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有未盡
全球首度完整公開,繁體中文讀者第一手私藏 一段離亂年代的情誼,記錄了一個時代煽動家的身影 一生波瀾壯闊的民國才子胡蘭成 十八年來寫給傾心吐露、視為己出的文人黎華標的書信輯錄 他諄諄告誡:「學聖賢之學亦要有本領,能白手不持寸……」 他念茲在茲收黎為徒:「我所以曾想對唐君毅先生爭你這個學生……」 他讚黎像張愛玲一樣:「這種無條件的從善,不執自己,至於無我,這是真的謙卑,如海洋的謙卑……」 《今生今世》後七○年代最直白的寫作 七十二封朱天文讀了直呼煽動的唯一級胡式文字 終於登台 「七十二封信,我遲遲停停,分了五天才讀完,怕一下子讀完就沒有了。當然也是,回回不能盡讀,投袂起身,我得出門走走,因為這些信,太煽動了……」 ─朱天文專序〈願未央〉 ◎胡蘭成與黎華標素未謀面的師徒關係: 本書信集收錄由胡蘭成寫給香港儒家文士黎華標的私藏書信、詩作創作,長短繁簡共有七十二件,最後由黎華標整理彙集成冊、朱天文主編。字字句句透露出胡蘭成60年代赴日後的生活情狀及感情世界。 黎華標師事香港儒學思想家唐君毅,並在其師引介下,與當時寓居日本的胡蘭成通信問學。儘管素未謀面,黎仍以「蘭成先生老師」尊之,兩人書信來往十八載,始終無一面之緣,僅見過彼此照片。胡蘭成更數度希望黎能赴日留學,甚至得了「每羨曾國藩與其徒學孔孟之學,相與平太平天國之亂。我所以曾想對唐君毅先生爭你這個學生。」一句,讓胡蘭成甘願意有未盡地通信下去。 有感於兩岸三地興起的「胡蘭成研究」,黎華標整理四十年多年前胡蘭成來的信件與詩作。這些珍貴的文字更是首度在華人世界完整公開。 ◎真跡史料收藏難,經典獨厚繁體讀者: 本書信集編整工作難度極高,極具研究珍藏價值。黎華標坦言,光是第一道工夫編年排序,即花費不少心神。胡蘭成的書信習慣常並未明註年份,幾封保存良好者,也許能從郵戳判斷或末期的幾封,記上干支或民國紀元,但大部分信件皆已不可考:「只好憑信的內容,配合腦袋裡零碎稀薄的記憶,排比當年各項大小事件的起迄,一件件破爛舊衣很不容易的勉強補綴起來……。」 接下來的抄寫工作,更因為黎華標年邁眼矇手拙只得放棄,改以現代科技收錄於磁碟中。他卻忍不住一嘆,如此一來卻失去了讓世人欣賞胡蘭成真跡的彌足珍貴:「胡先生寫的字,不論用毛筆或是鋼筆,都是可堪欣賞的,他在日本時,經常有人請他寫字或贈字……特別是詩作,他用的雖然不是毛筆,但依然燁燁生輝,法度井然,可以即時拿出來張貼或作框藏的,它的摹本當然是不可以的了。」 -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犹太裔德国批语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的生活是20世纪文学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寓言。他对苏联之行的动人叙述坦率而不留情面,其中涉及他自己的良知与动机斗争。《莫斯科日记》在本雅明的作品中意义独特,他莫斯科之行的主要原因是他对拉脱维女布尔什维克阿斯娅·拉西期的感情。整个1920、30年代,这位女人对本雅明的学术思想和情感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
給米蓮娜的信
這本書收錄卡夫卡寫給其摯友或說其情人米蓮娜的書信集。 一九二○年四月,卡夫卡與米蓮娜在一家布拉格的咖啡館中相遇。那是一場朋友的聚會,當時的米蓮娜是一名記者。在談話之中,米蓮娜表明了想將卡夫卡兩部小說翻譯為捷克文的意向。一個點連起了雙邊的興趣。就這麼確定了,一段關係也就此展開。 米蓮娜住在維也納,她居住在一個逐漸瓦解的婚姻裡。卡夫卡住在布拉格的家,與米蓮娜相遇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可能。他們以信件為彼此的分離搭了一座橋。這些信件,後來則成為他們發展出的羈狂愛情的明證。 這是卡夫卡與米蓮娜葉.森思卡(Milena Jesenska,1896-1944)的書信體愛其共識從這些書信集中,我們將重新認識卡夫卡。 -
亲爱的阿尔玛
《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书信整理,译者在文本中穿插了阿尔玛的回忆以及日记引文、译者本人的笔记摘录等。以这种帮助读者将信件依照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并填补了书信集常有的空隙感。如果不十分了解马勒和阿尔玛之间的故事的人,也能饶有兴致地继续读下去。这种做法让整个书信集立体生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背景阅读,呈现关于马勒与阿尔玛更完整的形象。 明年是马勒逝世100周年,古典音乐界会有一个马勒热。而在研究马勒的读物里,恰恰缺少马勒写给妻子阿尔玛的信。《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英文版为首个关于马勒写给其妻的书信全集。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就展现马勒的个性而言它呈现了史无前例的深度和广度。 -
張愛玲私語錄
一般讀者只知道張愛玲和姑姑、炎櫻關係親密,卻多半忽略了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宋淇和鄺文美夫婦。他們三人交往數十年,宋淇夫婦也記錄下張愛玲聊天時所講的「名言」,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傳奇才女不為人知的一面。譬如說她家徒四壁,最妙的是連作家必備的書桌也沒有!還有,她不喜歡買書、覺得美人不需要學問、最羨慕佈置櫥窗這項職業、只要喜歡一個人就永遠覺得他是好的…… 而翻開三人往返的信件,更驚訝地發現冷眼看世情的張愛玲原來內心火熱澎湃,只是目送宋淇夫婦上船,一回身眼淚就流個不停!事實上,她以友情為生活的核心,不只文學創作上的切磋、作品版權的處理會和宋淇夫婦討論;還畫出旗袍草圖,請宋淇夫婦幫她做新衣;甚至連看到選新教宗放黑煙白煙,都會想到宋淇夫婦相處的傳統美德。到暮年時,三人更是在不斷的大小「病史」中互相慰問,諸般體貼、扶持對方的心意讓人讀來深受感動! 張愛玲曾說:真正互相瞭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美的部份反映出來!而無疑地,宋淇夫婦正是張愛玲的明鏡。因此,想要了解張愛玲最真實的個性以及心靈深處的點點滴滴,這本「私語錄」絕對是最珍貴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