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士忌海滩
三百多年来,布拉夫府一直矗立在威士忌海滩上,守护着这片海岸和这里所有的秘密。 伊莱·兰登在这里长大,如今是一位波士顿的律师。一年前一次猝至的谋杀案,令他被控为杀死妻子的凶嫌。经过一年的苦苦挣扎,他免于被捕,但也名声扫地,不得不意志消沉地回到这里。 仿佛有黑影紧紧跟随,危险才刚刚开始。他抵家前,他挚爱的奶奶离奇坠楼。年轻的女管家阿布拉·沃尔什,受托照料布拉夫府。在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下,伊莱逐渐走出受害者阴影。然而在一个风雨之夜,阿布拉惊险遇袭,侥幸逃脱。受雇调查伊莱的一名私家侦探,随即遭遇不测。 布拉夫府众多神秘的过往,如海妖之歌般吸引着那个誓要毁掉伊莱、夺回一切的幕后黑手。一张虚实难辨、已铺开几个世纪的大网,伴随着威士忌海滩咆哮的怒涛,将伊莱和阿布拉都卷了进去…… -
没钱才更要结婚
因为没钱而迟迟不敢结婚?对于老是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而深感无奈?担心养不起而不敢生小孩? 其实,在这个物价飞涨、房价奇高的年代,没有钱才更是要结婚! 还在辛苦打拼的恋人结为夫妻,兼顾家庭和事业,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面对的新趋势。改善工作与家庭生活模式的日本著名专家小室淑惠、驹崎弘树,分别从男性与女性的立场分享“双薪夫妻生活诀窍”,从婚姻观、两性沟通、家事分配、改变工作形态、家庭财务的分担与规划、育儿到建立对未来的共识等,一一解开现代人内心的疑惑与不安,通过确实可行的成功案例鼓励人们: 即便身处动荡的转型年代,只要夫妻花点心思升级“新双薪家庭系统”,携手合作成为“最佳双打搭档”——在财务上有双保险;在家务上彼此分工;在心灵上,分享智慧、成为彼此的力量——就更有把握在物价飞涨、房价奇高的年代披荆斩棘,开创幸福人生! -
练琴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 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 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与敌共眠
关于香奈儿,有两种看法并存,一种是英雄,一种是魔鬼。 本书首次全面再现了香奈儿在二战期间的真实经历,关于她不那么英雄的那一面…… 让•柯克多在谈到香奈儿时曾说,她有“一只黑天鹅”的头脑;科莱特则补充道,她还有“一头黑公牛的心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香奈儿关闭了她的时装工坊,住进了街对面的丽兹酒店。她的朋友毕加索将她称为“欧洲最有头脑的女性之一”。她在丽兹酒店一直住到战争结束,随后旅居瑞士。 长达半个多世纪里,香奈儿在1941-1954年间的生活一直疑云密布,笼罩着流言、秘闻和传说。不论香奈儿还是她众多的传记作者,都对此始终未吐露全部实情。 现在,哈尔•沃恩的这本兼有悬疑小说和战争纪实风格的爆炸性传记,首次完整呈现了加布丽埃勒•可可•香奈儿这段曾被有意遮蔽的时光,从纳粹占领法国,直到二战后初期。 书中揭示了1940-1944年间,香奈儿在被占领的巴黎与希特勒手下高官“合作”的真相。她相恋数十年的德国情人汉斯•京特•冯•丁克拉格男爵(即“斯帕茨”,意指“麻雀”)并非如之前的大多数香奈儿传记所言,只是一位“花花公子”,而是一个资深的德国军事间谍,他在地中海沿岸及巴黎组建了间谍网络,直接向希特勒的得力助手、纳粹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汇报。 本书还真实记录了香奈儿是如何成为一名登记在册的德国间谍;如何以及为何要参与一系列间谍活动;如何在战后的法国逃脱拘捕,流亡瑞士;最后,她又如何得以在七十岁高龄回到巴黎,东山再起,不仅重塑了自己,还重建了引领时尚风潮的香奈儿品牌。 -
维特根斯坦之家
维特根斯坦家族为20世纪贡献了一位偶像级的大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作为这个维也纳显赫家族的叛逆,路德维希最终却使维特根斯坦这个姓氏举世闻名。他的巨大声誉,似乎遮蔽了他那些同样非凡的哥哥姐姐的故事,包括那位享誉乐坛的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保罗和路德维希究竟成长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他们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家族渊源和家族相似?本书讲述的正是保罗、路德维希和他们的姐姐赫尔梅娜、格蕾特以及其他亲友之间的故事。这是一个音乐之家、冲突之家的真实故事,也是一部人间悲喜剧,一部家族兴衰史,贯穿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可谓那个大时代的象征和缩影。 编辑推荐 谁会将自己拥有的巨额遗产全部放弃,同时拟定一份能使自己永不再获得财产的严密协议?谁会仅凭一只左手,在钢琴上演奏需要十指才能完成的乐曲,并巡演于世界舞台?谁能邀请克里姆特为其画像?又有哪个家族能将勃拉姆斯、约阿希姆、理查•施特劳斯等音乐家请至自家的音乐厅中,共享一流的私人音乐会? 