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首饰冠服
这是一部展示明朝上层社会礼俗妆饰文物的专题性图录,同时又是一部展示明朝服饰的经典性图录。南京明朝以功臣及其家族为代表的王公贵族墓葬,是明朝历史上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明朝文化的重要遗产,向为世人所瞩目。本书所录200余件典型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馆所半个世纪考古之重大收获。它们几乎全部出土于南京明朝功臣勋族暮墓葬,分为带饰、冠饰、头饰、手、臂饰、佩饰、扣饰、服饰等类,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具有特殊价值, -
明清金银首饰
首饰原本通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头面”。以后又成为全身装饰品的总称。古代首饰已有发饰、颈饰、冠饰、佩饰等。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制作出套、组金首饰。1977年,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笄、金耳坠、金臂钏就是采用铸造、锤揲技法制成的,它的造型朴拙浑厚,含金量已达到80%。首饰是随时代的不同、人们生活习惯和服饰的变化而发展的。唐代是我国金银饰品制作和使用的鼎盛时期,那种把金、银、珍珠、宝石相互搭配,发挥不同材料的特点,充分展示出饰品绚丽多姿、豪华精美的风采,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制作对以后的金银细作有着深厚的影响。 -
故宫藏清代后妃首饰
清代后妃冠服上的金玉珠宝,载在《大清会典》的有朝冠、金约、耳饰、领约、吉服冠、朝珠等六项。 各项之中,皇后以下,因等级高低不同,饰物数字亦不同。如皇后至贵妃的朝冠,尔珠顶部是二层,朱纬上金凤七支;妃和嫔的东珠顶都是二层,金凤五支。至于珍珠数字,自皇后至嫔等级数字差别为三百二珠、百九十二珠、百八十八珠、百七十二珠。其余金约、领约、耳饰在数字和质地上,亦各有等级的差别。以上是载在《会典》的后妃所戴饰物。另外还有末载在《会典》的,例如皇后、皇贵妃、贵妃生活中,穿吉服有时不戴占服冠,而戴“钿”,俗称“钿子”。满族妇女,上至皇后,下至品官命妇,很早以前已有“铀子”这个饰物,但穿_占服袍褂以钿子代替吉服冠,却是清晚期才流行。西太后、瑾妃都遗留有穿团龙褂戴钿子的照片,品官命妇这个打扮的相片就更多了。早期的钿子形式是个箕形的框架,上面插戴一些简单的饰物。清代坤宁宫夕祭的萨满太太,到溥仪出宫为止一直戴这种钿子。旗人妇女俗称萨满人太戴的钿子为“粪箕子”钿子。原始形式的钿子只保留在萨满太太的头上,自皇后至品官命妇戴的钿子都发展的非常华丽。插戴许多金玉珠宝的首饰和绒花、绢花。 -
世界顶级珠宝揭秘
《世界顶级珠宝揭秘:大英博物馆馆藏珠宝》内容简介:华美灿烂的珠宝首饰除了宝石本身熠熠生辉的光芒外,它价值连城的身价、工艺打造的难度和珠宝背后的传奇轶事,亦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世界顶级珠宝揭秘》将一代代工匠精心打造的各种珠宝首饰精粹其中,从公元前5000年埃及的项链、凯尔特人的金丝项圈、中国的翡翠护身符、非洲的臂章、南美洲的金面具,到十九世纪装饰艺术的扣环、珊瑚雕刻首饰、勋章式样的垂饰及20世纪初期大珠宝行的诞生,让无缘见识珍品的读者也有近距离欣赏顶级艺术珍品的良机。 -
中国传统首饰
《中国传统首饰(上下册)》包括《中国传统首饰(上册)》和《中国传统首饰(下册)》2册,共收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首饰800余件(套),图片(整体、局部)1200多张,分为银锁挂饰、戒指、耳环、手镯、头饰(梳、簪、钗、扁方、步摇)和杂项(饰牌、帽饰、挂饰、腰刀、火镰等)六大部类,涉及金、银、玉、珊瑚、松石、玛瑙、珍珠等材料,以汉族首饰为主,并收入藏、蒙、满、白、苗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传统首饰》内容包括对时代背景、历史传承角度的大视野、多方位、有高度、求深度的综合论述,配有精美卓绝的作品图片,逐件介绍其具体形制、艺术特征、人文背景和制作工艺、技艺特色等,图文并茂,精辟周详。 -
清代后妃首饰
本书所载各项金玉珠宝,不外造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