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比尔·盖茨花了十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的支持下,他专注于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在本书中,比尔·盖茨从电力、制造业、农业、交通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分析了零排放面临的挑战,可使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我们需要的技术突破,并提供了一套涵盖广泛但每一步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关于人类未来
要想阻止全球变暖,要想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关于技术创新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零排放都具备坚实的逻辑基础,但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要基于创新驱动。
关于投资机会
“零碳”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那些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将是未来十几年引领全球经济的国家。
诚如比尔·盖茨在书中一再强调的,实现零排放并非易事,但如果我们遵循他给出的计划,这个目标定会实现。无论你是政策决策者、企业家,还是忙于生计的普通民众,你都可以贡献力量,一起帮助这个世界避免气候灾难。
-
技术与文明
【编辑推荐】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机器能够变得多么像人,而在于人在多大意义上已经变得像机器——像机器一样只在规范之内定义自己,接受权威灌输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各种操纵,而无力反思更高层面的问题。毕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并不体现在他们愿意做什么,而体现在他们不愿意去做什么。
.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常常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
——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是启蒙运动时代的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缔造的,还是科技进步缔造的,抑或是在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中缔造的?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新教改革能否发生,启蒙运动能否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能否发生?
——当下流行的那些经典解释框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者左翼思想,它们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发展出来的?在今天,它们还有多大的有效性?
.
★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两千年人类历史长河中,选出14个历史关键时刻,洞察人类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
★物种规律:一种崭新的观察世界史演进(人物/历史事件)的视角
——过去人类惯常的观察视角,要么是以具体的个人在具体时空的活动为出发点,要么是试图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提炼某个主义或历史规律。
——但本书以为,更有意义的视角不是提炼历史规律,而是提炼物种规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规律远超于历史学家们熟悉的帝王将相史、文明史或思想史。
——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外,农夫、工匠和商贩们代表的庞大却易遭忽视的底层物质力量,必须得到反馈。
.
★刘擎、吴国盛、吴思、刘苏里、张树新都被书中的洞见打动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学识渊博,语言和思想皆雄辩有力,既晓畅易懂,又洞见灵现。
.
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伸,几乎内化于人的本质。人类处理与技术的关系,约等于处理人类自己——层级累进、彼此缠绕、相生相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人类度过幼年、少年、成年期后,不免反思“技术进步”的结果,争论可想而知。而一项论述得以成立,核心环节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个问题,表明该项论述是成功的。
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的作品并不多;而洞见迭出的论述,从来可遇不可求。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引发讨论和争议乃题中之义。我期待接下来的讨论和争议。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办人
.
青年政治学家张笑宇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与文明的故事。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远行归来,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完《技术与文明》。本书实例丰富,洞见灵现,令人甚为惊艳,有一种几年前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时的酣畅漓淋感!虽然有些思考,比如关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关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似可再进一步深入和展开,但能在当下读到一本由中文青年作者原创、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且学识渊博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已殊为不易,可喜。
——张树新 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学院院长 中国互联网产业奠基人之一
