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旧影
《长沙旧影》内容简介:昔日的照片,那是历史凝固的瞬间,是岁月遗留的请柬,邀我们去会晤消逝了的昨天,那是如烟往事的重见,那是依稀梦境地再现,那时发生过一切的真实记录,那是历史悬疑的准确答案。我们寻得许多长沙的陈年旧影,以回顾这座城市遥远的从前,藉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冲破时空的局限,领略其旧时风采,重睹她往昔容颜。它是一部形象的地方史志,向人们展现一幅昔日长沙的历史风情画卷。 -
长沙这个鬼地方
长沙城市文化历史、消费攻略类型的书 书中,作者竟然用了很长沙方言,读起来也还亲切。读这本书,有一些亲切,有一些新鲜,有一些向往,原来长沙还有这么多内容我不了解的! 比如说吧,长沙的老街,挺有意思的。书中描述,这些老街都是“亲戚”,它分为数字家族(一元里、二马里……)、方位家族(铁佛东街、民主西街……)、颜色家族(红墙巷、黄泥街……)五行家族(金线街、木牌楼、……)五金家族(金沙里、银盆岭、……),这里面的老街,我有百分之九十都没去过。特别是里面提到的同仁里8-13号,让我非常有兴趣。8-13号是吉祥巷同仁里的主要建筑。1938年“文夕大火”把旅行社烧得剩下三幢较完好的房屋(即现在的同仁里八、九、十号房)。有机会一定会看看! 又如“老口子”。这个词,我一直都不太明白。文中说,北正街以其丰美地道的长沙辣菜养活了一批鲜明火爆的“老口子”。什么是老口子呢,作者说,该是过去某个长沙人将他夸张的个性发扬到极致而生造的古怪词汇。长沙人讲话有夸张的传统,连形容都不肯规规矩矩。形容一个人的世俗和地道自然不会轻描淡写,所以一句“老口子”。他们置身市井生活,习惯粗野泼辣的张扬。他们既造作收敛,又火爆异常。他们眼睛明朗灵活,耳朵极圆干脆。最主要是他们嘴外攘强敌,内成家主,尝遍长沙小吃。从他们身上,见证了长沙生活的自在、逍遥! 这里面的图片也拍的挺美的,加上细腻的文字,突然醒悟,自己生活在长沙这个非常文化,非常“小资”的地方,其实是一种幸福啊!比如说,它的文化娱乐吧,像汉代定王台、贾谊故居,唐五代的园林寺庙,宋代的书院,明代的王府城阁,还有,古井、古墓、古街、古巷,历史典故,名人诗赋,民间传说,俚语童谣,尽在其中;又如,风光带,步行街,著名歌厅,特色酒吧;名肴佳菜,风味小吃。都是相当吸引人的。长沙既是一幅气韵生动的文人画,又是一幅活色生香的生活长卷。 我觉得,想了解长沙的他乡游客,可以从这本书里开始接近长沙。它虽不是长沙的全部,但却是你走进长沙的一个最好的入口,它可让你直接触摸到长沙的灵气所在。而对于老长沙,甚至长沙本地人,你会为作者如此细致的观察、全面的体验、深刻的感悟叹服。 喜欢和想了解长沙的人可以看看这本《长沙这个鬼地方》. -
长沙老建筑
-
道一风同
本书是由曾创办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美国医生胡美于1949年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载了胡美医生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见闻。胡美医生在书中以西方医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叙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医学文化和风俗、社会对疾病的看法、中国人对中西医的态度以及医生-病人关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描写。不失为一本视角独特、叙述翔实、生动有趣的回忆录。 -
长沙老街
《长沙老街》汇集从清末到本世纪末100年期间长沙街道、地段的老照片764幅,所集街名820条。其中许多照片已成孤品。每一张或每一组照片配一篇短文,以翔实的资料记述每条街道、每个地名的由来、沿革和地名中蕴含的政治风云、社会角逐、趣闻掌故、名人遗踪、名胜古迹、宗教习俗和经济发展等历史信息。照片按地名来由分类编排,宛如一部长沙的分类史。书后附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长沙城区老地图8幅,以及“长沙老街赋”、“长沙街道地名联选辑”和“《湘城访古录》街巷表”。这是一部反映长沙古城风貌和民俗风情的浓缩画卷,古朴的街巷、繁华的市井、独特的民居、醇美的风俗,古代幽远的遗迹,近代优秀的建筑,还有旧城改造的苦涩、街市的变迁,一一跃于书中,使即将失忆的长沙老城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脑海和视野。本书历史照片、资料的收集,文字说明的撰写,内容的编排及附录的编纂由我完成。但这本书能成为图文并茂、资料性与艺术性并存的摄影画册,则是罗斯旦君的功劳。罗君是一位工艺美术师、包装设计家,又是一位业余摄影家,多次获全国性及中南地区装潢设计和摄影作品竞赛大奖。他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数十年如一日投入对长沙老街的抢救性拍摄工作。长沙1000多条大街小巷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几乎牺牲了所有晴天的午休时间,穿梭于老街深巷,因为只有中午才是阳光充足、行人稀少的最佳拍摄时间。为了选好一个角度,拍好一个地段、一条街他往往要往返多次。二十多年共拍摄长沙老街道照片3000余张,限于篇幅,本书只选辑了其中的1/5。尤其可贵的是,近几年在旧城改造中已拆掉的街道,在“生前”无一遗漏地摄入了罗斯旦的镜头。还有一些历史遗迹,今虽残存,但再过几年恐怕也难以寻觅了,。如西文庙坪即将倾圮的古文庙石坊、青山祠即将被渣土掩埋的福王墓、龙王宫的石狮残骸、赐闲湖古井的破败之像等,摄影家在拍摄到这些珍贵照片时,也在为这些古迹的命运而哀叹。 -
