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如果你看不懂抽象画?至少应该知道为什么!
诺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运用脑科学原理来阐释人的审美背后的神经和心理机制
编辑推荐
你是否觉得抽象画——
与涂鸦无异,不知所谓,甚至连标题也让人看不懂。
你是否进一步思考过——
抽象艺术为什么会成功?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看懂抽象画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著名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从大脑的角度告诉你答案:
美不仅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也存在于观看者大脑的前意识创造过程中。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对抽象艺术缺乏了解,乃至存在误解或偏见。
●抽象画激活大脑的方式与具象画非常不同,而我们缺乏相关学习与训练。
●抽象艺术家所主张的:对视网膜的感官刺激,不过是点燃联结性记忆的火花。
◎为什么你要了解抽象画
●根据《艺术新闻》历年发布的全球博物馆及展览观众人数调查报告:现当代艺术展的观众流量最大。而国内观众似乎更偏好经典绘画展。抽象艺术在海外取得了成功,我们却不知其为何及如何取得成功的。
●抽象艺术家分离出复杂图像的基本成分,不仅让观看者获得不同以往的知觉和情绪感受,也是创造条件鼓励自上而下的联想,让观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补全绘画。这是欣赏抽象艺术之所以艰难的原因,也是乐趣所在。学会欣赏抽象画,我们不仅是学习一种看待艺术的新方式,也是以一种新方式看待我们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为什么建议你通过本书了解抽象画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可以了解审美背后大脑的运作机制,如果你是科学研究者可以知晓抽象艺术的探索过程,倾听这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或许可以启发新的艺术创意或科学想法。当然,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更可以同时习得脑科学和抽象艺术的相关知识。
●不同于以往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的著作,本书作者坎德尔是一位热爱艺术的神经科学家,这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艺术的新视角——科学视角。作者清晰的逻辑、简明易懂的写作更是带给我们舒畅的阅读体验。
●英文原书出版于2016年,得以引入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我们在直观感受每幅抽象画的同时,也知道我们观看时的所有反应是为何以及如何发生的。
内容简介
艺术与科学应该对话,但如何对话?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以两个领域共享的方法论——还原主义——为切入点,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大脑如何对艺术品作出反应,又从历史的视角展现了艺术如何受到科学的影响而不断演进。还原主义方法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指通过研究复杂现象的基本成分及组织方式,来解释这个现象。艺术家用以分离出形式、线条、色彩、光线等要素,则是为了让人获得与观看复杂图像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引入了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而且可以打破对抽象艺术的误解和偏见,学会更好地欣赏现当代艺术。
名人推荐
像“天才”或“文艺复兴人”这样的词在这个主张平等的时代很少被使用,但这样的描述并非完全不适用于坎德尔。坎德尔以其在记忆方面的工作闻名,他现在写了一本不同凡响的书,书中充满了诗意的见解,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
——V.S.拉马钱德兰,著名神经科学家,《脑中魅影》作者
为了缩小艺术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坎德尔通过还原主义模式提出了审视抽象艺术的新方法:当涉及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和引发我们的审美反应时,少即是多。
——艾米丽·布劳恩,著名策展人,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史特聘教授
对神经科学家以及任何一个对视觉艺术和人文科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杰伊·舒尔金,美国乔治敦大学神经科学系研究教授
媒体推荐
这是关于心智科学和现当代艺术的一次引人入胜的研究……坎德尔的想法值得深思,这也许会为神经科学的探索和艺术创作开辟出新的路径。
——《出版商周刊》
获奖记录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2017年度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类图书荣誉奖
-
形式的起源
自然造物和人类造物的设计法则
万物的形式遵循着怎样的设计法则?
一起探究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形式“是什么样”和“为何这样”
☆ 大量案例的新颖解读,探讨设计的本质
☆ 各个领域的理论相互关联,示范如何跨学科思考
☆ 海量精美插图,兼具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设计理论学者,作者以独特的思考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向我们解释了周遭环境中的事物为什么是如今的形式以及如何发展为现在的形式,也即“形式的起源”。本书旨在鼓励读者关注并理解自然界和人造环境的复杂构成。书中的附注和实例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了机械、结构和材料领城的知识,也有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形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些内容会让他们恍然大悟,并惊叹大千世界如此有趣。
-
技术与文明
【编辑推荐】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机器能够变得多么像人,而在于人在多大意义上已经变得像机器——像机器一样只在规范之内定义自己,接受权威灌输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各种操纵,而无力反思更高层面的问题。毕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并不体现在他们愿意做什么,而体现在他们不愿意去做什么。
.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常常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
——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是启蒙运动时代的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缔造的,还是科技进步缔造的,抑或是在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中缔造的?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新教改革能否发生,启蒙运动能否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能否发生?
