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晦庵书话
《晦庵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一般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 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
现代派诗选
《现代派诗选(修订版)》是《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创作选》系列丛书之一。本丛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一套丛书。这套丛书,大都由著名高校的名师担纲编选,基本囊括了自五四文学革命至1949年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流派和一些作家群体。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集中展示各流派的代表作,帮助读者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千姿百态,为研究人员和教学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史料。 这套丛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烈的欢迎。其中不少品种,被列为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们决定出版部分品种的修订版。修订版对入选作家、作品,有的有所调整,由编选者精心结撰的《前言》也有所增删。时代在发展,学术在进步,各流派的渊源发展、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尽管不会有大的变化,然而我们观察的视角与方法却不能不有所改变与修正。学术研究和我们的阅读,都需要与时俱进。 -
新月派诗选
《新月派诗选(修订版)》讲述了: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最长、诗人辈出、有鲜明艺术纲领,并在创作中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一个重要诗派。它活跃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前期的诗坛上。 -
郁达夫诗词笺注
《郁达夫诗词笺注》收郁达夫旧体诗词近500首,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对郁氏诗词作了全面的笺注。此外,《郁达夫诗词笺注》对郁达夫诗词笺注,注诗与注典兼顾,而重在注典。同时,为了尽可能留存郁达夫诗歌创作的全貌,《郁达夫诗词笺注》还将他的断句、联语、题词、新诗、外文诗作为“附录”附在书后。 -
鲁迅散文诗歌全编
散文全编 朝花夕拾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朝花夕拾》后记 辛亥游录 《域外小说集》序 智识即罪恶 无题 说胡须 《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杂忆 记念刘和珍君 《穷人》小引 记“发薪” 上海通信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阿Q正传》的成因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答有恒先生 怎么写——夜记之一 再谈香港 在钟楼上——夜记之二 谈所谓“大内档案” 看司徒乔君的画 叶永蓁做《小小十年》小引 柔石作《二月》小引 我和《语丝》的始终 鲁迅自传 《淑姿的信》序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为了忘却的记念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我的种痘 《守常全集》题记 《北平笺谱》序 《引玉集》后记 自传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萧红作《生死场》序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我的第一个师父 白莽作《孩儿塔》序 “这也是生活” 死 女吊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野草》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自言自语 随感录六十六 生命的路 无题 为“俄国歌剧团” 烽话五则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杂感 小杂感 夜颂 秋夜纪游 喝茶 死所 半夏小集 《呐喊》自序 《热风》题记 《华盖集》题记 《华盖集续编》小引 《坟》题记 写在《坟》后面 《而已集》题辞 《三闲集》序言 《二心集》序言 《自选集》自序 《两地书》序言 《伪自由书》前记 《准风月谈》前记 《南腔北调集》题记 《花边文学》序言 《且介亭杂文》序言 《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 《集外集》序言 诗歌全编 别诸弟 莲蓬人 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惜花四律 步湘州藏春园主人元韵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 挽丁耀卿 题照赠仲弟 哀范君三章 哭范爱农 梦 爱之神 桃花 他们的花园 人与时 他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替豆萁伸冤 吊卢骚 题赠冯蕙熹 赠邬其山 自题小像 无题二首(大江日夜向东流) 送O.E.君携兰归国 无题(大野多钩棘) 湘灵歌 送增田涉君归国 好东西歌 公民科歌 南京民谣 “言词争执”歌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偶成 赠蓬子 一二八战后作 自嘲 教授杂咏 所闻 答客诮 无题二首(故乡黯黯锁玄云)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二十二年元旦 赠画师 题《呐喊》 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题《彷徨》 吊大学生 学生和玉佛 悼杨铨 题三义塔 无题(禹域多飞将) 悼丁君 赠人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 酉年秋偶成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闻谣戏作 戌年初夏偶作 赠日本歌人 秋夜偶成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天生蛮性”——为“江浙人”所不懂的 亥年残秋偶作 -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视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从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尽量回到原初现场,从共时角度展现错杂、纷乱的历史表象,从而对一般的有关新诗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