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城市主义
《后现代城市主义》中涉及的最后年代,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标志着人们将跨入一个新领域的门槛,尽管对我们而言这多少有些熟悉,但以前从未用同样的方法来讨论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最流行的城市设计,包括历史主义、地方主义、主题设定、防卫性城市主义等,一方面要满足对城市共同体和安全性的渴求,另一方面则要满足对私密性和探索性的渴求,而这些在现代城市主义中都极其缺乏。尽管后现代城市主义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矫正,但结果不仅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持续存在的渴望,相反,在很多实例中却更进一步地增强了这些渴望(参看第五章的结尾)。 后现代城市主义的失败引起人们重新去思考设计价值、设计目的和为达成这些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与通过逃避现实和改变战略的方法来积极应对迅速变化的思路相反,很多人的实际行动就是欣然接受、直接应对并且参与到这些变化之中(但不是去控制和管理)。事实上,往往越是不必要做的事我们反而越要去做,因为现实对我们感情的巨大冲击,刺激着并产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防御性城市主义。 -
中國城市研究探索
內容簡介 目錄 前言:城市研究跨學科議題與方法學 馬傑偉 第一部:借鑒歷史 清末南京的城市管理與城市認同 羅曉翔 日治時期臺灣的建築組合與都市建設 李力庸 第二部:空間政治 從維多利亞公園看香港的殖民空間政治 李祖喬 重寫香港的殖民都市空間歷史:「西瓜波」與日常生活中自由公共空間的構建 李家翹 從班雅明理論分析香港時代廣場呈現的都市景觀及其文化獨特性 譚偉峰 第三部:媒介城市 日本「趣都」的誕生:都市中的動畫、動畫中的都市 張彧暋 跨境視覺:中國城市視覺文化的流動趨勢 馬傑偉 第四部:旅遊城市 基於旅遊動機和文化體驗的文化旅遊者市場細分及感知意象研究:以南京玄武湖公園為例 羅浩、孫明嘉、劉佩 從地質多樣性到地質旅遊:香港的潛力和限制 伍世良、吳振揚 第五部:城際競爭 香港與深圳跨界城市發展研究 沈建法 可持續的城市化發展:香港、臺灣的城市化發展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社會機制建設的借鑒 鄒經宇、熊燕 中國大陸區域文化競爭力評價 陳友華 -
寻找正义之城
“正义之城”的概念起源于针对正义是什么的讨论,同时结合乌托邦和理想城市的思想发展史。本书几位作者,包括苏珊·S.费恩斯坦、大卫·哈维、彼得·马库塞和玛吉特·梅尔,清晰表达了“正义之城”的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交际理论和新自由主义城市理论等不同角度检视这一概念。在上述作者的观点中,“正义之城”的概念既获得发展,也遭遇质疑,同时期待未来的完善。这一概念的实践探索涉及作者对美国、欧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城市的一系列案例研究。 -
想象的城市
-
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最新版本中,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尽管该书研究的是三个特别的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但这些最强有力的城市可以明确一些概念问题。与本书中的其他两个城市一样,上海曾经有作为世界城市的悠久历史,它现在重新站起,并已经与多种全球循环回路接轨,上海的未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因此,它是一个象征性的全球城市。 -
梦幻之城
《梦幻之城》正在发展之中,并且具有六人特征:以“主题为中心”,将个体娱乐场转化为经过构思后与主题相吻合的整个城市形象,通常这种构思来自于体育、历史或者流行娱乐;《梦幻之城》不仅在打造主题概念,而且还在积极地进行品牌化;《梦幻之城》,24小时全天候经营,这和内华达赌场内的经营理念一样,反映出其目标市场是针对那些已经在不断追求休闲、社交和消遣的业已成年的“婴儿潮”和X一代;《梦幻之城》既有模板,义有融合,并和与日俱增的标准化组合内容相匹配,构建出多种形态;《梦幻之城》是唯我独尊的,在经济、物质、文化上都不受周围城市的影响;由于《梦幻之城》是建立在仿真高科技、虚拟现实和令人激动兴奋的景现基础之上,就这一角度而言,《梦幻之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是具有争议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