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on Walk
-
Prey
Book Description In the Nevada desert, an experiment has gone horribly wrong. A cloud of nanoparticles—micro-robots—has escaped from the laboratory. This cloud is self-sustaining and self-reproducing. It is intelligent and learns from experience.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it is alive. It has been programmed as a predator. It is evolving swiftly, becoming more deadly with each passing hour. Every attempt to destroy it has failed. And we are the prey. As fresh as today's headlines, Michael Crichton'smost compelling novel yet tells the story of a mechanical plague and the desperate efforts of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to stop it. Drawing on up-to-the-minute scientific fact, Prey takes us into the emerging realms of nano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distributed intelligence—in a story of breathtaking suspense. Prey is a novel you can't put down. Because time is running out. Amazon.com In Prey, bestselling author Michael Crichton introduces bad guys that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the naked eye but no less deadly or intriguing than the runaway dinosaurs that made 1990's Jurassic Park such a blockbuster success. High-tech whistle-blower Jack Forman used to specialize in programming computers to solve problems by mimicking the behavior of efficient wild animals--swarming bees or hunting hyena packs, for example. Now he's unemployed and is finally starting to enjoy his new role as stay-at-home dad. All would be domestic bliss if it were not for Jack's suspicions that his wife, who's been behaving strangely and working long hours at the top-secret research labs of Xymos Technology, is having an affair. When he's called in to help with her hush-hush project, it seems like the perfect opportunity to see what his wife's been doing, but Jack quickly finds there's a lot more going on in the lab than an illicit affair. Within hours of his arrival at the remote testing center, Jack discovers his wife's firm has created self-replicating nanotechnology--a literal swarm of microscopic machines. Originally meant to serve as a military eye in the sky, the swarm has now escaped into the environment and is seemingly intent on killing the scientists trapped in the facility. The reader realizes early, however, that Jack, his wife, and fellow scientists have more to fear from the hidden dangers within the lab than from the predators without. The monsters may be smaller in this book, but Crichton's skill for suspense has grown, making Prey a scary read that's hard to set aside, though not without its minor flaws. The science in this novel requires more explanation than did the cloning of dinosaurs, leading to lengthy and sometimes dry academic lessons. And while the coincidence of Xymos's new technology running on the same program Jack created at his previous job keeps the plot moving, it may be more than some readers can swallow. But, thanks in part to a sobering foreword in which Crichton warns of the real dangers of technology that continues to evolve more quickly than common sense, Prey succeeds in gripping readers with a tense and frightening tale of scientific suspense. --Benjamin Reese From Publishers Weekly From the opening pages of Crichton's electrifying new thriller, his first in three years, readers will know they are in the hands of a master storyteller (Timeline, Jurassic Park, etc.). The book begins with a brief intro noting the concerns of Crichton (and others) with the nascent field of nanotechnology, "the quest to build manmade machinery of extremely small size, on the order of... a hundred billionths of a meter"-for this is a cautionary novel, one with a compelling message, as well as a first-rate entertainment.Rare for Crichton, the novel is told in the first person, by Jack Forman, a stay-at-home dad since he was fired from his job as a head programmer for a Silicon Valley firm. In the novel's first third, Crichton, shades of his Disclosure, smartly explores sexual politics as Jack struggles with self-image and his growing suspicion that his dynamic wife, Julia, a v-p for the technology firm Xymos, is having an affair. But here, via several disturbing incidents, such as Jack's infant daughter developing a mysterious and painful rash, Crichton also seeds the intense drama that follows after Julia is hospitalized for an auto accident, and Jack is hired by Xymos to deal with trouble at the company's desert plant. There, he learns that Xymos is manufacturing nanoparticles that, working together via predator/prey software developed by Jack, are intended to serve as a camera for the military. The problem, as Crichton explains in several of the myriad (and not always seamlessly integrated) science lessons that bolster the narrative, is that groups of simple agents acting on simple instructions, without a central control, will evolve unpredictable, complex behaviors (e.g., termites building a termite mound). To meet deadlines imposed by financial pressures, Xymos has taken considerable risks. One swarm of nanoparticles has escaped the lab and is now evolving quickly-adapting to desert conditions, feeding off mammalian flesh (including human), reproducing and learning mimicry-leading to the novel's shocking, downbeat ending.Crichton is at the top of his considerable game here, dealing with a host of important themes (runaway technology, the deleterious influence of money on science) in a novel that's his most gripping since Jurassic Park. In the long run, this new book won't prove as popular as that cultural touchstone (dinos, nanoparticles aren't), but it'll be a smash hit and justifiably so. Film rights sold to 20th Century Fox; simultaneous abridged and unabridged audiotape and CD editions; large-print edition. (One-day laydown Nov. 25) From Booklist Crichton is the master of the sci-tech thriller, and nowhere is that more evident than in his latest page-turner, a scary, wild ride that is, without a doubt, his best in years. Jack Forman has been a stay-at-home dad since losing his job at an up-and-coming Silicon Valley technology company. Fired for discovering the company's illegal activities, Jack is taking care of his three children while his successful wife, Julia, is working at a similar company, Xymos Technology. Xymos has developed sophisticated nanoparticles for medical use, and Julia has been working long hours on the project. Jack suspects she is having an affair, but it turns out to be much more sinister than that. When Julia is injured in a car accident, Jack is called to the secretive Xymos lab in Nevada to help out with the project. It turns out the lab is in trouble; a swarm of nanoparticles escaped into the wild and has been evolving based on a program Jack designed called PREDPREY, which incorporated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s. The