——当下流行的那些经典解释框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者左翼思想,它们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发展出来的?在今天,它们还有多大的有效性?
.
★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两千年人类历史长河中,选出14个历史关键时刻,洞察人类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
★物种规律:一种崭新的观察世界史演进(人物/历史事件)的视角
——过去人类惯常的观察视角,要么是以具体的个人在具体时空的活动为出发点,要么是试图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提炼某个主义或历史规律。
——但本书以为,更有意义的视角不是提炼历史规律,而是提炼物种规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规律远超于历史学家们熟悉的帝王将相史、文明史或思想史。
——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外,农夫、工匠和商贩们代表的庞大却易遭忽视的底层物质力量,必须得到反馈。
.
★刘擎、吴国盛、吴思、刘苏里、张树新都被书中的洞见打动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学识渊博,语言和思想皆雄辩有力,既晓畅易懂,又洞见灵现。
.
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伸,几乎内化于人的本质。人类处理与技术的关系,约等于处理人类自己——层级累进、彼此缠绕、相生相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人类度过幼年、少年、成年期后,不免反思“技术进步”的结果,争论可想而知。而一项论述得以成立,核心环节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个问题,表明该项论述是成功的。
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的作品并不多;而洞见迭出的论述,从来可遇不可求。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引发讨论和争议乃题中之义。我期待接下来的讨论和争议。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办人
.
青年政治学家张笑宇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与文明的故事。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远行归来,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完《技术与文明》。本书实例丰富,洞见灵现,令人甚为惊艳,有一种几年前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时的酣畅漓淋感!虽然有些思考,比如关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关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似可再进一步深入和展开,但能在当下读到一本由中文青年作者原创、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且学识渊博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已殊为不易,可喜。
——张树新 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学院院长 中国互联网产业奠基人之一
.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
——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二辑:中国太阳
刘慈欣给孩子的经典科幻!
《流浪地球》电影美术组原班人马加盟!
导演郭帆、张小北、兔子瞧、未来事务局等众多科幻大咖倾情推荐!
带你一览散落在“三体”之外的刘慈欣宇宙世界!
为孩子种下科学的种子!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二辑均为刘慈欣的经典作品,其中多篇小说曾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代表了作者创作的极高水平,很多作品中能看到后来《三体》的影子。作者重新对这些作品进行调整和修订,使之适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兼顾文学性与科学性,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激发其想象力、拓展视野和知识面,都有所裨益。本辑共五册:《流浪地球》《中国太阳》《天使时代》《赡养世界》《全频带阻塞干扰》。
《中国太阳》:刘慈欣在这篇小说中提出了许多对未来独特的猜想。一名来自贫困乡村的小伙子带着人类的梦想和使命把人类的目光重新引向宇宙深处。中国太阳将飞出太阳系,成为恒星际飞船,去探索遥远而未知的太空深处。
-
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认知,让人们开始担心因知识的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为此许多人开始变得焦虑不安。要摆脱这种焦虑,单靠大量的阅读,简单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也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在时代更迭的大潮中,想要突出重围,就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智能社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科学的方法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从古至今,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思想,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论证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有理有据的科学方法,才是我们了解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也是帮我们认清问题所在,摆脱困扰的最佳方法。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对:“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就是具有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在智能技术被过度解读的当下,只有清醒地认识智能技术,才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方向,掌握自己的命运。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其实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就没有停止过革新的步伐,智能社会的来临,也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台阶,最多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台阶。要想有效地应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惧怕变化的包袱,然后不盲从,不迷信,在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努力学习并掌握智能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知行合一”的精神,不要纸上谈兵,而要做到身体力行。
