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
【未读·思想家】从常识到推理,一本教你用哲学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说明书。英国科学院院士、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哲学家蒂莫西·威廉森40年哲学炼成之路。
【编辑推荐】
1.实用:一本教你用哲学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说明书。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可以说是最无用的学科,但是无用之用最有用。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威廉森揭开了哲学方法论的神秘面纱,让你系统地理解哲学架构。这种哲学方法论不仅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且可以帮助你分析、解决人生难题。
2.前沿:在科学破解一切的时代,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蒂莫西·威廉森从科学哲学、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角度回答了哲学的前沿问题,引导我们思考哲学的未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哲学到底是什么,甚至建构自己的哲学。
3.权威:真正的当代顶级哲学家,有大量头衔背书,出身牛津,又是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是正统的西方哲学继承者,走在行业的最前端,思考最艰深的哲学技术问题。
【内容简介】
所有的学科都是从人类最初的好奇开始的,哲学思考的种子也诞生于每个普通人的好奇。我们从常识中逐渐推理出了各学科的精密体系,也建造出了人类的哲学大厦。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座由科学哲学、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学科铺展出来的设计蓝图。跟随作者的思考,我们会推翻自己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刻板印象,会认识到哲学是用什么工具让人们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兴趣走向对永恒与无尽的思考。
宇宙如此广阔,哲学与科学始终并肩而行,共同向着人类晦暗的未知与已知的混沌空间前进。那么,你是否有勇气、有野心、有好奇心进入人类最初与最终的事业?你,是否为未知而战栗?
-
内向心理学
在这个外向者主导的世界中,有许多让内向者头痛不已的场景,比如演讲台上、谈判桌上、会议室中、社交场合等等。
本书作者西尔维亚•洛肯博士也是一个安静的内向者,说话总是细声细语,但她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知名的性格咨询师,登上《明镜周刊》封面故事,还荣获了德国2012年度最佳演说者的殊荣。
洛肯博士发现,由于内向者的优势通常表现得低调安静,所以常常被忽略,其实它们可以在沟通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
“无论在交流中还是共同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之后尊重这些需求。”
对于善于倾听、分析性思考、共情的内向者而言,天生就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交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去关注周遭的人们以及这些人的需求。
请忠于身为内向者的自己,不仅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更要诚实对待自己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你就能安静地发挥影响力,达成你想要达成的事。
这个世界需要内向的你!
-
从晚清到民国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大变革,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转型。在晚清70年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中,我们为何如此之艰?民国30年,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从晚清到民国》近代史一线专家学者袁伟时、马勇等讲述每一次关键转折点上的历史事件,带动的社会变革,记录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辉煌。一百年,怎样的一部中国近代史?
-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
【内容简介】
中世纪的晚钟,文艺复兴的黎明。
当人们试图一举解决各种难题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发动一场战争。
很久以前,一支基督徒组成的军队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他们的目标是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同时以上帝的名义讨伐伊斯兰世界。这支以十字为标志聚集的军队一路向东,沿途攻城略地,屠杀异教徒,一将功成万骨枯。另一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诸国面对战火奋起反抗,捍卫家园。近200年的血与火浇灌了文明之花,抹不去的痛苦记忆留在历史中。
当人心中唯一的正义只有上帝的期望时,发动一场战争便成为正义的了。而当上帝的意志退居其后,便只有“正义战争” 留存下来。如果人心里只希望留下“正义”,那么最后留存下来的,也就只有“正义”。而这最后一点,大概就是20 世纪以来风起云涌,到如今的21世纪依然横行于世的战争中,不论发起的一方也好,被动应战的一方也好,正义一方也好,非正义一方也好,给人类带来痛苦的根源吧。
-------------------------
盐野七生系列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
《罗马人的故事》(15册)
------------
文艺复兴的故事
01《文艺复兴是什么》
02《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的兴亡》
03《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上下册)
04《文艺复兴的女人们》
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
06《神的代理人》
------------
中世纪的故事
01《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
02《十字军的故事》(4册)
03《皇帝腓特烈二世》
-------------------------------------------------------------
【编辑推荐】
一、中世纪的晚钟,文艺复兴的黎明,引领下一个时代的生机和繁荣