swarm is not only acting like a predator but also reproducing and killing desert animals. It is hunting the people in the Xymos compound, and it quickly becomes apparent that it can kill humans as well. As Jack uncovers the magnitude of the swarm's power, he realizes that the threat extends far beyond the isolated lab in the desert. As always, Crichton does an admirable job of explaining complex scientific ideas and integrating them with his gripping story. Like Jurassic Park (1990), Prey is a cautionary tale of the dangerous roads that carelessly used technology can take us down. This unpredictable, wild ride is not to be missed. Kristine Huntley From School Library Journal Adult/High School-An absorbing cautionary tale of science fact and fiction. Jack Forman has been laid off from his Silicon Valley job as a senior software programmer and has become a househusband, while his wife continues her career with a biotech firm involved in defense contracting. Jack is called in as a consultant to debug one of their products, and finds himself confronting a full-blown emergency, about which his wife and others in the organization have been suspiciously deceptive. Crichton's sure hand sustains a tension-filled narrative as harrowing events unfold. Jack discovers that the "problem product" is a lethal, self-replicating swarm of bioengineered particles released into the desert that imperils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cientists who created it. He is pitted against an exponentially growing and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organism encoded with predator/prey behaviors, capable of mimicry as well as learning. Final scenes are dramatic, brutal, and jarring, with the outcome tantalizingly unresolved. Significant chunks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re packaged within the story line, and some segments are blended less smoothly than others. This scarcely matters, however, as most readers will speed past the rough spots and accept improbable leaps of imagination whenever necessary in hot pursuit of the gripping, fast-paced action. Overall, a compelling read for students intrigued by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and rife with opportunities for discussion of ethic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Lynn Nutwell, Fairfax City Regional Library, VA From AudioFile A Michael Crichton novel is an education in itself. His monster stories are built on the potential threat of today's technology, and the technology is always cutting-edge. His science is always well researched and meticulous, and his books are always informative. For that reason alone the audiobook is a satisfactory vehicle for PREY, a distinctly nasty monster tale built upon a weird intersection between computer programming,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swarms of tiny camera lenses bred upon the backs of bacteria. George Wilson has plenty to explain here, and he admirably carries a tale that is one endless exposition, driven by a series of cliff-hangers. This is not Crichton's best novel, but Wilson gives it his best, and until the movie comes along, this unabridged audio is the recommended medium for this book. D.W. About Author Michael Crichton is best known for the novels Jurassic Park and State of Fear. He is also the creator of the television series ER. The first of his controversial novels was published while he was still in medical school.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7.3 width:(cm)10.8 -