本书中会介绍“云- 物- 大- 智”(云计算- 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发展次第论,并说明每一个步骤都已经或多或少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附录中,我还为读者设计了一套自己动手实操的DIY 教程,并放在GitHub 开源网站中,让大家有机会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云- 物- 大- 智”每一步环节,为迎接智能社会提前做好实际应用的准备。
在智能社会来临的前夜,我所思、所想的就是这些,和读者分享这些观点,是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智能社会已在眼前,当我们准备迈入新时代的时候,为你展开的是一幅美好画卷,还是一片惨淡未来,答案不必外寻,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中。
接下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使用方法。本书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巨变的时代”开宗明义,介绍时代的特点和科技革命的历程,希望帮助读者理解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从哲学高度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创新本就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以及数字化的本质,从而解释清楚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的威力与挑战和思想僵化在中国近代史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三章“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开始以实际案例解释实现社会智能化的“云- 物- 大- 智”次第步骤,以及为什么只有充分依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够一步一步地真正实现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智能社会。由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性,我在这一章里试图采取浅显易懂的比喻和要点总结方式,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次第和要点。
第四章“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则以通识/ 博雅教育作为出发点,强调无论是在什么时代,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源于思想的开放和正确的方法,接着尝试与读者共同探讨人与机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人类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在人- 机关系中所应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人”的作用。
第五章“科学家的情怀”是个有趣的章节,这其实是基于我的演讲和培训反馈专门为读者准备的。这一章试图打破大众对科学从业人员的误解,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科学与哲学和艺术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共同体,进一步鼓励读者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知识体系发展全面的科技达人。
本书的特点还体现在最后两个附录中,前面提到,我的学习方法极其重视“知行合一”的手段。我坚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技巧和艺术。尤其在这个科技高速增长的年代,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如果读者们仅停留在表面的书本知识,很难真正理解新技术的特点及实效,因此很难在没有参考项目结果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我在附录一中设计了一个涵盖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的智能设备实际制作方案,希望大家能够借助这个项目的实施更好的地理解“云- 物- 大- 智”的次第方法和效果。启动三个工程的源代码和项目说明都可在本书的GitHub 项目网站(网址:ecowisdom.weiqing.io)中找到。
最后,让我以我非常尊重的微软全球负责科研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执行总裁沈向洋博士为一本书写的致辞作为附录二的注解。这本书是介绍演讲技巧的国际畅销书《说服》(Presenting To Win)的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于2005 年在国内出版,《说服》介绍的是全球顶尖企业的商务沟通之道,极其经典,作者杰瑞·威斯曼(Jerry Weissman) 是一名难得的既有演讲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演讲实际经验的商业演讲大师,是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商务演讲教练。在此书的扉页上,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沈向洋博士就写下了“70 年代,要么发表,要么毁灭;80 年代,要么演示,要么消亡;90 年代,要么拉关系,要么失败;新的世纪,要么演讲,要么投降”的箴言。这是每一个立志在当下的科技社会有所成就的读者都应熟练掌握的一门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功底是不行的。本书中文版已绝版,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找一找二手书商或英文版。为了达到给读者的借鉴意义,我把我的技术培训教材附于书后,并加上每一页讲解的内容纪要和演讲技巧供读者参考。我希望读者一方面能够参考本书成稿所借助的原始培训资料,同时如果时间有限,也可通过阅读附录二得到本书知识体系的快捷印象。世界正在改变,科技正在发展,历史无数次告诫我们,与时俱进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这本书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能有这次机会向读者表达以上种种,是我的荣幸,同时也是我们大家的机会。我希望每一个和这本书“相遇”的读者,都能行动起来,主动把握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机遇!
-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
★前NASA天体物理学家、宇航员珍妮•卡维洛斯对《星球大战》中科幻元素的科学解读。
★《星战》观影必备读本。
★包含理解“系外行星、外星人、星际旅行、智能机器人、原力”等概念的所有必知常识。一本书奠定看科幻作品的知识基础。
★如果《星球大战》是一部太空歌剧,本书则为这部歌剧搭建出现实的舞台。
前美国宇航局(NASA)天体物理学家珍妮•卡维洛斯对《星球大战》中各种科幻元素是否可以变为现实进行的一场科学畅想。她用最通俗的语言,向非专业读者解释了那些科幻与科学相互交叉的前沿知识,比如:星际旅行、具有思想和情感的机器人、可供人类居住的地外行星、奇异的智能生命形式、高科技武器和宇宙飞船。
书中回答了诸如这样的问题:
*像“千年隼号”这样的飞船如何在多维空间中进行星际穿越?
*能造出像“死星”这样摧毁整个星球的武器吗?
*为什么达斯•维达需要人工呼吸器?
*我们造出的机器人和C-3PO和R2-D2有多相像?
*能造出“光剑”吗?如果可以,它们将如何工作?
*《星球大战》中的各种外星人看起来像“真正的”外星人吗?
*像塔图因星球一样的沙漠星球能诞生什么样的生命?
*我们运用“原力”进行“意念移物”和心灵沟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