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公共政策
《理解公共政策》(第10版)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解释了实际政策领域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其特色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流畅,文风朴实无华,非常有助于理解公共政策的实质内涵和对现实政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
中国思想库
本书系统阐释了中国思想库在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实现影响力的机制。作者从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社会资本、知识运用、社会结构等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解释中国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模型。 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细致的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一方面,对中国25个省市的思想库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另一方面,通过3年多时间的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详细考察了六个典型思想库的运作模式与特点。 本书适合公共政策学、社会学和中国问题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对政策研究机构、软科学研究机构以及旨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具有参考价值。 -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
本书试图回答中国地方环境政治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 ⿴政策执行偏差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哪些环境威权主义的特征?这些特征是阻碍了还是促进了环境治理? ⿴中央政府如何在政治、物质与道德上激励地方环境政策执行者? ⿴有哪些地方环境政策执行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如何运转?效果怎样? ⿴哪些问题制约着中国环境司法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 ⿴如何治理地方“环保腐败”?环境信访有效率吗? ⿴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地方环境政策执行的? ⿴中国的地方环境政治是怎样与世界发生连接的? ⿴中国环境政治的转型:环境威权主义还是环境民主? …… 本书基于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尝试跳出中国研究中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理论范式,以公共政策执行分析视角来描述、解释和分析环境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机理,并以此回应环境政治学中关于环境威权主义的争论,认为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机理深刻嵌入在威权主义系统的政治逻辑和结构中,改善中国环境治理的水平,纠正地方政策执行偏差,需要中国环境政治从威权主义向民主的转型。 -
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
《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由朱旭峰所著,“专家” (experts)是运用专业知识去影响决策的特殊的政策参与者。中国专家在参与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行为模式?为什么专家在不同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专家参与通常被认为是政策变迁的原因之一,但政策变迁反过来会对专家的政策参与模式产生什么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提出了四种专家参与模式:迂回启迪模式、直接咨询模式、外锁模式和专家社会运动模式。在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下,本书对我国多个重大政策变迁过程中的专家参与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城镇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变迁、收容遣送制度的取消等。 -
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一版)
这是一本公共政策领域最经典的优秀教科书,初版于1972年,经过不断修订再版,到2005年,已经是第11版。它哺育了整整一代美国大学生。自译介到中国后,影响巨大,广为引用。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晰的工具。第11版增加了对 “9·11”之后美国公共政策新课题的分析,包括修订了“国防政策:严肃博弈的战略”一章,增加了“国家安全:恐怖主义和无法阻止的威胁”一章。另外还修订了有关“教育政策”、“打击犯罪”、“税收政策”等方面的I勾容,并对涉及“全球经济”、“国家的移民政策”、“犯罪与枪支政策”、“禁毒斗争”、“替代所得税”、“全球变暖问题”、“公共政策与拉 美裔美国人”以及“导弹防御”等内容进行了扩充。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它集中分析的是“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
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
《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源自现代社会政策理论的创始人蒂特马斯教授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门导论课程,其中的十章即十堂课的教学讲稿。作为社会政策领域的开山之作,《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涵盖了蒂特马斯的学术精华,既像一般导论图书一样深入浅出,又具出色学术著作的深刻透彻。在书中,蒂特马斯论述了社会福利的主要话题,如权力与决策、福利的支付、社会控制、职业的定位,并解答了理解社会政策理论的关键问题:什么是社会政策?为什么一定要有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如何设定和落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