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本书以中国现代史上著名报纸副刊:《晨报副刊》为典型个案,考察大众传媒与中国知识分子现代转型的关系。现代大众传媒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公共空间”。凭借这一“公共空间”,知识分子实现了身份的现代转换,同时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本书以《晨报副刊》为例,考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学启蒙、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晨报副刊》经历了中国社会、文化最动荡的十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激越、复杂的时代风潮中的艰难选择。《晨报副刊》的曲折历程反映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公共空间”的双重不成熟。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多舛遭际可以从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的不稳定关系中寻得注解。 本书运用现代文学与新闻传媒学二个学科的视野来考察《晨报副刊》,着传眼于传媒与现代知识分子关系的探讨,论述了《晨报副刊》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转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它对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的重要性。 -
美国新闻史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第一版曾获得众人向往的“西格马·德尔塔·凯”(即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全国研究成果奖,这是新闻学该领域的最高奖。 -
张季鸾与《大公报》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路才俊各逞其才的时代,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报人从逆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般的绝响。 民国时期“舆论重镇”《大公报》灵魂人物是张季鸾,他坚持“四不”办报宗旨,他的追求与悲怆、奋斗与激昂仍感召着后人。张季鸾们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我们有必要拂拭去漫长岁月层积的尘埃,再次走近张季鸾和他主持的报纸,为读者讲述一个人、一份报和一个时代荣辱与共的风雨历程。 -
罗斯福与塔夫脱
《罗斯福与塔夫脱:白宫讲坛与新闻业的黄金时代》以西奥多•罗斯福与威廉•塔夫脱这两位曾经的美国总统之间的深厚友谊、友谊的破裂,以及罗斯福如何利用“总统”这个“天字第一号讲坛”,“与具有调查精神的记者形成了复杂、颇具争议的伙伴关系,最终在整个国家面前清晰地呈现出一个进步主义的愿景”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的总统与媒体人的生平、爱情、奋斗、拼搏的故事。这一系列的故事,构成了罗斯福、塔夫脱以及新闻业黄金时期的那些优秀媒体人——诸如麦克卢尔、艾达•塔贝尔、约翰•菲利普斯、雷•贝克、林肯•斯蒂芬斯、威廉•艾伦•怀特等“耙粪者”——的立体的人生与事业,穿插描述了个人友谊、同志情谊以及总统大选、战场、殖民地、罢工、暴乱、巨型托拉斯、贪腐以及劳工问题、“下层”民众生活的客观面貌——甚至“白宫”如何变脸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我们喜爱的玩具泰迪熊是如何被发明的这些故事,都尽在其中——从而立体地告诉我们,“这才是(当时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