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听(第3版)
开创电影声音理论新思维 认识声音构建的影像幻觉 电影声音及声音文化研究经典 最深入、最全面研究电影声音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本极具开创性的电影声音理论经典著作,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声响、音乐等各种声音元素如何赋予影像时间感、空间感,起到“增值”效果,重新考察了声音在视听媒体中的地位。米歇尔·希翁首先将声音从画面中彻底独立出来,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而后将重新定义的声音再次纳入视听关系中,由此得出:不论是在早期有声片中,还是在利用了最新声音技术(如杜比、THX)的电影中,许多观众认为自己“用眼看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由声音构建的幻觉。 本书收录了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特别撰写的精彩导读,从一线创作者亲历体验出发,探讨了希翁声音理论与电影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新版增订了100个声音概念,这是三十年来希翁对其理论体系最全面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尽管希翁追求一种连贯的理论,然而,也许他的理论最伟大的特征在于,它承认在这种连贯性之中并不存在圆满——总会有某些有关声音的东西“绕过我们,使我们惊诧”,而且我们必定永远不能完全地驯服那舞动的阴影和歌唱的灵魂。 ——沃尔特·默奇,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 米歇尔·希翁是法国一流电影理论家,在声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像他这样,在这个领域出版如此多著作,而且它们的质量都非常高。 ——阿兰·威廉姆斯,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 -
剪辑之道
“自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以来,大师之间最为严肃、深入而又生动有趣的对话” 迈克尔·翁达杰(布克奖得主、《英国病人》原著作者) × 沃尔特·默奇(好莱坞文艺复兴式全才、《教父》剪辑师) 荣获美国剪辑师工会奖特别表彰 日文版被评为《电影旬报》年度“十大电影图书” 【内容简介】 一位是蜚声文坛的作家、布克奖得主,一位是享誉好莱坞的剪辑师、三次斩获奥斯卡,当翁达杰和默奇这两位讲故事的大师坐下来,就电影剪辑艺术进行跨度长达一年的交心之谈,便有了这本“自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以来,大师之间最为严肃、深入而又生动有趣的对话”。 全书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讲述了默奇剪辑《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英国病人》等重量级影片的创作心得。在这些对话中,默奇的剪辑观念、电影观念乃至整体的艺术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跟随其创作轨迹,可以看到他以及同时代的科波拉、卢卡斯这群有才气的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如何从独立制作起步,成立反好莱坞的西洋镜公司,再创作出《现代启示录》这样的里程碑作品。 书中还谈到了文学、音乐乃至易经、梦境等与创作息息相关的“题外话”。无论是电影制作者、影迷还是小说家等其他艺术工作者,或许都能从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推荐语】 沃尔特·默奇仿佛是置身于拥挤嘈杂的房间里的一个低调而沉稳的存在,如静水深流。他拥有敏锐的双耳,可以在一个具有二十条音轨的场景里,从四面八方的枪炮声、燃烧弹烈焰的哔啵声、狂吼乱叫的命令声和直升机螺旋桨呼啸的涡流声中,捕捉到隐藏其间的某条音轨上哪怕一丁点若有若无的蜂鸣音。 ——迈克尔·翁达杰 沃尔特是个丰满的人、是全方位的思想者,而他也有自己的堂吉诃德式的顽皮风格……我认为他是少数真正能在文学、哲学的广阔语境下思考问题的电影艺术家,而不是仅仅盯着电影本身。 ——弗朗西斯·科波拉 沃尔特教会我懂得的一件事情是,电影中每个元素都必须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要相互协同配合……每一个镜头都影响着整部电影,每一个片段都是生命格式塔的一部分,而一场戏的内在韵律必须跟整体的韵律密切相关。 ——安东尼·明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