世界上有许多的显赫家庭,而如此显著地将财富、音乐、哲学、怪癖、品位糅合在一起的,爱恨交织、悲喜交加、既荣耀又悲惨、既犹太又雅利安的,或许只有维也纳的维特根斯坦之家。 亚历山大•沃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演绎了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及其家族的传奇乐章。 名家评荐/媒体评论 这本书中的故事如此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而它却从未以这种方式被讲述过,这真是令人惊讶……很难想象另一种叙事,能够呈现这般的流利、机智、风趣和细致入微。 ——《文学评论》 一部糅合了真实发现与精彩故事的作品,一部令人难忘的传记,难以被人忽略。 ——《伦敦晚报》 沃非常熟练地整理着大量有关财富和心理的复杂事物,而又从不妨碍到对核心人物之故事的描述。他的写作很敏锐、自信且丰富多彩,这本书读来是一种阅读享受。 ——《电讯报》 即使是在一百年前引人注目的维也纳,维特根斯坦家族也因其宿命般的古怪脱颖而出……沃使我们对他所描述的每一页中那些有教养的怪人、知识分子、博爱者和厌世者们的轶事目瞪口呆。 ——布鲁姆伯格 绝妙!令人惊叹的著作,将令人敬畏的学识……与对荒诞的观察完美地融合起来……读来令人心智愉悦,理应让更多读者知晓。 ——《独立报》 -
偶遇者
南非富家千金朱莉和修车工阿布杜——两个背景截然不同的“偶遇者”,却相互吸引并深深相恋。当阿布杜因其非法移民身份将被驱逐出境时,朱莉不顾一切与阿布杜结婚,并追随丈夫回到他贫穷落后的沙漠故乡。在朱莉努力融入当地生活和文化之际,阿布杜却不甘心困居沙漠,千方百计想逃离这种生活。身份的悬殊、不甘于现实的向往,让在欲望的交叉点上相遇的一对恋人,又因彼此的欲望而渐行渐远。 《偶遇者》是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出版于2002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深受著名学者萨义德、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库切等人盛赞,并被评为戈迪默最好的小说之一。非洲的两个世界,奢侈的宴会和辽阔的沙漠,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人性的弱点和情感的桎梏,一切在戈迪默笔下都是赤裸裸的。她并不作道德评判,却能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展开对种族、文化、宗教及身份认同的深思,并引发关于生命归属的哲学追问。本书是小说《偶遇者》中文简体版的首次出版。 编辑推荐 《偶遇者》是戈迪默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萨义德称赞此书为“富有创造性的杰作”,《纽约书评》《泰晤士报》等媒体认为此书比任何作品都更直观贴切地展现了阿拉伯世界图景和穆斯林生活。《费城问讯报》评论道,这部小说超越了任何政治观点,其旨意也远远高于对人类奋斗的探讨,是戈迪默最好的小说之一。《泰晤士报》更毫不掩饰对此书的赞叹,称与这部笔法“炉火纯青”的《偶遇者》相比,“大多数现代小说顿显黯然失色”。 《偶遇者》有着经典小说式引人入胜的叙事,也不乏当代大家手笔的全球性视野和社会关怀,是既好读又启迪深思的一流文学作品。纳丁•戈迪默不仅是世界知名的作家,更是反种族隔离的社会活动家、非洲国民大会成员以及公众人物。她的作品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受到各界的高度好评。2014年7月戈迪默逝世后,也在国内引发了其作品的阅读以及学术界研讨的热潮。《偶遇者》属于漓江社的“纳丁•戈迪默作品系列”,该系列所收作品均为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 业界推荐 《偶遇者》堪称一部富有创造性的杰作……戈迪默以极为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阿拉伯世界的图景。 ——(美)爱德华•萨义德 戈迪默游刃有余地勾勒出流亡、背叛、阶层不等和种族偏见等主题中的人物心理,从而赋予朱莉和阿布杜的关系以不同寻常的悲剧力量和理性深度。 —— (美)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一部令人赞叹的作品。关于穆斯林的生活,很难想象有比这部《偶遇者》所描绘的更饱蘸同情心、更直观贴切的了。 ——(南非)库切,《纽约书评》 《偶遇者》超越了任何政治观点,其旨意也远远高于对人类奋斗的探讨。这是戈迪默最好的小说之一。 ——(美)《费城问讯报》 炉火纯青。在戈迪默的沉峻语调和情感内涵面前,大多数现代小说顿显黯然失色。 ——(英)《泰晤士报》 上下求索、绝不妥协……《偶遇者》为身份认同、归属感和寻求更好生活的权利等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文学评论》 《偶遇者》是一部雄壮且深为感人的史诗。纳丁•戈迪默成功地创作了她的又一部深刻而又震撼人心的作品。 ——《每日邮报》 在《偶遇者》中,戈迪默娴熟地塑造了一对渐行渐远的恋人,并敏锐而巧妙地就被损害者的问题进行了别有见地的探讨。 ——《纽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