长沙沙水水无沙
本书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学名人与长沙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长沙的城市文化。 翻开书页,时空旋即转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长沙黑白影象,也如同一本长沙近现代的地方文化词典,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名词与词条,清晰地珠串出一轴又一轴的历史风物图卷:天心阁、岳麓书院、(上朗下木)梨镇上陶公庙、碧浪湖、浩园、捞刀河、白沙井、铜官镇、长沙李合盛、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秋瑾、叶德辉、谢冰莹、郭沫若、田汉、王鲁彦、赵景深、林徽因、严怪愚等等,这些人物有的本就是长沙人,有的是某个时段在长沙,都有关于长沙的文字留下来。这本书把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学名人与长沙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钩沉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书名《长沙沙水水无沙》出自白沙古井的那副名联,使无论身在何处的长沙人都会油然一种亲切,勾起一种乡情。 序 天心阁 岳麓书院 ?梨镇上陶公庙 碧浪湖 浩园 捞刀河 白沙井 铜官镇 长沙李合盛 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 抗日初期的《文学月刊》 长沙竹权词 秋瑾:今朝侬上定王台 坡子街上叶德辉 王鲁彦:浏阳门外看杀人 赵景深:湘流作师应无悔 林微因:火车站旁遭空袭 谢冰莹笔下的长沙风景 爱晚亭 青枫峡 昆涛亭 云麓宫 青山有幸 古稻田 妙高峰 大椿桥 田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母亲的话 月湖堤 抗战日报 郭沫若:值得留念的长沙 胡萍:从远东咖啡店升起的明星 严怪愚:怪笔慈悲画长沙 报界先驱名记者 大街小巷风俗画 社会底层众生相 后记 一位朋友,每次出差归来,一出黄花机场,便发感叹:“终于回来了,还是长沙好啊!”或问:“哪里好?”他说:“先不讲别的,你往窗外看看,连空气都是绿的;你再闻闻,这种长沙味道的香,都是天然氧吧里飘出来的。”也许,这位朋友落入了那种“人人都说家乡好”的俗套,但他所说的“ 绿”却是一点都没夸张,长沙目前的植被覆盖率在全国无疑地名列前茅。 长沙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将“山、水、洲、城”四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山:岳麓山。水:湘江。洲:水陆洲,又名橘洲。城,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研究城市的专家评价,在中国的城市中,能将山、水、洲、城这四个字融合得如此之完美的,非长沙莫属。 长沙的马王堆汉墓,真是奇迹。一个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老太太,其安详的睡态仿佛她昨天刚刚闭眼,而今随时都会醒来。用手按一按,所有的肌肤都有弹性。从这座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之丰富之珍贵,是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看看那彩绘帛画、那朱红罗绮绵袍、那素纱禅衣、那绢裙,再看看那云纹漆钟、凤纹漆盒、彩绘陶钫以及长方形粉彩漆奁,还有帛书《老子》、帛书《周易》、帛书《十六经》,还有乐器,还有赌具,还有农产品,还有中草药,还有还有……整整一座湖南省博物馆,全因了“马王堆汉墓 ”,方才占有了在当今世界无可取代的位置。 1996年,长沙走马楼发掘出了十万余枚三国吴简,这比二十世纪中国所发现的简牍的总和还要多。经过十余年来的整理,发现这批吴简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即券书、官府文书、户籍、名刺及账籍。涉及赋税、黄簿民籍、仓库管理、钱粮出入、军民屯田、往来书信诸多方面。