天堂漫舞
资深MJ粉丝李宗泽先生配图,图文并茂、深情肃穆 知名乐评人孙孟晋鼎力加盟,撰文回忆流行巨人的声音与神话 数幅偶像精美照片、值得用心珍藏 解读迈克尔•杰克逊的最深情、最权威读本。 ◎ 资深乐评人孙孟晋深情撰文纪念 他是疯狂的颤栗者,他是太空人 文/孙孟晋 除非这世界又要诞生另一位巨星,除非这个物质的时代将要关闭最后一道想象之门,否则迈克尔•杰克逊的死实在太令人惋惜。当年,杰克逊以一张《Off the wall》横空出世的时候,流行音乐的伟大偶像“猫王”提前两年成了仙人;随后不久,另一位神,也是那个时代的预言者——约翰•列侬中了地狱之弹。 (一) 迈克尔•杰克逊是伴随MV诞生的巨人,也是唱片工业制造神话的宠儿,更是打破性别极限的不可复制的稀世珍宝。 再过17天,就是他复出江湖的日子;再过50年,他依然是最伟大的流行音乐的标记。 他的突然逝去,留下了很多令人难以证实的疑惑。就像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只给他画了一张黑色的脸,他是更爱卡通世界里的孩子,还是现实世界的孩子?他聚积了雌雄共体的辉煌,他偷走了太空舞者的舞鞋,他把爱释放了又偷偷地带走,迈克尔•杰克逊的眼神也从桀骜不逊逐渐转向中性般的乖戾过渡。注定要在挥霍才华与能量之后面对夕阳,也注定要在惊恐的人生经验中尝遍痛苦的滋味。 迈克尔•杰克逊从来不是一个人文意义的预言家,他更是一个编织改变人生命运故事的强者,他不会给你带来后工业时代的愤怒,他是流行殿堂里的咏叹调,他用唱片销量和MV收看率来树立神话。他的诞生,给青年文化带来了无穷的节奏快感和征服欲望。 他为色彩绚烂的梦幻世界赢得了高分贝的回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麦当娜的出现是和“坏女孩”为标记的女性主义文化有关,而迈克尔•杰克逊则是黑人文化回潮的象征,人类挑战太空的流行印记,高成本MV革命中的冒险符号,以及冲击种族主义枷锁的又一次凯旋之音。 他少年时代在“摩城之声”的录音也许是过于遥远,我们现在很少再提那些录音的真正价值。那是一张张从黑人灵歌向迪斯科流行转变的唱片,“杰克逊5兄弟”是唱片界阴谋的一个环节而巳,黑人的焦灼不安被一种虚幻的快感所取代,这是马丁路德•金的呐喊失败后,在迪厅里被唤醒的灯红酒绿的迷醉。但这一切是时代的华丽转身。 整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流行乐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绚烂。终于需要一个人在舞步上和雷•查尔斯的钢琴比滑动的速度,也需要一副能打破阴阳界限的嗓音。他的太空舞步,他的水晶手套和金属装饰的演出服,他那无与伦比的征服性令整个世界为之颤栗。从此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人间极品:迈克尔•杰克逊的辉煌是工业的辉煌,是MV成为音乐家族成员后的里程碑。 迈克尔•杰克逊的出现,是继安迪•沃霍尔画了一连串梦露和“猫王”之后,是继黑人街舞和涂鸦艺术成就了一段交媾狂欢之后,西方流行文化最辉煌的一个坐标。这个热爱米开朗基罗的受难的身体更敏感于狂欢的意义,他的旋风式的舞台表演,他那种将天真和邪恶同时迸发出光芒的才华,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尚文化变革中的绝妙一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人再在乎精神负荷对流行艺术的影响,差不多和迈克尔•杰克逊同时影响这个世界的《星球大战》意味着一次文化的痛快的撤离和逃避。我们注意到迪伦式的寓言和披头士式的童话被翻了过去,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整整十年,西方流行音乐被享乐主义的思潮侵袭,人们更愿意避世,而不愿意复述现实的残酷。 他属于那些在少年时代接受青春期变化的年轻人,他也属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卡通文化与西方流行乐侵蚀的中国年轻人,他给那些追求超酷的一代带来了惊叹的想象,他也给独生子一代带来了杰克逊式的叛逆和爱的洗礼。 他的胯部的抖动,也终于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成了黄色泛滥的代名词。他和麦当娜同时被钉上了摇滚的十字架。 如果说,米克•贾格尔曾经代表了——声音与愤怒,那么,迈克尔•杰克逊永远是声音与神话。 (二) 他有一半以上时间并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他被伤害得越深,藏得也越深。与其说是迈克尔•杰克逊制造了魔鬼般的神话,还不如说是可恶的媒体不断地让一个远离舞台中心的王者陷入了深渊。 他是那样矛盾,永远受困于肌体和灵魂的黑白之争。他连续更新着唱片与演出报酬的纪录,却对曾经不为物质所动的中国心存向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迈克尔•杰克逊的录音已经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他说:这是一个在精神上和自然统一的国度。 总是有太多人议论这个人的后期的怪异与不端,想想惟有他自己才能永远面对一身松弛而坍塌的肉体。这就像外星人的装备套在了一个有呼有吸的人类一员的身上,流行文化的帝国大厦无法轰然倒下,也需在面具后面抽走光芒。他制造了把儿子举出窗外的神经质行为,他也让孩子们带着口罩,带着眼套走进一个带有各种“细菌”的世界,他即使想与世隔绝,也无法隔绝他存在的影子。 迈克尔•杰克逊的打扮,还有他那尖利的嗓音,无不都在隐喻对性别以及人性的重塑。至于,他那著名的太空舞也是从《星球大战》到《ET外星人》,再到《回到未来》的升空体验的综合。这个一辈子喜欢彼得•潘的伟大艺人终究没有离开他的加州“梦幻岛”私人宫殿。 不知道那么多被迈克尔•杰克逊征服了的歌迷中,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迈克尔•杰克逊是最不适合成为聚光灯下的宠物的。他的童年更多地被残暴的父亲所统治,而那种出人头地的少年梦想是以鞭打和母爱的隐退为基础的。在日后迈克尔•杰克逊最爱交往和心仪的女艺人中,往往都是年长的,从戴安娜•罗斯到凯瑟琳•赫本,再到伊丽莎白•泰勒,她们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也给了他儿时缺憾的弥补。 我们也确信,那个曾经雷厉风驰一般的“怪物”把自己包裹得很深,他是身体的影子,却是灵魂的好奇者,而他的内心感受其实并没有倾诉的地方。在音乐领域,他扮演了机器人时代的英雄,也担当了物质挥霍时代的骄子,但在爱的领域,他只有失落与失败。如果说,一个人的坚强体现在他的始终如一,那么迈克尔•杰克逊的生命音符的确是强大的。他只是把注意力从异性的身上更多地转向孩子们,他知道,他可以和他们玩没有欺骗的游戏,可以和他们一起对未来世界充满好奇。他是孩子们的小飞侠。 迈克尔•杰克逊坦言,他曾对自己的脸充满自卑。上帝就是这样压迫着任何一个试图寻找完美的人的,一个世纪出一个的音乐天才,却有一副虚弱到绝望的身体,他在皮肤上唱起了一段月光曲,他也在墨镜的后面流淌出一条河。当青春年华不再是镜子里的常客,他身后那些不友好的镜头开始描摹他,把他形容为黑暗里的妖魔。 这个在2001年或者2009年漫游过太空的地球人,在听到卢卡斯的女儿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是——迈克尔•杰克逊时,激动得飞了起来。