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新年
【编辑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人气演员黄磊,美食写作时代的开创者、《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沈宏非,著名文化学者、地道“北京吃货赵珩,“微杂志”主编温瑶,资深美食记者小宽等名家学者跨界亲笔撰文,老树画画手绘封面 ◎历时2年,30多个省份,230张美图,126 处不为人知的美食发生地,精心炮制352道 让你食欲大开的香味 与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原创,【地道风物】Mook系列新年特辑 ◎你不知道的过年味道,立刻揭晓;用一场盛宴,作别记忆中的年 ◎同名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与你相约2016 ◎与“黄小厨”联合出品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的强科学逻辑、地道风物的温情关怀、《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团队的亲历精神,在《舌尖上的新年》机缘之下,再次碰撞出火花。 《舌尖上的新年》是【地道风物】系列Mook继《地道风物·广西》、《地道风物·湘西》之后的第3辑。主创团队历时两年,辗转几十座城市、乡村,只为解答,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味蕾密码与时空情结,为读者奉上一册最值得中国人感念的新年美食读本。《舌尖上的新年》同名大电影同期上映,导演亲自撰文,精美图文,独家奉送。 身为中国人,每到深冬,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过年模式,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人对食材与味道的极致追求——美食,会与农耕文化的循环结点——过年吻合在一起?我们为什么要一年一度、必得在此时尽情欢宴?《舌尖上的新年》分久等、远来、甜蜜、有心、饕餮六章,试图揭晓答案。 《舌尖上的新年》由陈晓卿亲自执笔,赵珩、黄磊、沈宏非、温瑶、小宽、萧春雷、郭亦城、殷罗毕等知名美食家、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深情撰文。这里有舌尖上的美味,更有过年的真理;有最高端与最简朴的烹饪秘籍,也有让人掩卷沉思的乡愁故事;有他乡,有故园,有连接起迁徙与轮回的千丝万缕…… 《舌尖上的新年》,在这里,发现乡土中国之美。 《舌尖上的新年》,你所不知道的过年味道,立刻揭晓! -
有待探险的世界
目录 第一部分 非洲天地 第二部分 俄罗斯帝国的隐秘角落 第三部分 中东地区 第四部分 中国边疆探险 第五部分 喜马拉雅王国 第六部分 远东地区 第七部分 马来群岛 第八部分 阿拉斯加大冒险 第九部分 重走西班牙商路 第十部分 亚马孙与奥里诺科秘境探幽 第十一部分 海洋和岛屿 第十二部分 探索新疆界 -
瞬间永恒
一幅伟大的人物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伟大作品面前,相信每一位摄影艺术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本书中精彩的280张照片已经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答案——每一张伟大的人物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将主题、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无论高雅庄重还是咄咄逼人,阴险狡诈或是晦涩难懂,他们都直接地面对着读者。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物摄影佳作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却能凭直觉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
百年摄影经典
1896年1月,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刊头下面出现了“配图月刊”这一小标题,从此以后这个图文并茂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并在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举办过多次重大的探险和考察活动,如罗伯特·皮里率领的世纪之交北极探险,希拉姆·宾诺姆的发现马丘比丘,威廉·亨利·杰克逊的美国西部早期全景摄影,约瑟夫·洛克于20年代拍摄的中国内地稀罕镜头,从同温层气球上拍摄的第一幅鸟瞰图,以及从第一次海底旅行中观测到的人类从未见到过的景象。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珍贵照片的发表,使国家地理杂志始终能领先一步展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奇观。 在21世纪来临之际,《国家地理杂志》邀请摄影界的六位作者(德高望重的博物馆馆长,得奖作家,知名大学教授)来评选国家地理杂志上的最佳作品,并从摄影艺术史的角度对这些作品加以评价。这几位专家对各个时期的作品逐一认真分析,对《国家地理杂志》在图文刊物这一特殊领域的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发表了精彩的评论。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专家们从学会的档案库里挑选出各种有代表性的优美照片(有许多从未发表过)编成选辑,作为各个时期的里程碑,从1910年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第一张彩色照片到1927年的第一张水下彩照,再到今天用尖端摄影技术拍摄下来的各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