本书即是调和了‘谷崎文学’与‘大川美学’。衷心希望您读完最后一行,观至最后一张,享受‘谷崎+大川’的《阴翳礼赞》。”——谷村鲷梦(日本著名出版人、俳句作者)
********************编辑推荐********************
一、美若过了界,看上去就全是俗气
阴翳之美,是含而不露、敏感丰富、恰到好处的东方古典美,而《阴翳礼赞》写透了这种美。三岛由纪夫、永井荷风、是枝裕和、隈研吾至爱的“日本美学圣经”,了解东方美的必读经典。
二、 《阴翳礼赞》首部图文版
日本摄影大师大川裕弘花费40年为《阴翳礼赞》拍摄超100张艺术大片,《阴翳礼赞》出版88年来首部图文版。长期盘踞日亚榜首,日本读者盛赞:因为这本书,我终于有了翻开《阴翳礼赞》的冲动!
三、 “有史以来ZUI美的《阴翳礼赞》”
日文版被誉为“有史以来ZUI美的《阴翳礼赞》”“阴翳礼赞的企划展”,中文版从开本、设计、版式,精细复刻日版设计,带给读者由内而外的绝美享受。
四、 止庵力荐的青年译者,每句译文都韵味无穷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师、文学博士代珂倾情献译,文学名家止庵曾盛赞其语感。曾翻译东野圭吾、三岛由纪夫、伊坂幸太郎等名家名作,多本获豆瓣高分推荐。
-
邱园的故事
改变世界的植物园——邱园摄影图集
250张黑白照片讲述邱园的前世今生
编辑推荐
250张黑白照片,见证摄影技术和邱园的发展历程
精选的照片时间跨度为1844年至20世纪70年代,即摄影技术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和彩色摄影技术到来之前。其中有来自专业摄影师的作品集,也有个人拍摄的照片,大多是初次面世。无论是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的人物摄影、欧尼斯特·威尔逊的植物笔记,还是使用银版摄影法拍摄的棕榈温室、立体摄影时代的T形温室等,这些珍贵的照片承载着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之路,也唤醒了一座爱的植物园的深情往事。
讲述邱园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
园长威廉·胡克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改变了邱园的命运,欧尼斯特·威尔逊等植物猎人去世界各地探险带回大量的植物品种,邱园在二战期间自创示范补给田指导公众种植蔬菜……这些事件娓娓道来,叙述了邱园经历的沉寂、扩张、繁荣等历史变迁。幽静的杜鹃谷、夏洛特王后的乡间别墅、古希腊-罗马式的石雕、备受宠爱的水仙花、第一处玫瑰藤架等布置则为邱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书中照片记载的重大改变和事件,推动着邱园成为世界顶尖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和“欢乐园”。
朴素又温暖的收藏佳品
“邱园的故事”由植物园工作人员讲述,怀旧珍藏,简约设计,色块区分章节,哑粉内文纸凸显老照片历史质感。一幅幅静态的照片带我们回顾往昔,也许只是一花一草、一砖一瓦的设计,也许只是悠闲的下午茶时刻和植物猎人席地而坐的瞬间,看起来平凡朴素的场景,诉说着数代的邱园工作人员倾注一生的热情和心血。故事中的点点滴滴被寄托着美好的愿景,没有这些殷实饱满的过往岁月,就没有今日“植物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邱园成长为一个大型公共机构的历史,讲述了一座充满爱的植物园的故事。其中囊括了邱园景观建筑的建造历程、邱园如何收集植物和接待游客、邱园各部门员工的协调配合,以及邱园在战争年代受到的创伤和战后的复兴等历史记忆。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历史细节得以保存,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翻阅这本由照片串联起的“故事书”,我们仿佛走进了邱园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看到和听到那一个个美好瞬间中的人和事……
媒体推荐
《邱园的故事》是本季度的黑马……它没有把邱园当成英国旅游行程中的必打卡景点来介绍。这些照片通过殖民扩张、贸易、工业、医药、战争,甚至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价值观等多维视角呈现了园中植物的重要价值和邱园的世界影响力——《纽约时报》评论
如果你正在查询邱园的历史,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很棒的老照片——亚马逊读者评论
今天自然爱好者的必读书籍——亚马逊读者评论
-
我的爱情生活
【编辑推荐】
我的摄影生涯是从与阳子相遇开始的。——荒木经惟