我终于明白,这个声音里有飞翔感的男人为什么颤栗的理由了,无论是超速的宣泄,还是委婉的抒情,他生命的根不在地下。 在深夜的镜子里,他那张脸一定美到不存在。上帝只让他一个人去接近这份真实,就像他喜欢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那句诗句:“从一片叶子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吗?” 是的,从一片爱的叶子,我们看到了整个西方流行世界的飘零。 ◎精彩试读 震撼灵魂的歌者 2009年6月25日,一尊时代的巨像突然轰然倒塌,这一刻,或许是个机会,让人们逃离那些已经目不暇接的惊骇故事,再度如朝圣者一般进入到那个我们曾经认为,现在也依然认为的梦幻桃源,它不只是梦幻庄园,它是音乐的王国。 浸淫灵歌的童年 迈克尔•杰克逊在乐坛起步并成名的时间,远远比现在人们普遍印象中的80年代来得更早。当思绪飘回到60年代的美国印第安那州加里市,那个工厂轰鸣且动荡混乱的中西部工业重镇,小迈克尔那时正在一个多子女的工人家庭中成长,尚没有人会料到他会为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带来那么多的荣光。 小迈克尔的父亲约瑟夫是一位操作起重机的工人,工作非常辛苦;母亲凯瑟琳则是打着零工,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照顾家庭上面。相对于父亲的严厉苛刻,母亲则是非常的恬静而温柔。这一对充满互补性的夫妇在音乐上也能达成合作:约瑟夫非常衷爱布鲁斯音乐,他时常在自己的“猎鹰”乐队里演奏吉他;而凯瑟琳则有一副好嗓子,还会演奏钢琴和单簧,她热爱着西部乡村音乐。1958年8月29日出生的小迈克便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据他后来回忆说,他对凯瑟琳最早的回忆便是她把他揽在怀里,轻轻吟唱着《你是我的阳光》和《棉花地》。 当“猎鹰”乐队解散后,约瑟夫的音乐之梦破碎了,也正是这个时候,杰克逊家的孩子们才得以有机会偷偷触摸到约瑟夫的吉他;约瑟夫惊讶地发现了孩子们的天赋,他开始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孩子们的调教上,似乎想藉他的后代来完成他未竟的音乐之梦。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美国音乐第一家庭从此展开了成功之路。在父亲严格甚至虐待式的训练下,兄弟们的刻苦努力终于得见成果,再随着小迈克尔的加入,杰克逊兄弟乐队终于初具雏形。 浓厚的黑人音乐时时刻刻浸透在杰克逊家庭的成长历程中。迈克尔对音乐的最初记忆就是与节奏布鲁斯联系在一起。“猎鹰就在我们房子的客厅里排练,”迈克尔在他的自传《太空步》里写道,“所以我是随着节奏布鲁斯被养大的。”迈克尔回忆着猎鹰乐队演奏查克•贝瑞、小理查德和奥蒂斯•雷丁等人歌曲的情形。那些是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标本歌曲。“我的母亲则给我们唱乡村歌曲,”他在1981年告诉一个记者说,“但却是节奏布鲁斯令我兴奋起来。正是这种音乐让我的引擎开动起来,让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只想歌唱,”迈克尔的书里满是关于詹姆斯•布朗、杰基•威尔逊、山姆和戴夫和欧杰斯的童年回忆狂想曲。 而触动他最深的,对他最有影响的,却是他的哥哥杰梅恩。差不多大迈克尔四岁,杰梅恩是杰克逊家里的主音。在迈克尔意识到自己的演唱天才之前,杰梅恩是家里的领唱歌手,也是小迈克尔崇拜的对象。“当我的哥哥们开始组成他们的小乐队时,我完全着迷了,”迈克尔说,“但我最关注的只有杰梅恩。他会送我去上学。我会得到他穿过的衣服。我总是在模仿杰梅恩。与我稚嫩的嗓音相比,杰梅恩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歌者。我爱他的声音。是他给我指明了方向。” 虽然在迈克尔最终的光芒面前相形见绌并被人低估,杰梅恩•杰克逊自己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灵魂歌手,是马文•盖伊严格的学校里走出来的高才生。“马文是我的偶像,”杰梅恩曾这样告诉我说,“是他塑造了我演唱的方式。我记得他的每一个即兴表演,并疯狂地研究着学习着他。他是我的英雄。” 而杰克逊兄弟演出的幕后运营者,则是爸爸乔。在他的妻子冲迈克尔点头之后,他很快发现了他这个第二小的儿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可以学着成年歌手和舞者的模样唱歌跳舞。对别人而言,迈克尔超越了模仿的范畴。“迈克尔是个奇怪而可爱的孩子,”斯莫基•罗宾逊说,“我一直把他看成一个呆在儿童身体里的老道灵魂。”老板白瑞•高迪(Berry Gordy),——最初在1968年就听过9岁迈克尔的演唱——,也有同样的看法,“仿佛他歌唱的东西就是他经历过的事情一样,”高迪写道。 脱颖而出的少年奇才 在1968年被巴比•泰勒发现时,——当时他的温哥华乐队正在为摩城录音——,杰克逊五兄弟组合就已经有着多年的才艺表演经验了。高迪则要用更高的标准来打磨这个乐队。60年代晚期,摩城正在超速运转。在制作和表演上,这个唱片公司已经熟练于把艺人的印记烙在美国娱乐圈的风景线上。一大批黑人歌手在舞台上放射着夺目光彩,其中包括詹姆斯•布朗、杰基•威尔逊、奥蒂斯•雷汀、斯莫基•罗宾逊等。那是个充满激情的灵歌时代,这些音乐巨擎的歌唱和表演艺术,无论21世纪的录音科技再怎么发达,也无法与之媲美。可是那时大多数的美国黑人小孩只能通过一些当地剧院、电台广播和电视节目欣赏到这些巨星们的演出,而杰克逊家的孩子们,则已经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奔走于加里、芝加哥甚至纽约哈姆雷区的阿波罗剧院进行演出,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将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窥看到其他黑人巨星的表演现场和后台,学习能力惊人的迈克尔无疑最受益匪浅。迈克尔热切地学习着,把所有他看到的东西都吸收了进去。而这个男孩看到了不少的东西,他已振翅待飞。 接下来的便是:这位5岁即开始演唱生涯,11岁就发行了冠军单曲,在接下来超过35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几代人成长、影响着几代人的迈克尔•杰克逊终于一发不可收拾。时至今日,他都始终处在全世界的关注之中,处在传媒的峰头浪尖之上。无论是他的音乐、舞蹈、录影,还是他的外貌、种族、癖好、家庭、丑闻……一切的一切,都在喧嚣和争议声中变成了历史上最神秘最扭曲而又最壮观的奇迹。 纯粹从演唱的角度来说,他令人称道。他的歌声,带着天才的热切自信,窜入云霄。他最初的作品也应选算进他最好的作品之列,至今依然带着新鲜的热情咝咝作响。少年时代的他,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正指向了一个经常被世人忽视的事实:迈克尔唱的是灵歌。他曾经是,——现在也是——,一个真正的灵魂歌手,一个深深植根于丰厚节奏布鲁斯传统的艺术家。 “大约是1968年,”歌手埃塔•詹姆斯回忆说,“我正在阿波罗剧院表演。乔•西蒙给的钱,而我的《告诉妈妈》(Tell Mama)正在榜上。噢,那时我往舞台旁翼看去,发现一个小孩子正在呆呆地看着我。就那么呆呆地看着。我把他嘘走了。他让我烦躁。下一场演出,这个孩子又来了,还是呆呆地看着我。这下我发火了。我告诉他赶快消失。当演出结束后,我在我的化妆间里坐着,看到这个孩子又过来了。