十字军东征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伤痛,但200年的战火引起人们对自身的反思,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枷锁开始松动;伊斯兰世界为抗击外敌逐渐统一而强大。另一方面,伴随着战争,东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也开始交融互通,文艺复兴即将到来。
二、深入浅出,既是历史著作,也是通俗读物。
俞敏洪曾说,盐野七生的历史作品不带有意识形态性,让故事与评价结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经过论证考察,因此不具备虚构性,但是还保留了可读性。阅读此书将是一种令人非常满足的体验。
三、套装附赠超值《十字军的故事》多雷插图干货版。
《十字军的故事》套装特别定制的图文干货版,法国插画家多雷100幅震撼插图大幅印刷,配以《十字军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写作的干货精华文字,阅读轻松,既可以欣赏精美的图片,又可以快速了解十字军的故事。
四、两款设计精美的函套随机发售。
外包精美函套。采用圣约翰骑士团版(红)和圣殿骑士团版(白)双色函套双版本设计,赋予书封更多的内涵和选择。
-------------------------------------------------------------
【相关推荐】
日本只有历史研究和历史小说。但盐野七生却走了两者中间的一条路。
——日本历史小说巨匠 司马辽太郎
盐野七生写得时候特别有意思,她越往后走越自如,像聊天一样。
——原央视《经济半小时》主持人 曲向东
一个女性在写《罗马人的故事》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就这样让我铭记在心。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的重量级新作
在全球史的视野下,描绘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
荣获2017年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国陆续崩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 的产生过程。在蒙古统治者的强制推动下,东西方之间开始了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出了崭新的欧亚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过去被视为毁灭文明世界的蛮族形象得到了修正。
………………
※媒体推荐※
蒙元帝国部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带来了欧亚的整体性和世界的新秩序。从“前全球化”和世界史的视野,去观察和审视蒙元帝国及蒙古征服,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段令人震撼的文明演进历程。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 李治安
本书探讨成吉思汗带给世界历史的遗产,涵盖了元朝、四大汗国乃至之后数百年,时空宏大,行之于文,举重若轻,在国内外的书籍中实不多见。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张帆
本书不仅条理清晰,而且饱含热情,并广泛参考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必将作为对世界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而广受欢迎。
——英国基尔大学中世纪史荣休教授 彼得·杰克逊
这部文笔生动的著作体现了作者对这一课题的痴迷,并将成为关于世界史和蒙古帝国的课堂上极为有用的参考书。
——《亚洲研究期刊》
这是一部可以催生新想法的杰出著作,是探索蒙古人参与创造的世界历史的首选之作……作者将我们带到了相关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全球史期刊》
-
人文学的历史
关于科学史的著作已经很多,但在本书作者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一部相关的人文学史。作者将不同人文学科的学科历史资料加以梳理和汇聚,做了一次条理清晰的叙述。随着本书的展开,我们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文学科确实展示出了某种自身独有的模式,继托马斯库恩之后,人文学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某种意义上,人文学科一直在进步。尽管本书的涵盖面非常广,但论点和结论却丝毫未流于表面与肤浅,另外,其轻松活泼的行文风格使得本书也适合于大众读者。
【名人推荐】
“特别雄心勃勃的事业……任博德所撰写的并非是一部‘新的’历史,而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这类历史。”——诺埃尔﹒马尔科姆,《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任博德的著作旨在吹响启动一个大工程的号角,把人文学的历史发展为与科学史平行(完全可能密切合作)的一个亚领域,其目标是建构一种更加普遍的知识形成史……任博德的积极开拓很好地证明了研究范畴的变动不居。”——《美国历史评论》
“其著作的旨归不是为了编故事,而是要证明人文学科是关于进步的学科。”——赛斯﹒莱勒,《后中世纪:中世纪文化研究》期刊
“人文学者经常认为,当他们使用经验性的方法的时候,他们是在向科学看齐。任博德对此进行了反思,其结论是他们错了:人文学者使用经验性的方法是在回归他们在十五世纪人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之根,当时经验性的方法刚刚被发明。”——迈克尔﹒谢尔默,《科学美国人》
“任博德的著作的确引起了轰动,不仅在学术界,而且也在荷兰、英国,以及更加广泛的西欧的主流大报。他不但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一部人文学的成文史,而且为此采取了这样一种视野,它特别参照自然科学重新界定了人文学的作用。”——奥利弗﹒格兰兹,《神学院研究》
“任博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与自然科学极为类似,自古以来就有人文考察的多种思路,它们探寻支配语言、文学经典或者历史等发挥作用的普遍法则。”——安德里亚﹒博纳科尔西,(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
“任博德恢复了人文学在科学系谱图中的应有地位。”——哥本哈根,《周末报》
“学界关于人文学研究及其支持的绝望和末世预言,尤其是在美国,使得任博德的著作不但读来有趣,而且及时和雄心勃勃。”——《文艺复兴季刊》
“以防阅读本书读者不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在每一项下不但小心讨论了欧洲的发展,而且(适当)讨论了印度、中国和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其结果毋庸置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且信息量非常大。”——约翰﹒亨利,国际科学史权威期刊《艾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