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
【内容简介】
无声不歌,无舞不美。京剧作为一种具有极致之美的艺术,几百年来独有一份热闹和绚丽,使几代中国人疯狂沉醉与痴迷。直到现代以来,这种传统艺术显现没落,令人怅然。这一本图文精美的有关京剧艺术的入门书,生动讲述京剧之美,拉近了普罗大众与京剧的距离。它将京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图文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完全不懂京剧的人也可以趣味盎然地读下去。作者娓娓道来:京剧为什么美?哪里美?怎样美?如何去欣赏它的美?作者将她对京剧的热爱与发现传递给大家,带领我们重回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几百多幅精美漫画新颖有趣,将京剧人物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编辑推荐】
◆国际奢侈品运营达人且书且画,谭孝曾、王珮瑜、袁腾飞、三川玲等联袂推荐。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 高萌度高颜值Q版京剧入门指南,潮流语言+400幅手绘萌趣插图,立体呈现京剧之美。
京剧不是阳春白雪,不是慢悠悠的老古板,更没有难以望其项背的门槛。
一本书带你走进京剧殿堂,扭转你对京剧的偏见——高萌度高颜值京剧入门读本来啦!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用潮流的语言、时尚的表述﹑400多幅精美萌趣手绘图,向我们娓娓道来:京剧不是老古董,京剧有趣,很时尚!
◆ 旁征博引,点面相连;现代眼光,传统弘扬;你不爱京剧,只是因为没有看这本书。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带你领略京剧万象:京剧像歌剧那样有动人的唱段,像舞剧一样有漂亮的舞蹈动作,像话剧一样有大段大段的对白,像哑剧一样用肢体语言进行虚拟表演,像杂技一样有不可思议的高难度动作,像动作片一样有火爆精彩的武打动作场面,像喜剧片一样有各种插科打诨,常常让台下笑声连连……
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再去看京剧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潮流和时尚呢?
◆反差萌点多多。
反差萌1:作者梅若蘅是混迹于时尚圈、运营国际奢侈品多年的时尚女士,因痴迷京剧这一“老古董”,舍弃风光无限的工作,醉心于《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的书稿和漫画创作!
反差萌2:这本书的推荐人,既有京剧泰斗七代梨园世家的谭孝曾先生,又有最时尚的lady《时尚芭莎》苏芒!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两个名字同框?这本书就能做到!
难道你还没有兴趣拿起书来翻一翻?!拿起书来吧,一起发现京剧的美,发现传统文化在当下碰撞出来的美。
【名人推荐】
京剧大师 谭孝曾
作为一名从事京剧几十年的演员,我深感痛心。已中华五千年文化为根孕育成长起来的京剧艺术,真的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吗?
这本《京剧原来如此美丽》来得恰是时候。
历史名嘴 袁腾飞
我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听小白介绍,她是个非京剧专业的 80后,本身是从事广告与传媒方面工作的。真是不得了,小小年纪如此痴迷京剧,敢于去承担一份连某些京剧人都不屑干的“杂事”;且文字浅显易懂、流畅而生动,插图又是如此传神别致、栩栩如生, 让人们印象中面目模糊、深奥难懂的京剧瞬间变得眉清目秀、趣味盎然。真真令人肃然起敬。套用一句京剧念白:“美哉,少年!”