胆子真大。很害羞但很胆大。他说他是迈克尔•杰克逊,问我看没看过他和他的哥哥们的开场演出。没有。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他还说他很抱歉打搅了我,但他喜爱我的表演,想要知道我是怎么激发起观众的热情的。自然我感觉被奉承了。所以我就和他分享了一点业内的秘密。噢,这个孩子听得那么认真,仿佛我在把诺克斯堡里的国家宝藏全拿出来似的。你甚至可以听到他脑子里的轮子在轱辘辘地转动。” 迈克尔听过了灵歌黄金时代的伟人之声——从埃塔•詹姆斯到詹姆斯•布朗——,他们是超动力情感主义的典范。1968年也属于Sly & the Family Stone,他们刚因《随音乐跳舞》(Dance to the Music)一曲而大红大紫。灵魂音乐正处于十字路口,而Sly则代表着未来,用他那猛烈混合着强硬疯克和迷幻精神的音乐,改变着现状。“他们对我们所有杰克逊家族里的人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欠他们很多,”迈克尔写道,他把Family Stone乐队称作“改变我们声音和生活”的组合。 “迈克尔身上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巴比•泰勒说,“他能融合新旧。他能像泰隆•戴维斯(Tyrone Davis)或乔•特克斯(Joe Tex)那样唱得低沉而忧郁,但他也有着学校里孩子那样的活力。有段时间,杰克逊五兄弟随我们一起出行,迈克尔则会坐在我车的后座上。他从来不睡觉。任何车载电台里传出的灵歌声,都能让他跳起来。他喜欢一切。他可以模仿一切。他知道每个人的诀窍。老兄啊,不需要爱因斯坦来说,我们都知道他肯定是天才。” 从杰克逊五兄弟的第一支金曲,1969年的《我想你回来》(I Want You Back)开始,小迈克尔生气勃勃的嗓音让人惊叹,闪烁着高亢的热情和敏锐的节奏感。这些歌作所带来的愉悦之感,永远会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微笑。到了1972年,当他唱咏起对电影里一只小老鼠的赞歌《本》(Ben)时,杰克逊显然已经化身为一名贯通词意的歌者,那份令人心碎的温柔,被他深情地注入到了这支美丽的歌谣里去。 杰克逊五兄弟成为了美国音乐历史上第一支黑人偶像组合,甚至白人群体也为他们所倾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杰克逊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成为一个跨越种族的音乐精灵。而摩城唱片公司的人们,也在那时发现了小迈克尔的天才绝不仅仅是舞台表演。 “我从来没见过他写歌,但我一直都知道他能写,”当时是杰克逊五兄弟幕后创作人员的弗雷迪•佩林说,“大约是1970年,有一首名叫《忧伤的爱情》的演奏曲,有一天他过来问我他认为有意思的段落。我在钢琴上给他弹了出来,他虽然不会弹钢琴,但他能用一根手指把他喜欢的段落按出来。这就是创作者应有的天份,我也立刻明白他拥有这样的天份。” 一飞冲天的辉煌 成长对杰克逊兄弟们来说,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实际上,对所有的童星来说,都是磨难。当你不再可爱的时候,人们就将抛弃你。小迈克尔也长成了高个儿,有了青春痘,嗓音也有所改变。这些,都能从杰克逊接下来推出的歌曲中听出来,譬如《跳舞机器》(Dancing Machine),他已经开始采用高节奏感的演唱方式,配合起了刚刚兴起的迪斯科热潮。《命运》(Destiny)专辑里则有着热诚的《摇摆你的身体》(Shake Your Body)。 而直到今天,当《疯狂》(Off The Wall)专辑内作品的旋律响起时,人们都会忘情地随之舞动。《疯狂》是一座留名乐史的里程碑,也是迈克尔和传奇的昆西•琼斯真正意义上合作的第一部大作。迈克尔在《与我摇摆》(Rock With You)中用畅滑的声线演绎着性感,在《她走出了我的生活》中悲情放纵,在《满足为止》(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中,人们可以听到灵歌与迪斯科的完美融合,这都超越了那个时代无数的同行。此外,那首著名的与“猫王”埃尔维斯《伤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重名的歌曲,则据说是迈克尔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他在其中首次运用了多种音效营造气氛,传递着他作品中一种不安全的感受。 “他有着表演家和艺术家的所有本质,”昆西•琼斯1982年接受采访时道,“迈克尔在情感上拥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但在幕后他也藉以戒律和步骤来支持。他曾经在录制《疯狂》的时候,一天之内录下了两段主音和三段和音,哪怕是在家里,都用功不止。”而谈及迈克尔的创作和制作时,昆西说,“迈克尔的方法是非常戏剧化又非常简明的。当他想到一个点子后,他就会一直想下去。他会用头脑去感觉、去构造、去成型一部作品。从一个观点到最终实现,需要很长的时间。迈克尔有这样一种力量,能不遗余力地把所有事情做对做好。”昆西有一种预感:“迈克尔•杰克逊会成为80年代和90年代最伟大的巨星。”说这话时,还是在《颤慄》(Thriller)发行之前。 里程碑式的热潮终于应验了他的预感:1982年,一颗超级巨星诞生!杰克逊一飞冲天,几乎达至神的高度。那些来自《颤慄》专辑的歌曲让人永远感觉充满活力。每一首歌曲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新炫不已,依然能在大大小小的舞池里时常听闻。从创作到制作,迈克尔成就了迈克尔自己。当今天人们提到《颤慄》的时候,脑海里总是自然而然浮现起迈克尔用音乐录影制造的幻象。的确,迈克尔是视觉音乐时代的第一人,是MTV频道上真正的霸主。但剥离影像之后,则并不影响乐迷在迈克尔为世人构建的空旷音乐广场上徜徉。听吧,《避开》(Beat It)中如号角一般奏响的开幕,《比利•珍》(Billie Jean)中那些的复杂的键盘和弦乐编排,同名曲《颤慄》中戏剧一般的灵异…… “重听音乐历史上最佳专辑中的音乐的关键就是去听迈克尔的嗓音。从《我想你回来》以来他就一直在精致的各种演唱方式在这里放出了它们全然而夺目的光彩,”纳尔逊•乔治在一篇专文礼赞中这样写道,“那份优雅、那份咄咄逼人、那份咆哮、那份自然的童真、那份假声、那份平滑——这标志着他是一个伟大的演唱家的所有元素的集成,是那么丰富而清晰。就像他从史蒂威•旺德、杰基•威尔逊和詹姆斯•布朗那里汲取灵感一样,后世的R.凯利、亚瑟、贾斯汀等无数的艺人也从迈克尔如教科书般的《颤慄》里获益匪浅。”他敦促人们去意识到迈克尔究竟是谁:一个用灵魂歌舞的人,一个开路的先锋。 到了《真棒》(Bad)的时代后,老牌制作人昆西•琼斯给予了杰克逊更多的创作自由,而杰克逊也开始离老昆西越来越远。杰克逊不断成熟着自己的演唱技巧,并迈向新的领域,他的那些“ooh”、“uhh”、“hee-hee”的助声词俨然成为了他的招牌,伴随着他纯净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声线,那是诱人而极具杀伤力的和谐。同时随着“新杰克摇摆舞曲之父”特迪•瑞利的加入,他还勇敢地采用新的音乐形式,将各种音乐类型融合贯通。有意思的是,纵观迈克尔整个音乐生涯,无论是他自己的创作,还是他人的习作,一经其演绎,便都打上了迈氏的烙印,令人模仿不来。在这个时代里,杰克逊一步步发现自我,迈向顶点。 世纪典藏 93年的娈童案后,他所有的荣耀和光芒开始一步步褪色。这十多年来,传媒对他的口诛笔伐从来没有一天的停歇。他把自己更深地埋藏在了梦幻庄园中,那是他的国度,那是他的仙境。而他生命里的音符和灵感,却从来没有中断。