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王朝式城市主义”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
-
公共卫生史
【图书简介】
“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医学是一种社会事业。”
·
一部迟到已久的经典防疫史
重现人类卫生事业的奋进之路
·
卫生学泰斗 乔治·罗森 划时代之作
首度中文译介
·
从流行病学的古老源头,到职业健康、母婴保健、营养学的兴起,从人口统计的诞生,到第一次国民健康调查、第一套地方卫生行政体系、第一个国际卫生组织的破土,卫生学泰斗、医学社会史先驱乔治•罗森细数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现政治、经济、科学、思想背景下的卫生大历史,讲述一个关于挫折与前进、迷茫与奋战的故事。《公共卫生史》联结过去与现在,试图从历史中找到公共卫生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以此指明未来的方向。
·
※ 编辑推荐 ※
·
⭕⭕ 至今无法取代的里程碑之作,理解现代公共卫生的必读书目
自问世以来重版不断,定义了公共卫生的内容和边界,已成为公共卫生学的标准教科书,永不过时的医学经典。
·
⭕⭕ 享誉全球的卫生学泰斗,填补空白的心血巨著
乔治·罗森是社会医学史的缔造者,是美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开拓人,也是纽约市公共卫生官员、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前国际医学史学会主席,更有以他命名的医学史奖项“乔治·罗森奖”。《公共卫生史》是他的力作之一,纵横千年,全面呈现国际防疫的演进历程。
·
⭕⭕ 宏阔、丰富、易读,适合入门,也适合深研
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卫生观,到中世纪的瘟疫与隔离,再到现代的卫生改革运动,《公共卫生史》跨越千年、细密广阔、通俗易懂,展现了公共卫生的历史、曲折与进步,更瞭望了未来。
·
⭕⭕ 最新修订版,补全当代全球卫生发展图景
新版增加美国著名医学史家伊丽莎白•菲等人撰写的长篇序言,介绍并反思了公共卫生与防疫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同时补充罗列了近50年间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史著作,大大拓宽视野。
·
※ 媒体评价 ※
·
⭕⭕ 《公共卫生史》填补了一个绝对的真空,在公共卫生史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同时做到如此全面、如此通俗易懂、如此内容详实。——伊丽莎白·菲(美国医学史家、科学史家,前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史部主任)
·
⭕⭕ 乔治·罗森对公共卫生悠久而迷人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这得益于他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以及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实际经验。……这本《公共卫生史》具有不朽的价值。——帕斯卡·因佩拉托(美国公共卫生学家,前纽约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
⭕⭕ 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
本书是一本集研究专业性、阅读趣味性、创作启发性于一身的学术“巨”著。
它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呈现,所有词条以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以仿词典的形式编排,搜罗汇集了近乎全球的都市传说故事。作者系统地整理了具体的都市传说故事(及它们的演变)、都市传说的相关术语,简明地叙述了都市传说在一些国家的研究情况、与都市传说相关的流行文化和其他文类,等等。
都市传说(Urban Legend),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听起来稀奇古怪、异想天开、99%不足为凭,人们却愿意相信它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内容涉及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通常来自“朋友的朋友”的讲述,并被口口相传。没有人能拒绝一个据说是真实的,且令人抓心挠肝的好故事,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完备地溯源了都市传说的历史与发展状况,行文生动幽默,既是全球都市传说的分类整理,普通读者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也是编剧、小说家等创作者的灵感素材库。正如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说:“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感的源泉。”
