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万次摇摆,才能长大成人
本书是《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的续集,读者对象主要是准备或者已经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教授依旧以他之前朴实又一针见血的笔触,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娓娓道来年轻人的生活、爱情、工作等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以平和的态度跟我们道出“后青春的秘密。”走过了青春的不安和苦痛,到了正要甩开膀子投身社会的年纪,青春迷惘的年华已然过去,正处在20-28岁的“老小孩”正在经历的痛苦和迷失,却早已远远超过了学生时代。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顶着已经是“大人”的外壳,再不能像年少时一样大张旗鼓地渲染自己的苦痛,因为已经走进了大人的生活,大人的年纪,就理应有模有样地像大人一样生活。然而,所谓长大,真的是瞬间就完成的吗? 工作,爱情,家庭,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仍有无数的问题困扰我心,不得其解。梦想与现实,家庭与职场,孤独与自由……每一个选择的关卡都是我们成长的痕迹,到底要经历多少次彷徨,多少次摇摆,才能有一天,终于敢说——“我也成为大人”了? 金教授的热血人生指导,仍在继续。 -
“我读”系列
《“我读”系列: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生活》精选爱默生的经典之作。作者以随笔的形式,通过对一些生活细节问题的解析,探讨了人类应如何对待命运,如何寻求精神与现实的和谐,回答了“我将怎样生活”等永恒的人生问题。书中充满哲思的箴言,皆是历经岁月检验的大智慧。《“我读”系列: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生活》语言风格独特,行文犹如格言,警句迭出,哲理深入浅出,说理透彻而又激情澎湃,为许多历史名人所推崇。 -
治病书
《治病书》揭示中国传统医学之精微奥妙,阐释中医基础理论之方法精髓,点破中医养生疗病之玄机。 中医施治,讲究下治病、中治命(如何立命)、上治性(修习天性、习性,健全“立人”)。《治病书》从治病层面做论,先在理论层面对阴阳五行进行辨析与纠谬,并重点对现代人对中医的种种误解做了评述。继从四诊、鬼神、经脉、方药等技术层面,抉其“道”理,指其对证,颇有振聋发聩之言。 -
思想的郊区
一本“教育”徐小平们的书。 一本词语之书:表演、偶然、身份与我们,这些词语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一本人生哲学之书,由四个词语构成的人生哲学。 一本管理之书,讨论一个终极的自我管理问题: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 一本“轻”口味的学术之书,或者说是一本“重”口味的随笔。 一本通往“思想的郊区”的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布罗茨基说:“郊区——这是世界的开始,而不是它的结束。这是习惯性世界之结束,但这是当然大得多、多得多的非习惯性世界之开始,对吗?原则上思想是这样的,来到郊区你离世界上的一切更远,来到真正的世界。” -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情》由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各种场合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克里希那穆提主张个人了悟整理,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的著作既不能帮助读者迅速致富,也不能帮助读者如何获取名望;既不能教读者击败或驯服他人,也不能让读者博得更多掌声。《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情》与生活的细枝末节无关,但它的重要在于提醒读者,从初入世界到今天,人们得到了许多,也丢失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快乐。当忧虑和焦灼占据人们心灵的时候,人们既不自由,也不快乐。作者的一生,都是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出来,找到快乐。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情》读者对象:对身心灵成长感兴趣的读者。 -
時間地圖
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 有一句話說:「要了解一個人,就聽聽他對時間的觀點吧!」 在工業社會裡,我們從小就懂得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然而,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更重要的事:「我們要給時間一點時間。」 時間是最遭人誤解的一個存在。在最重視鐘錶時間的美國,不到一百年前,還大力還反對全國有統一的時間標準。而許多為了節省時間而發明的各種現代家庭用具,結果卻都只是省力不省時。 我們都希望掌握時間,但是時間卻控制了我們的身心。 其實,時間不是絕對的。一天不見得是24小時,一個星期也不見得是七天。法國,曾經一天只有十個小時﹔在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曾經一個星期只有五天。在瑞士,全國時間不論快慢,相差不會超過19秒﹔在巴西,大家的手錶相差3個小時,也不是件怪事。有人抗拒時間,IBM則是靠著銷售時間起家的。所以這是個時鐘的故事,這也是個時間的故事,這當然更是一個文化的故事。 作者簡介 勞勃˙勒范恩─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先後曾在巴西的國立富拉米年斯大學、日本札幌醫科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他的文章發表於Psychology Today,Discover,American Scientist等雜誌,並常出現在CNN,Discover Channel等電視節目中。他出色的教學和獨樹一幟的研究,為他贏得了無數的讚譽和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