★[荒木·情色]很多人认识荒木,是从他大胆露骨的先锋色情写真开始;但是很多人爱上荒木,却是从他和妻子阳子的故事开始;
★[阳子·女人]荒木经惟曾说:“我的人生是从与阳子相遇开始的。”而阳子说:“我不想做他的妻子,我要做他的‘女人’。”
★[在世·随笔]《我的爱情生活》是日本著名摄影师荒木经惟之妻荒木阳子在世时唯一长篇纪实随笔,结集了阳子一生写作的绝大部分文章;
★[阳子的《东京日和》]这是属于阳子的《东京日和》,以前所未有的坦率真挚,记录了她和荒木从邂逅到步入婚姻,廿年相伴细腻交织的爱情点滴;
★[暧昧·温馨]俏皮风趣的文风,讲述着夫妻间暧昧、争执的琐事,五味杂陈,却又治愈温馨;
★[真实的荒木]卸下鬼才外衣,在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妻子笔下,还原神秘荒木的真实面孔;
★[纯真·放纵]近五十幅罕见照片,拾掇光影,重现着荒木夫妇间纯真敏感与离经叛道;
★[怀念·纪念]本书日文原版编纂于《东京日和》上映前夕,文末附有荒木因思念妻子情不能已写下的随笔;并收集了多篇荒木夫妇共同好友写作怀念文章;
【内容简介】
《东京日和》姊妹篇,著名日本摄影师之妻荒木阳子的爱之随笔。在书中,阳子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向我们讲述了她和丈夫荒木从初识相恋到步入婚姻,执手相知的点点滴滴。
作为行走的目光收割机,荒木经惟一直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一面放荡不羁,顶着各种叛逆称号,发表了大量以性爱为题材、惊世骇俗的裸露摄影,甚至包括他和妻子私生活的大尺度写真;但另一面,他又是位细腻专注的丈夫,从交往开始,二十四年,甚至在妻子阳子去世后的更长时间里,他都在用相机,记录着阳子和他的一切,阳子干净的笑,阳子仰着头晒衣服的温暖背影。
从夕阳下的爱,到闪光灯下的性,纯白交织着黑暗,荒木的内心一直扑朔迷离。
而在阳子笔下,一切却简单而纯粹,她坦率地讲述了当时为什么会爱上尚未成名、古怪荒诞的荒木,她又是如何看待丈夫拍摄的大尺度照片,看待他和女模间的关系。她和丈夫始终在用不同的方式,发掘、体认着最亲近的彼此。无论哪个荒木,从一开始,都是她始终深爱的敏感纯真的男人。
《我的爱情生活》将带大家穿过《东京日和》的感伤,在阳子温情的记录与荒木安静的光影中,踏过他们的二十年岁月,见证这对叛逆夫妇最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
对于我来说,结婚并不仅仅意味着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摄影的旅行。
——荒木经惟
从照片上能明显地感觉到他注视着我时的视线。这些都不是我的照片,而是弥漫在我和他之间那浓厚而细腻的感情写照。
——荒木阳子
【媒体及专家评论】
他们的爱既感伤又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即是他们爱的轨迹。
——江国香织(日本女作家 直木奖得主)
1972年,荒木从电通公司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他孑然一身的来,离开时却带走了全公司最漂亮的女人,青木阳子。从此,阳子所有的生活都被丈夫印上了胶片,旅行、身体甚至是死亡。有些令人动容,有些却颇觉残忍。阳子成为了荒木最鲜活的素材,最生动的模特。被记录的不仅是一个作为他妻子的女人,还有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细致的感情。
多少年来,荒木一直喋喋不休:妻子的照片是他最好的照片。他用他的恋爱感觉在拍摄,从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到一起吃饭、恋爱、旅游、结婚、生活,他一直在拍摄,不是以旁观者的态度,而是一个追随者。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为一位男性,我更多会将关注点放在阳子对荒木的描述上。尤其是结婚前荒木的行为真是让我敬佩。他将北海道的红叶装在信封里寄给阳子,还会让身在电话另一端的阳子通过话筒听詹尼斯·乔普林的《夏季》。看起来很肉麻,但他们之间的感情绝不止于表面。他们毫不吝惜地表达着对彼此的爱。不羞涩,不谄媚。
我之前就很喜欢荒木,看了这本书之后,对阳子的喜欢也不亚于对荒木。我理想中夫妇就是他们这样的。男人一个人是不会成为男人的,女人一个人也不会成为女人,男人和女人需要彼此依存。没有荒木就不会有阳子,反过来没有阳子也不会有荒木。
——日本读者
照片里的阳子丝毫没有被人注视、被拍摄和被暴露的难为情和不好意思。这是因为拍摄的人是自己的丈夫?是因为这个丈夫是天才摄影家?这些因素肯定都有,但又不仅仅如此。 阳子有对被注视,被拍摄和被暴露的兴趣和强烈的自豪感。 她拥有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快乐的自豪感,是同一代女性中少有的独立女性,不是吗?