-
荔湖城记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业发展时间太短,因此开发商中对建筑、对规划发展不了解的大有人在,最糟糕的是其中不少人因为房子卖得好,就以为自己做的是好房子,好社区。金地领导层清楚得很,他们是下了工夫规划和设计的,建造质量也非常好,并且很希望能够从比较客观的立场,从城市发的宏观角度来看自己这个项目。因此,他们约我写本讲讲城市规划发展趋势,讲讲他们这个增城的开发项目在广州城市发展中可能提供的一些参考意义时候,我是很高兴接收这个任务的。这就是这本小书的来历了。 书的撰写时间在2006年的夏季,那时候我刚刚从南欧、澳大利亚东部回到加利福尼亚,主要就是去研究一系列那里的小城镇,这本书在整个撰写过程中自然就受到这种小城价值观在情绪上的影响,想写得比较理论一些,怕读者感到单调,但是还是想把新城市主义讲得更加透彻一点,很如果有不周之处,也还是望读者宽容吧。 -
東京製造
從東京開始的都市建築冒險 建築物上有電車或道路穿梭、高速公路蜿蜒地跨在河川上空、車子可以開上直達大樓六樓屋頂的斜坡、住宅區中的高爾夫球練習場看起來就像個大籠子一樣……這些寡廉鮮恥的用途組合及空間構成,憑藉現代建築技術而出現在都市裡。可容許這種狀態存在的東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若以從事建築設計的價值觀為準,這個都市在人們眼前的映象只是充斥著該被唾棄的毫無價值的建築物。如果身邊淨是慘不忍睹的都市風景,那奉建築名作為圭臬只不過變成展示自己的興趣品味、擴張對漂亮照片的無謂憧憬而已。這樣下去連建築設計也立刻成為索然無味的無聊玩意兒罷了,讓人不禁悲觀地對未來失去信心。 但東京已經完全被上述所謂無價值的建築物所佔據了,也許我們不該逃避現實,而是思考如何將它們變成優點才對。若不能將己身周遭化為豐富的資源,就失去特地留在東京的意義了。作者意識到這種想法,開始思考如何化前述的不協調感為可用。若整理前述寡廉鮮恥的建築物,將常被形容為渾沌、混亂的都市現狀以報導形式來嘗試認同它們不也很好嗎? 東京都市這些並非建築上的構成美學或形式,而是以憨直地對應周遭環境與內容為優先目標的建物,作者以夾雜愛與輕蔑的感情稱它們為「濫建築」。而從透過建物的形式來觀察東京的現實這點來說,濫建築或許比任何建築家的作品都好。不論那個都市都會有獨特建築物反映出它們所選擇的都市狀況或價值觀,與其說這類建物是被東京說明,還不如說藉由這些濫建築說明了東京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故若不集合這類建物並將之連結在一起的話,將無法浮現出東京都市空間的特質,並找出身處之地究竟蘊含著怎麼樣的潛力。 東京製造的、被稱作「濫建築」的建物,全是因為當下有必要,於是盡可能地利用基地的所有要素,即時組裝建造出來的。涵構或歷史性無法得出文化面的解答,只有經濟效率高的解答才是最佳捷徑,也許東京並不要求直接答案之外的東西。這不是受文化薰陶的「建築」,而是被當成事物的「建物」。問題已不在調整比例等細節上。只有機能、或是無他人意志干涉的欲求。沒有角色,才能形成慾望的零度,甚至可說它們是常識之外的建物。不過東京就是這樣違反常理的地方,這些「建物」毋寧反映出東京的都市空間。用故事訴說歷史或訴諸文化的美化手法,反而顯得虛偽不實,這就是東京。 本書便是此一研究主題下的結晶成果。本書採用導覽形式,無軸線、都市界線曖昧的東京,是沒被導航系統組織過的巨大迷宮。有各種主題的導覽被製作出來,依使用者的目的重新編輯那個都市。就算是後來製作出的軟體,在組織都市使用方式的意義上,導覽就成為第二次都市計畫或系統化的工具。而導覽不需要結論,既沒有明確的開始、也沒有終點。這種形式最適合經常重複建設與破壞的東京。 這本導覽並非網羅東京全部,要把東京這個巨大的都市全體都當作觀察對象是辦不到的。但就算是如此龐大的都市,至少可以建物為中心,掌握一個被「整合」後的環境。作者以在都市內部以建物為始,觀察所有者與使用者,還有生活於其中的人們。這裡的觀察反映觀察者身體、心理上對當下東京的真實感受,可以為這城市的個別使用者或設計者需要系統化的時候提供幫助。只有從這裡出發才能開始真正的建築冒險。 -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ttention of some historians focused to a remarkable extent on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ities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century. This work brings together research by a number of key contributors to this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offers a broadly informed, coll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late-Qing and Republican elite project fundamentally to remake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