人们看着一个从优雅中坠落的杰克逊还在力图继续他的传奇:于是他把所受的羞辱,他把自己的出离愤怒,他把自己的悲天悯人,他把自己的虔诚和质疑,再一次倾泻到了《历史》的创作中去:《尖叫》(Scream)、《他们不关心我们》(They Don't Care About Us)、《地球之歌》(Earth Song)……37年来《Billboard》排行榜第一支首周夺冠的《你不孤单》,再度显现了他的奇迹。始终凄美的《莫斯科的陌生人》(Stranger In Moscow)和发自肺腑自传式的《童年》(Childhood),也是这张专辑中令人称道的作品。 转眼便是2001年。多年的完美主义倾向让他越来越不敢轻易公开他的作品。《无敌》(Invincible)专辑中收录有《坚不可摧》(Unbreakable),已故说唱大将Notorious B.I.G.遗作被采样其中,此外还有典型R&B风格的《天旋地转》(You Rock My World)和再度证明杰克逊惊人音域和假声的《心慌意乱》(Butterflies)。加上后来一套《终极收藏》里公布的未完成作品,如美得钳住人心的《再入爱河》(Fall Again),黑暗色调的《背后伤人》(In The Back)和悲怆问天的《我们已经受够》(We've Had Enough),依稀给人们展现了迈克尔•杰克逊仍然值得期待的灵气和魔法——无论是他给音乐赋予的听觉愉悦,还是人文精神,都值得一代代热爱音乐、创作音乐的人们去探讨和领悟。 除去精彩的音乐,除去人们早已熟知的杰克逊音乐录影视觉革命,迈克尔的舞台表演艺术也倍受称道。他的演唱会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声响系统、灯光设计、舞蹈设计、经纪安排、乃至烟火及魔术……一切一切都值得后世艺人的观摩和学习,更是寻常百姓不可错过的表演艺术珍品。譬如唯一一张官方发行的现场演唱会DVD,内容是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站举行的“危险之旅”演唱会。该演出录制于1992年9月19日,并于当年10月10日在HBO有线电视台播出,执导过《向我屈服》(Give Into Me)音乐录影的安迪•莫拉翰在这场演唱会上动用了超过14个摄影师来进行拍摄。这也是一个创造记录的演唱会,当时迈克尔将它的播映权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HBO(Home Box Office)有线电视台,创下现场演唱会直播费的最高记录。这场演唱会特辑也为HBO创下了有线电视网史上最高收视记录。杰克逊还因此获得“有线电视杰出奖”(Cable Ace Award)。这场演唱会共在全球61个国家的电台和电视上播出。当他伴随着耀亮的火花蹦射而出,然后如雕塑一般在舞台中央昂然伫立之时,台下的茫茫人海纵情地哭着跳着喊着,如同见到了神迹——是的,他们虔诚的眼神告诉了一切,哪怕是坚若磐石的人亦会为之感染。 “什么叫做天才?什么叫做活的传说?什么叫做超级巨星?答案就是迈克尔•杰克逊。当你自以为了解了他时,他却带来更多更多……”好莱坞传奇伊丽莎白•泰勒曾如是说道。诚哉斯言。 尽管在过去四十年里,杰克逊的歌曲已经被听过成千上万次,但当他逝世的消息传来,他的音乐再度席卷了全球的排行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到处都播放着他的歌曲在缅怀,每一个音符都调动着眼泪和回忆。就像“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一样,是杰克逊的音乐首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和热爱,并给无数人的生命和成长烙上了阴极。也只有音乐才能如火炬一般代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丑闻和八卦将渐渐被人忘却,惟有音乐、惟有天才,终将因艺术的美丽而被永远被世人铭记。纵然传媒一次又一次地想通过他的“怪行”、“恶名”和“走下坡路的事业”来证明应当废黜他“流行音乐之王”的宝座,但他依然配得上这样的称号。至少,世界还没能找到一个如迈克尔•杰克逊般天才而革新的王者,只有一批又一批靠模仿他而成名的青年。而这位独一无二的歌者和舞者,这位20世纪最后一个传奇,无疑始终会行者无疆。 ◎ 目录节选 上篇:流行天王 一、震撼灵魂的歌者 1、浸淫灵歌的童年 2、脱颖而出的少年奇才 3、一飞冲天的辉煌 4、世纪典藏 什么叫做天才?什么叫做活的传说?什么叫做超级巨星?答案就是迈克尔•杰克逊。当你自以为了解了他时,他却带来更多更多…… 二、探究音乐圣灵的精神世界 1、疯狂:放飞自我 2、颤栗:时代之音 3、真棒:流行音乐之王 4、在危险之旅上踯躅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迈克尔•杰克逊是个文人,他的歌词是有高度的,决非咿呀哼唱的情爱小调;他是个人道主义和平卫士,他的精神境界绝非寻常。 三、舞台上的月行者 1、站在巨人的肩上 2、盛典旅程 3、“This Is It !” “在许多次起舞的情况下,我感觉触到某种神圣之物,在那些时刻,我的灵魂飞翔,与万物合一。我变成星,也变成月,变成爱者与被爱者,胜利者与被征服者,主人与奴隶,变成歌手与歌曲,知者与知识。我继续跳着,永恒的创造之舞,创作者与创作融成完整的喜悦。我持续跳着、跳着……跳着,跳到只剩下……舞蹈。” ——迈克尔•杰克逊的诗 四、影舞传说 1、影像时代的引路人 2、划时代的颤栗 3、充满奇想的岁月 4、依然还是先锋 5、传奇永存 当如今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在MTV频道欣赏劲歌热舞,已渐渐感觉再无新鲜感的时候,殊不知这个当年纯粹为了宣传CD而在电视上播出的短篇艺术形式,是在迈克尔•杰克逊的手里提升了一个档次,并为后世许许多多艺人打开了一扇大门。 下篇:镜中人生 一、 是黑是白 1、世上最爱美的男人 2、杰克逊的另一面:精明的商人 3、孤独的滋味 媒体世界中的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个悲剧。当他初露锋芒的时候,他们疯狂地追捧他,把他捧成举世无双的巨星,当他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则瞬间无情地抛弃了他。然而,即使如此,他仍是媒体眼中的宠儿,因为他是迈克尔•杰克逊。 即使是在他去世后的几天中,这样那样的各种消息也是纷然而至,人们不禁问:“到底什么才是真相?!” 人们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在这五光十色包裹下的那个真正的灵魂? 二、还原真实的迈克尔•杰克逊:12岁的大男人 1、我没有童年 2、梦幻庄园:彼得•潘的世界 3、娈童案:他们完全是在说谎 4、迈克尔•杰克逊:被误解最深的人 迈克尔•杰克逊的朋友说,他是一个心理年龄停留在12岁的大男人。大家叫他迈克尔,中国的歌迷更是亲切地称呼他为“迈迈”。 在迈克尔他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彼得•潘。他建造起一座梦幻庄园,让孩子们在里面尽情游玩,以弥补自己童年的遗憾。他每年为这个庄园花费几百万美元,却两度遭遇儿童性骚扰案并为其受困半生。这对于一直怀有童年之梦的迈克尔,无异于最大的伤害。 人们的流言只会让梦幻庄园一时蒙垢,正如那些对迈克尔的各种误解和污蔑,会随时间流逝并大白于天下。 三、大爱无疆:作为慈善家的迈克尔•杰克逊 1、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2、歌者善施 迈克尔•杰克逊慈善活动简表 迈克尔•杰克逊支持的39个慈善机构 3、爱与宽恕 他的一生创造奇迹无数,在媒体曝光的大量负面新闻背后,是他从事的无以计数的慈善活动。