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政治
九十年代至今,不少學者以本地的性相(sexualities)、性向 (sexual orientations)、性小眾(sexual minorities)為焦點,作出開疆闢土的研究,但這些討論往往很少步出學院以外,與公眾分享。同時,性小眾社群在過去十多年亦積極於自我組織,為不斷被主流傳媒及社會保守勢力扭曲的弱勢主體發聲、指斥不義、爭取平權。本書集結了這兩種聲音,把性教育、性文化以及性權意識所涉的各項社會政治議題一一辯析,從而開拓論述香港性政治的空間。這是一本對性文化與性別研究有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入門讀物。 -
裙拉褲甩
-
裙拉褲甩
香港八十年代文化評論復活記 本書從寫作的八十年代,到1999年作為珍熊靜出版社唯一的出版品,直到2011年於蜃樓重新與讀者見面,《裙拉褲甩》具體呈現了在這期間香港「文藝青年成長的機遇、想望與艱辛」,其寫作與初版、再版的本身就是一則「充滿機緣巧合、關於感知的承傳與轉化的故事」(游靜)。 多謝你讀我的文字。我們依然是陌生人。——游靜 本書收錄游靜八十年代在香港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詩文。相對於置身事外貌似「客觀」,或是獻身涉入的激昂吶喊,游靜冷調的文化評論,既不犬儒也不高亢,與描寫對象始終保持著一種親暱而又疏遠的距離,她的關切仍然是熱烈的,儘管隔著某種奇異的陌生感。 總是有這許多無以言說的一切,有一段,甚至每一個音符都來遲了,都來了,只是遲。——游靜 葉輝在十多年前的書序裡說:「一本書和一個人,是一個故事。一本書和一個人,加上一段時間,是另一個故事。」事過,境也不一定遷得過,《裙拉褲甩》中評論的電影、選舉、事件都下檔了,但其中錯落、掩抑的情感,包括身分/性別/國族認同,並沒有隨著歷史時間歸檔。經過了時間,它們變得更加清晰、更加銳利而抒情,展開了文化評論可以具備的情感張力,那是我們在《裙拉褲甩》可以讀到的不安、邊緣、脆弱與動亂。 -
另起爐灶
-
性/別光影
性與性別議題是香港本地電影研究中一直頗受忽略的領域。本書企圖融合性別研究及電影研究的方法,分別從作者論、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文本分析及文化研究等出發,重新審視香港電香港電影歷史脈絡中久被遺忘、關注性別議題的女作者導演及其作品,並借多部電影文本分析探討香港歷史脈絡中顛覆性別二元對立、性向及性相定型的可能與限制。同時,本書亦追溯香港電影中再現「性」——尤其是以性工作者這角色作為隱喻——與香港社會發展出其獨特﹙後﹚現代性的糾結牽連。 本書深入淺出,從多角度、跨時代展現與評析香港電影處理性與性別多元及豐富的面貌,為對香港電影有興趣的讀者及從事影視研究、文化研究、性與性別研究的學者提供獨特及富啟發性論述與思辯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