京剧演员 王佩瑜
最近觅到《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光看看目录和作者介绍,就觉得很对路。全书用大量的图画和通俗语言解释唱念做打、京剧历史、服饰化妆和那些流派创始人,是一本所有人都可以看懂的“连环画”。
相声演员 李菁
作为一名传统艺术工作者,我从小儿就喜欢京剧,经常从京剧艺术中汲取营养,特别希望能有机会让更多朋友感受到国粹的魅力。《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一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京剧入门书。强烈推荐给想了解国粹的大朋友,想储备京剧知识的小朋友。
童书妈妈三川玲
很多人都说,京剧是很好,但是太陈旧了。其实,还真没那么绝对,文化上的东西,会随着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新的潮流的。
就像是歌剧一样,同样的剧目,也是几百年这么传承下来,大家还在欣赏和喜爱。也类似百老汇的剧目,都是几十年上千场地演出,一代又一代人沉浸其中。
然后,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京剧呢?自然,也得有适合当下的思维、形式、和语言。
如果我要推荐的话,就是这本《京剧,原来如此美丽》。是的,就是这一本,没有其他。
-
静默(是奢侈还是恐惧)/小文艺口袋文库
“知物系列”——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真相,给不甘平庸的你。
“面包”“问卷”“弃物”“静默”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具象与抽象之物,隐藏了多少真相?对于好奇心不死的你,每本书都是一段奇妙之旅,短短一小时,便可领略一物的“前世今生”。它们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革命,形塑着我们的生活并被赋予意义。
“知物系列”由英、美名校教授、副教授,以及《纽约时报》《巴黎评论》《洛杉矶时报》等著名报纸的金牌专栏作家担当。小体量,大内容,给不甘平庸的你。
沉默是什么?在一些吉光片羽的沉思中,约翰•毕谷纳特发现,沉默可以作为力量的奴仆,作为谎言,作为惩罚,作为神明的声音,作为恐怖分子的终极武器,作为一种奢侈品,作为一种短暂熬人的折磨,作为一种我们惯常所为却没有意识到的事物。约翰•毕谷纳特以勘探“沉默”的将来以及世界由喧闹起 始作为总结,他向读者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到底应该渴望还是害怕沉默。
-
20世纪思想史
★ 《思想史》作者全面解读20世纪,又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全史
★ 独树一帜的著史笔法,梳理现代人类境况的观念脉络
★ 20世纪为何如此与众不同,除了战争和政治我们还有什么
★ 写尽百年非凡的智力冒险,思想才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希望
★ 无删节全译本,理解20世纪的思想,就是 理解今天的人类
一己之力完成的百科全书,涵盖了20世纪所有思想的历史。
——丹尼尔·贝尔,哈佛社会学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意识形态的终结》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思想的鸿篇巨制,展现出作者海量的惊人胃口和百科全书式的博闻广识……沃森有着提纲挈领的本领,又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通识作家。
——弗兰克·麦克林恩,英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著有广受好评的《拿破仑传》和《荣格传》
囊括了无穷无尽的鲜活故事和天才思想,闪耀着20世纪无数发现的激动之情。彼得·沃森以精准、优雅的笔锋记录下几乎所有学科中重要思想家的闪光之处。正式通过他的笔触,考古学、历史和经济学变得如诗歌、音乐和天体理论一般美妙动人。沃森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他穷尽一切的胃口一定会感染读者,促使他们追寻更多的知识。
——《泰晤士报》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呈现出那些令20世纪翻天覆地的思想家和行动家……本书不仅涉猎广泛,而且沃森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值得表扬,他总是能够让这个庞大的故事顺畅运行,从不会让其中的精彩和亮点从他的笔尖滑落。。
——《文学评论》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类自身的关键所在。
-
中国艺术与文化
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我心归处是敦煌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CCTV《朗读者》
她穷极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在她的生命足迹里,品到了坚毅,读到了专注,也深深感到那个瘦弱并不伟岸身躯里,包裹着一颗高贵倔强的灵魂。
——《光明日报》
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
——《中国文化报》
-
问卷(潘多拉的清单)/小文艺口袋文库
生活里到处都有问卷,我们在递交信息时填写它们、在寻找爱情时填写它们、在消磨时间时填写它们,也在拓展自我认知时填写它们。那么“问卷”究竟是怎么来的?它如何从边缘走向流行文化的中心地带?《问卷:潘多拉的清单》为我们揭示了一段隐匿在测试纸页背后的历史。作者埃文•坎德雷潜心收集各种意想不到的数据和材料,从头细数“问卷”的由来: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自白录”到各种版本的“普鲁斯特”问卷,从智商测验到早期婚姻咨询,从社交网站的趣味问答到令人欲罢不能的人格测试。坎德雷在书中深入浅出、不乏幽默地探讨了文学与科学、心理学与商业,以及媒体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联。
这本小书描绘了“问卷”的前世今生,体量虽小却包藏了诸多理所当然背后的“知识”,有些特别好玩,有些让人恍然大悟。你可以看作这是一次对大众流行文化的精湛解剖,于细微处见真知,平凡日常的细部竟是如此有趣迷人。
“知物系列”丛书由兰登旗下的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成功策划了J.K.罗琳的“哈利波特”,可见其眼光。这套Object lessons他们预计选择三十多种物件,目前阶段已有十余种面世,丛书希望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象或抽象之物的历史文化,来揭示出隐匿其背后的真相,即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意义,以及这些物是如何型塑我们的生活并且被赋予意义,探讨物质与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互动与影响。Object lessons在国外已有不错的销售成果。
本套书是口袋本丛书,每本大约5~6万字,题目有趣,文笔极佳。作者是英、美名校教授或者副教授,以及《纽约时报》《巴黎评论》《洛杉矶时报》等几家著名报纸的金牌专栏作家。通过每本小书,即可快速获得关于此物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