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世人
《三世人》描写三个世代的故事,也隐喻台湾人、日本人、中国人三种身分认同,当作者描写女子王掌珠的服装从大祹衫、和服、旗袍到又换回大祹衫,穿穿脱脱的不只是衣服,更是身份。 不同于《行过洛津》的批判与《风前尘埃》的抵抗,《三世人》带有强烈的悲怆气氛。回望这段“台湾人失去自主性”的历史,怎么也避不开台籍知识分子在日据时代皇民制度下由赤脚贫童变为医生、工程师的尴尬。 -
风前尘埃
本书是施叔青“台湾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行过洛津》描写了清朝统治下的台湾移民与性别等问题,第二部《风前尘埃》则以三个不同的种族、语言生活习惯各异的族群,描绘日治时期的花东。主角有太鲁阁族的哈鲁克(“太鲁阁之役”),在殖民地移民村和立雾山生活的日本家族(警察横山新藏、其女横山月姬),以及爱上横山月姬的客家摄影师范姜义明。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除了研读当年日本人的诗作、小说作品和人类学家的记录著作外,并旁及茶道花道庭院建筑等文化知识。作者在强烈的历史意识中,细腻描写庶民的风俗文化、节庆、衣饰、饮食,让历史故事变得更有血肉。特别的着墨于宣传战争的日本民族服饰——和服,描写当时日本的法西斯暴力美学,织绘有战争相关场景物品的和服,有如音乐的主题般,前后出现,贯穿整部小说。 -
行过洛津
本书是施叔青“台湾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的场域定在台湾的洛津,即今天的鹿港。小说写作的对象是洛津的移民社会。 小说用“搭积木的方式”,齐头并进地讲述了发生在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多个故事。其中,以泉州七子戏班旦角月小桂——后来称为鼓师的许情的生平遭际为故事主线,描写许情三次搭船到台湾洛津,见证了以海港起家的洛津五十年兴衰,生动地触及到台湾传统与现代、归属和转化等问题。 在小说中,作者施叔青爬梳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细腻地描画出洛津的世情和风貌,如工笔细描。大段涉及人类学民俗学的讲述穿插在小说中,这也是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相对于情节来说,作者更在乎场景的描摹与再现,力求从无数情景的碎片中勾连出洛津的繁华与消损,试图重新调整台湾的历史叙述。作者为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发声,把历史背后微不足道的庶民形象、女性形象推到前台,而台湾史上著名的朱一贵和林爽文事件等,只作为小说遥远的背景。无论是假男为女的优伶月小桂、玉芙蓉,艺伎珍珠点、阿婠,还是洛津商家乌秋、豪门郊商石烟城、官僚朱仕光,都像是一幕幕走马灯的图案,在洛津的兴衰史上作为点缀,一闪而过。他们真实的伤恸,在历史巨幕下显得那么虚弱,化为长短不一的几声呻吟与叹息,抑或是《荔镜记》陈三五娘的吟唱。作者掌控文字的能力令人叹赏,小说通篇“哀而不伤”的境界,具有极强的历史感,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被评价为其创作高峰,没想到定居曼哈顿的她,又开始创作“台湾三部曲”,为故乡台湾立传。“台湾三部曲”从清领时期一直写到“二二八”事件,被称为台湾的“大河小说”。南方朔认为施叔青“几乎是全台湾作家里惟一有条件和能力去碰触”台湾史的人,她就出身鹿港(过去称洛津)望族,又长期在世界各地不断地迁移旅行,加上磅礴运思和精彩细描的功力,这些都成为她这次书写台湾史的保证。他甚至认为“香港三部曲”是“台湾三部曲”的热身之作。白先勇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也表示,施叔青“很厉害”,她写了两部大的作品:香港三部曲和台湾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