.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
——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
另一种士人
本书主要考察的是金元时代,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之下的汉族知识界的整体氛围与环境。宋金元三朝政权的更迭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接受儒学的速度都导致了华北士人群体的仕途变得格外坎坷。在多种异质文化相碰撞时,一直抱有优越感的汉族知识分子必须要在新的形式下调整心态,重整目标,融入社会。与此同时,为了稳固统治,笼络知识分子以维持政权,异族统治者也面临着一项将儒士招为己用的艰巨任务。然而,只要统治者没有放弃科举晋升之路,知识分子总归会对考取功名保有厚望并因此而依附于朝廷,社会也会因此趋于稳定。
本书具体考察了这个时段华北的科举情况,对当时北方士人的仕途做出了总结,即在南方士人层作为南方社会领导层的地方形成的同时,北方则形成了其独有的“另一种士人层”。
-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本书以跨学科视野与取径,致力于探讨历史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式理论逻辑和后设式理论逻辑,分为“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和“从社会学到历史学”两部分。前一部分分别通过解读“北美汉学三杰”(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的代表作,并与韦伯、吕炳强、赵鼎新等社会学家的权力理论、正当性理论以及有关社会学认识论展开对话,指出“迂回历史学、进入社会学”的基础,在于以理论研究纲领式对话,建立多种类型的理论关系,从而确立了历史学家作为社会学家的知识实践类型。后一部分通过文本精读与脉络对话的方式,分别分析了成伯清、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代表学者(如克莱门斯)、威廉˙休厄尔的作品,引入与分析奥古斯丁式现在时间性、埃利亚斯式继替时间性、休厄尔式阈限时间性和米德式突现时间性,丰富了社会学理论所需的历史质性,进而共同汇聚于以事件社会学之中。
-
30岁的反击
没有任何一种别人定义的人生,值得你磨灭自己内心的期待。
✦ 济州4·3和平文学奖获奖作品
✦ 韩国女作家孙元平最新力作,献给在绝境中选择背水一战的你。
【内容简介】
将痛苦遗忘,将无法反抗当作安然自处的理由,将自己的声音融入大众,如此才能作为一个普通人活下去。
在似乎败局已定的30岁,一件意外的小事在金智慧沉寂的生活中激起波澜,从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张匿名的纸条,一道无意义的涂鸦,一场精心策划的恶作剧……
在一次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反击中,她的想法和人生轨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媒体评价】
小说的主人公在目睹以及经历那些抵抗行为的同时,逐渐从顺从型自我中摆脱,最终找回了主体自我。——济州4·3和平文学奖评语
【作者简介】
孙元平,韩国小说家、电影导演和编剧。
她凭借第一部长篇小说《杏仁》获得了第十届创批青少年文学奖,从此步入文坛。第二部长篇小说《30岁的反击》获得了第五届济州4•3和平文学奖。其首次执导的电影《侵入者》已于2020年上映,由宋智孝主演。
-
大流动
★★★
普利策奖得主、《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 • 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 • 斯蒂格利茨,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前主席斯特罗布 • 塔尔博特联袂推荐
一部世界物质文化交流史
……………………
◎ 编辑推荐
★ 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商品的全球旅程,讲述从古至今全球化的发展及影响
★ 流动的资本、贸易和技术塑造了即时连接、相互依存的今日世界;从身体里的细胞到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类通过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无形之线相连
★ 从人类走出非洲大陆到21世纪,探究物品与思想的全球旅程
·棉花原产于印度,后被推广到全世界,继而被美国棉花取代
·咖啡一度只在阿拉伯世界流行,后来征服全球,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助推信息革命的微芯片,脱胎于持续千年、范围遍及三大洲的数学与物理概念的演绎
…………………………
◎ 媒体推荐
纳扬 • 昌达写了一部在我看来独一无二的著作,讲述了全球化概念如何出现、演变、被消解,并最终定义了当今的国际体系。我从这本著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学生们会发现书中的分析和逸事通俗易懂,而专家们会发现书中的论点新颖且发人深省。任何对此主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托马斯 • 弗里德曼,普利策奖得主,著有《世界是平的》
本书以优美的笔触,全景式讲述了全球化历程。蕴意深远、颇具趣味的奇闻异事贯穿全书。
——约瑟夫 • 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一部雄奇瑰丽、大师风范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全球化为主题,将千万年来塑造人类面貌的现象置于完整丰富且复杂的背景中加以阐释,以清晰的思路、敏捷的才智和神韵流动的笔法展示了渊博的学识。
——斯特罗布 • 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前主席
本书充满了吸引人的信息。作者充分利用了他作为记者和学者的经历,用记者的眼光、节奏感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博知识来讲述故事。
——《新闻周刊》
…………………………
◎ 内容简介
自走出非洲以来,人类从未停止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商人送来远方的物产,冒险家为我们揭示地球的神奇,武士不断开疆拓土……几千年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星球。
本书探究了物品的全球旅程,并试图了解,这些物品和思想源自何处,如何从原住地出发周游世界,一路上又历经了怎样的转变。为了透彻地了解策马扬鞭、周游世界的旅行大军,作者重点考察了极具代表性的一系列商品,并以之为例,剖析其中更广阔的趋势。作者还尝试辨识各类人群及他们的动机。为了考察这些商人、冒险家和武士及他们所携之物的运动轨迹,作者以千年历史为背景,追踪他们的全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