他行善的足迹遍布全球,人虽已去,留给世界的善举和仁慈却将一直延续。 平凡之人,会以恶报恶。只有心存仁慈的人,才会以善报恶。 “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他,才谱写出了这么多的慈善歌曲;只有他,才会每去一个地方就坚持去医院、孤儿院探望;只有他,才肯把大笔大笔的钱捐给慈善机构;只有他,才能够不顾流言诽谤,为儿童和环境事业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福布斯》杂志 后记 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产,无论是音乐上、舞蹈上、艺术上、慈善上、精神上……这些遗产,可以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和珍藏。他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他是永远的迈克尔•杰克逊。 我们还没来得及准备告别。我们无法体会你的孤独,但谢谢你曾经给了我们所有的阳光,所有的眷恋,和一个可以去努力的方向。你救济苦难,治愈世界的情怀和雄心,将在热爱你的人们的心中和行动上,绵延传承。 ========================================================= ◎编后记 表达对杰克逊的敬意和怀念, 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我们都不是迈克尔的粉丝,几天来沉浸在介绍迈克尔的文字里,翻看了1000多幅照片和所有能够找到的视频,咀嚼着原本不那么熟悉的歌词,挖出了“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网(MJJCN)”, 我们还亲自动手,先后整理撰写了3万多字作为书稿的部分内容。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深深地感到迈克尔的一生承受了太多太多——无与伦比的成功,全世界歌迷无以复加的爱,令人眩目的财富;他被人们拥戴为音乐王国里的一代天王,梦幻庄园里孩子的国王,拯救地球的神;同时,他没有自由自在地玩与游戏的童年,没有更多的完全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总是有那么多的猜疑和不信任,甚至是诋毁和诬陷,还有那些病痛,如白癜风,作为杰克逊,作为一个要以舞台为生的人来说,其经受的磨难一定不比贝多芬失聪少。然而,这还不是他要承受的一切,远远不是! 从电唱机、罗纹唱盘,到录音机、录影带、电视、网络视频,还有排行榜、格莱美、索尼公司,科技的发展使音乐超音速地流行,现代运作和营销模式使一个乡间酒吧里的乐声在世界各地回响,如此眩目,如此荣耀,它必然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把一个人变成神,也足以毁灭一个人。在这样一个疯狂的世界里,我们又怎能不为之颤栗。他的音乐,无疑打上了美国文化烙印,打上了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烙印。他的人生也同样承载了这段历史的善与恶。 有人说,他是一个1 2 岁的大男人,他没有迈入社会前的成人礼,他保持了孩子般的天真、纯洁,更保持了孩子般的敏感。也许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一部分人面对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理性,而另一部分人则变得麻木!迈克尔的敏感,使他更多地感受到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恶。其实,我们经历的时代,人类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战争虽然时有发生,但和20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相比,似乎连战争本身也人道了许多;在美国,黑人不仅摆脱了奴隶制,更在20世纪60年代拥有了选举权,就在迈克尔离开我们的2009年初,一个黑人还当选为美国总统。然而—— 在大不列颠,有20% 的家庭一年只能聚在一起吃一次晚饭,一年才一次!…… 只有不到33% 的2~8岁的孩子能固定地在晚睡前听段故事。在美国,儿童保护机构表示,平均每年有上千万儿童成为被忽略和冷漠的受害者,这是一种虐待!富有的家庭,幸运的家庭,完全被电子器件束缚了。父母回到家里,可是他们没有真正回家,他们的脑袋还在办公室。——引自迈克尔•杰克逊2001 年在牛津大学的演讲 迈克尔所愤愤不平的这些事在很多常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但这个敏感的人感受到了,并要倾全力去解救孩子们,然而他得到了什么? 迈克尔5 岁就开始登台。我们没有计算过,在成名之前,他在舞台上和为了登上舞台而工作的时间在他生命中占据了怎样的比重。我们陶醉于他激情的歌声,美妙的舞步,他也同样地陶醉。舞台上,他不是在表演,而是那个属于艺术的真我在表达宣泄、倾吐心声;舞台下,他也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真我,对迈克尔而言生活和艺术的融为一体,使他每一个举动都像行为艺术一样引人关注。而在普通人眼里,他的行为方式难免让人不舒服。他拥有一座梦幻庄园,但他还是没有自己的空间;他试图躲进自己的国度,但是没有人允许他这样做。 一个敏感的大男孩,他比我们更多地感受到我们社会的苦难。我们没有他的成功和财富,也就安于被动地接受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癌症和艾滋病,甚至当我们的孩子集体地被剥夺了快乐童年时,我们也不曾伸出援手。他无法容忍这一切,甚至曾经自认为可以为拯救世界做点什么。当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善行于事无补时,一个人善行的原动力反而被怀疑。最后,他不得不问——“我们真的能拯救世界吗?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一直被战争以及人种问题困扰着。我们真的能够拯救孩子吗?” 一个巨人走了,有人说他是另一个境界里的人,是的,他的梦想很难实现,却也很简单! 如果世界充满仇恨,我们仍要敢于憧憬; 如果世界充满愤怒,我们仍要敢于安慰; 如果世界充满绝望,我们仍要敢于梦想; 如果世界充满猜度,我们仍要敢于信任。 ——引自迈克尔•杰克逊2001 年在牛津大学的演讲 一个巨人走了,我们编一本书,把他的心愿传递。他留给我们的远比他的歌声丰富,远比他的剧照精彩。感谢参与这本书编纂的每一个人。感谢互联网为这本书的图像素材收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得益于那些关注迈克尔、热爱迈克尔的同仁平时的热情。感谢上海的孙孟晋先生,他在第一时间为这本书提供了深刻、精彩的序言。如果没有最初宗泽先生对这本书的基本构想、找寻的1000多张图片和满怀创造激情的编排,没有最初杜俊红、王海龙撰写整理的3 万字,没有李开龙找到Keen并说服他尽快动笔,没有MJJCN和很多MJ 迷们的长期工作,没有唐奇、曹沁颖的辛勤的编辑加工,没有楠竹文化和印刷厂员工的辛劳,就没有这本书。 但是,如果没有迈克尔…… 如果你降临或离开这个世界时都感到被爱,那么这些时间里发生的所有意外你都能对付得了。 愿迈克尔在天堂快乐地歌之舞之! 费小琳 2009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