—— 石内都(日本摄影师)
我在荒木帮他太太拍的照片中,看到了真爱的最高可能性。
——比约克(冰岛著名女演员)
因为他很受欢迎,大家都以为他只是个肤浅的演出者,但实际上,他了解摄影的真正本质。他知道摄影在世界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森山大道(日本摄著名影师)
荒木在拿着相机走进来的那瞬间,便影响了拍摄对象。荒木的拍摄风格非常独特,因为他能让被摄体放松,进而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北野武(日本著名导演)
你很难想象平时嘻嘻哈哈的荒木经惟,拍摄了那么多露骨色情甚至被称作“老流氓”的一代风流摄影大师,却是这样一个细腻的男人。
——网易艺术
荒木经惟的怪诞和在冰火处理时显示出的冷峻、疏朗,正好与荒木阳子的调皮、和谐、温暖交相呼应。没有了荒木阳子之后的荒木经惟,镜头里少了笑脸和生机,更多的是一种灰暗模糊的基调。阳子的死,流连在日后荒木经惟的镜头中,变成一种跟想念和恍然有关的哀愁。
——凤凰读书
荒木与女模特之间的情色故事经常被当作谈论荒木的话题,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和阳子的爱情。结婚20年,两人一直形如恋人,不离不弃。荒木用他的相机见证了两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因为摄影而成为永恒。
——YOKA时尚
-
优素福·卡什:镜头内外
精选伟大人物的标志性肖像照片
揭示大师镜头之后的心灵和思想
编辑推荐
优素福·卡什的人像摄影定义了许多伟大人物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卡什在照相馆接受的严格训练结合他对戏剧和舞台灯光的喜爱和对拍摄对象的敬重,发展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戏剧化灯光打造的暗色调肖像不仅细腻呈现出拍摄 对象的形象特征,还展示了他们的内在力量。本书精选卡什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的74幅作品,包括温斯顿·丘吉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巴勃罗·毕加索、格蕾丝·凯利、琼·贝兹等众多名人的标志性肖像。
每张照片配有卡什对拍摄对象的评论或拍摄过程的回忆。有些故事卡什在不同场合讲了一遍又一遍,比如他如何让“咆哮的狮子”丘吉尔安静下来;有些故事他第一次和盘托出,比如他如何劝说赫鲁晓夫穿上远超自己身材大小的皮毛大衣。通过卡什的语言,读者了解到拍摄对象在公众形象之外的私人一面,并对他的照片建立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著名策展人特拉维斯在导言中细致讲述了卡什的一生。他和家人在家乡奥斯曼帝国经历了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后,死里逃生辗转移民到加拿大。他从照相馆学徒做起,用彬彬有礼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精湛的技巧以及一点点运气,逐步成为一位世界闻名的摄影大师。读完此书,你会发现卡什本人跟他的拍摄对象同样伟大。
内容简介
1988年8月—9月,杰里·菲尔德(Jerry Fielder)——优素福·卡什工作室的长期助理,现为卡什遗产管理人——聆听这位摄影大师回忆了他辉煌生涯中的许多肖像拍摄经历,录下长达九小时的录音。
卡什谈到他的拍摄对象和早期经历,包括许多之前从未公开的事情。卡什在他早期的摄影集中写过很多与肖像拍摄有关的内容,但他很少对自己与那些名人的互动发表意见。
根据之前从未面世的1988年的录音,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前摄影策展人戴维·特拉维斯带领读者走过一段无与伦比的旅程,让读者认识卡什的众多标志性作品。他还构建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这位镜头背后的大师具有的洞察人心的惊人能力。卡什的工作建立在情绪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上。因此,他很少深入讨论他对自己的艺术经历的看法。特拉维斯不仅关注这些轶事本身,还为读者呈现以往出版物中一直缺少的一样东西——摄影师的声音。
媒体推荐
他对自己的作品一向讳莫如深,这本书罕见地让我们了解到卡什与伟大人物会面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在面对拍摄挑战时的审美选择。——《出版人周刊》
本书揭示的是卡什掌握了一个卓越的肖像摄影师所需要的技能:不仅有恭维、哄骗和操纵的能力,还有拍摄呈现出独特个性的肖像的眼光。——《图书馆杂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主要通过优素福·卡什的一些人像摄影作品来了解他。现在我知道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胸怀和心态最终转化为出类拔萃的摄影作品。——美国亚马逊读者
-
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阿拉•古勒之于伊斯坦布尔,如海伦•莱维特之于纽约,罗伯特•杜瓦诺之于巴黎,森山大道之于东京。
古勒是启迪奥尔罕•帕慕克书写伊斯坦布尔的摄影师。帕慕克说:“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个城市的冲动。”
酒馆里出神的客人、贫穷但快乐的渔民、雾气迷蒙的街道、在天空摇曳生姿的煤烟……全书精选古勒拍摄的153张有关伊斯坦布尔的黑白照片,记录上百万人的城市记忆,见证半个世纪间的日常生活和不朽诗意。
-----------------------------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伊斯坦布尔之眼”阿拉•古勒精确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