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娜6·来我家玩
当当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35871&ref=search-1-pub 卓越地址: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9?_encoding=UTF8&s=books&qid=1286457422&asin=B0043L4R6K&sr=1-9 相关内容: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34990972 目录简介:http://www.douban.com/note/94416599 -
爱丽丝·乐园
爱丽丝 2010 春季号 乐园 http://www.mimzii.com/index.php/archives/1369 释义: 在这个情感危机信任危机的时代,可能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游乐场,那里远离世俗尘嚣却未必真的是乐园。 内容提要: [主題]是主题创作部分,图文作者根据本期“乐园”为主题创作插画、摄影、小说 [人物]时尚界凯撒—Karl Lagerfeld的事业生涯与个人感悟 [特辑]围绕主题,列举介绍具有童真气质的艺术团体及艺术家 [专栏]hansey的摄影专栏,奥岚纪的长篇连载,lala的绘画,林剑的时尚评论以及11的传媒趣评 [采访]采访极具童话色彩的日本首饰设计师 Momocreatura [推荐] MiMZii工作室成员分享自己看的电影、读的书、听的音乐 -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三联生活周刊》迎来自己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我们编辑了这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
温故之五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 《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 《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沈昌文:我很希望甚至有一个班子来专门考察这些事情。我刚才在路上我还跟他(对着雷颐)谈起,比如说现在到处拆房子的问题。这是一个“新”,从这个“新”里边可以发现很多“故”,因为这种事情外国都做过。英国、德国有很好的故事。 雷颐:我觉得《温故》确实是非常有意义,因为我的专业吧,搞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这里进行“温故”,就是在这里搞一种历史的记忆。从我的历史研究中,我觉得历史的意义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很多事情使我们觉得,现在抢救历史记忆是很有必要的。 徐宗懋: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不敢说是唯一的真理或是事实,但起码这个多元的文化观点、环境毕竟被容忍的,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 -
九州幻想·一意之行
《九州幻想·一意之行》,《九州幻想》杂志2010年末合刊。 本期九州部分主打塔巴塔巴的最新贲朝系列文《九州·千帆·冬末之卷》,多篇贲朝中篇留下的悬念即将解开,并有塔巴所书之《羽族军制考》,对于读者了解贲朝中期人羽之战将会多有裨益;长篇连载《九州·丧乱之瞳》至此到达大结局,一切谜底揭晓,试看云湛对石秋瞳的那一段约定,究竟是怎样的情致;《九州·逑繇》系列开启,遥远的海岸终将到达;寒武纪作品《入寐》,进入梦中的绝美女子,现实中会否只是一场幻影。 幻想部分,星河作品《在你朝南看的那个上午》,划出一条冰冷而无尽的道路,2007年11月《九州幻想·烽火燎原》登载星河作品《在你朝南看的那个早晨》,时隔三年后,他们还在朝南看;《盗贼特拉维斯卡尔潘泰库特利的其他故事》,荒诞的西式奇幻,发生在一个非死非活的盗贼与贪心的法师之间发生的故事;城市毁灭作品《播种》,从天而降的神秘列车,废墟之中的荒城,无数个平行世界中科技到达临界点之后会发生些什么;著名科幻作家迟卉新作《四叶草》,献给所有与疾病和爱搏斗的孩子们;wow背景短篇小说《契约》,关于摇摆于圣光和恶魔之间的正太术士,被召唤的御姐魔女,以及属于他们的约定。 -
杂志产业
编辑推荐 本书分杂志的历史、经营管理与设计制作三个部分,对美国杂志进行了广泛、细致、深入研究。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杂志的报道特点、广告角色、不同时代的接受状况与市场定位,以及杂志与政治、文化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第二部分提供了大量的杂志行销的盈亏信息,从市场生存的需要出发,翔实地剖析了杂志的经营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第三部分从工艺技术角度研究了杂志的编辑技巧、外观设计与制作工艺,同时还研究了杂志信息的限制问题、诽谤问题、版权问题等杂志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最后探讨了21世纪杂志的发展趋势,并对杂志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人文思考。 本书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的称赞,被美国40多个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采用为教材,而且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媒介和传播项目研究中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