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形的宗教
本书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关于宗教与现代社会问题的权威著述,其主要论点是: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已从“有形宗教”即以教会为制度基础的信仰体制转化为以个人虔信为基础的“无形宗教”。卢克曼的宗旨是要建立一种与韦伯的“失魅”命题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社会”理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学说。 -
沉思录
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是一部写给自己看的书,是自己与自己的12篇对话。书中,奥勒留考察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信奉斯多亚学派哲学的奥勒留,强调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身体听命于心灵,感情服从于理智。作为人,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 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在政治上他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这本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沉思录》却被无数代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该书一直被认为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高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 作者本人经历过不少磨难和痛苦。公共职责的沉重和个人的遭遇使他陷入了悲观之中,而他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哲学性的沉思。 -
活着有多久
死亡并不是反常的事件,相反,有机会活着才是一个奇迹。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组成我们身体的这些细胞,以及它们的运作机制,才代表了真正的“完美”。死亡的原因有无数种,机制也各不相同,作者从中归纳出最常见的几种,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奥秘。你会发现,它离我们那么远,却又这么近。 死亡不可避免,但人类仍然有十足的可能在非常健康的状态下老去,并最终完全自然地溘然而逝,那些百岁老人为我们清晰地验证了:短暂利落的死亡,是健康人生的完美句号。更好地理解死亡,坦然面对,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热爱生命。 -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中国国民性第一书,中国版的《菊与刀》! 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以前的人是怎样的?别人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由何而来?几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哪些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美国罗斯福总统最喜欢的枕边书,鲁迅、林语堂、柏杨也深受其影响。 -
生存与体验
1997年,潘绥铭教授深入珠江三角州的B镇、中南腹地某工业城市旁边的开发区和湘黔交界处的某个私人云集开采的小金矿,对这三地的地下“红灯区”进行社区调查,写出了《存在与荒谬―一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一书。在接下来的1998年里,他又三次来到B镇和它所属的S区,以“入住式”的方式对这里的地下“红灯区”进行了总计46天的追踪考察。本书就是这三次社区调查的总结,也是《存在与荒谬》的续篇。 在本书里,潘教授仍然沿用《存在与荒谬》中的视角和技术路线,主要是研究“红灯区”的发展脉络,形成原因、运作机制以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同时,更注意尽量多地收集个案,更多地了解那些参入或者涉及“性产业”的形形色色的个人,用他们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一些更加深入或者更加具体的问题。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潘教授用访谈实录的形式记录了不同类型的41个“卖淫女”。“鸡头”及“老板”的个案。如果您对“虚的”不感兴趣,尽可以只看这41个个案,或许她(他)们的个人情况和人生经历比理论分析更能说明问题。 -
千万不要得罪女人
《千万不要得罪女人》内容简介:学会善待自己,女人才能活得精彩。不要企图以伤害自己来换取男人的爱。你只有内心强大了,经济独立了,修养完善了,他才会知道,没有他你照样潇洒快乐,也只有这样他才不会离开你。我们都不是那种情与爱的职业收藏家,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行囊中,都包裹着一点情爱藏品。保护或抛洒我们的情爱藏品,可以看出我们的机心或慧心。逝水年华,最见性情。即使是分手的缘分,无果的情爱,都是我们生命最真实的见证,我们没有理由把它抛洒或糟蹋。因为你抛洒或糟蹋情爱隐私,就是抛洒或糟蹋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