据专家介绍,以往出土的简牍之中,有关三国记载的非常之少,因为三国战事频仍,史料的毁坏自然相当严重,因此,“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发现,弥补了文献史料之不足,对于研究三国时期东吴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简册制度、职官沿革、历史地理、法律、书法艺术等,提供了书籍所缺佚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为了让数量如此巨大的“历史信息”得到珍藏和便于研究,长沙市天心阁的附近便新添了一座造型古朴的“简牍博物馆”。 在阿拉伯沿海,有一个勿里洞岛。1998年的某月某日,“有一位渔夫到勿里洞岛去采掘海参,无意之中脚被一堆瓷器碰到了,或者说,是他的脚鬼使神差地踩到了一堆瓷器。好了,渔夫的脚就这么一踩,便踩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这事件便是轰动世界的“黑石号沉船”被打捞了出来。这只船从中国的唐朝驶来,在勿里洞岛附近的海底打了个盹,醒来海水依然蔚蓝着,而船上的六万七千余件宝贝,件件都成了难以估价的历史文物。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六万七千余件宝贝中,居然有五万六千五百余件系长沙铜官窑中的瓷器。据三十多年来一直沉迷于长沙窑研究的萧湘先生说:长沙窑在中国的陶瓷史上,至少有四点是很值得一提的。其一: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瓷的发源地;其二,长沙窑也是中国瓷器上出现铜红釉彩的发祥地;其三,用诗书画同时装饰瓷器的,长沙窑可称得上中国第一窑;其四,在中国所有的外销瓷中,以诗书画同时装饰的,长沙窑依然可称为中国第一窑。就是这位萧湘先生,他还出版了一本书,叫《唐诗的弃儿》,该书收录了长沙窑瓷器上的诗一百多首。这一百多首“唐诗的弃儿”现在都已收入到中华书局重版的《全唐诗》之中去了,也算是有了一种大团圆的结局。 中国有四大名绣,长沙的湘绣便是一绣。 中国有四大名亭,长沙的爱晚亭便是一亭。 中国有四大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稳列榜首。 中国有八大菜系,长沙的湘菜位居其中。 长沙是屈、贾之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便是为了纪念在汨罗江为深爱着的祖国而纵身一跃的屈原。长沙的岳麓山下,曾有屈子祠,毁灭于日军侵华期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贾太傅寺位于长沙太平街,两千多年来,时毁时建。现在的贾谊古宅,比起秋瑾女士当年游玩时的“贾傅宅”来,自然是有模有样得多了。 长沙有个朱张渡。中国理学的鼎盛时期,便是朱熹和张杖在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来回讲座的时期。 曾国藩等在长沙创立湘军,让行将灭亡的晚清又苟延残喘了好多年。 长沙。长沙。长沙。长沙是永远都说不完的。 当我接受了王稼句和薛冰二兄的重托,拟写这本与长沙文化相关的书后,我就想,我决不从“宏大叙事”入手,我得把口子尽量地开得小一些。有意思的是,当时我的脑子里忽然冒出来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表在湖南《群众艺术》上的一则“莲花闹”,名为《新旧南门口》,作者是李子科。其中有一段:“提起过去的南门口,冒事莫往那里走。几条小小麻石街,破烂摊子两边排。偷扒拐骗无人管,乌烟瘴气真混乱。茶楼酒店把门开,桌子摆到街上来。人又多,路又窄,清早挤得到断黑。劳动人民难谋生,恶棍把头成了群。反动党团十多个,地痞流氓当头目。城南镇上杨明虎,就是一只坐山虎。后背站着都森严,群众称为南霸天。西湖党,他为头,南门抓在他手头。手下党徒百多个,都是一班教脑壳。”莲花闹很长,说的都是民国时期长沙城里的故事。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长沙。人物。有名的人物。人物太多,那就写与文学相关的人物。秋瑾、叶德辉、谢冰莹、郭沫若、田汉、王鲁彦、赵景深、林徽因、严怪愚等等。有的本就是长沙人,有的是某个时段在长沙。他们有文章留下来,有深深浅浅的足迹,有这样那样的传说。长沙因此而生动,而有着人文的气息。忽然又想起郭嵩焘的一幅从湘潭至武汉的“路程联”: 湘潭开船望昭山、兴马、鹅洲、白水湾、枯石、猴(子)石、南湖巷、西湖桥上石栏杆; 长沙一站到铜官、鸭栏、茅埠、石头关、嘉鱼、排洲、金口驿、黄鹤楼中吹玉笛。 长沙在湘潭和武汉之间,猴子石、南湖巷、西湖桥、铜官等都是长沙的大地名。还有一幅非常有趣的长沙街名联: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头走马; 南正街、北正街、府正街、县正街,南北府县都正街,街上登龙(隆)。 把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学名人与长沙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尽量地钩沉出一些新的史料,对,就这么着。于是,我这《长沙沙水水无沙》便有了现在的模样。 怎么会想起用“长沙沙水水无沙”作书名呢?一是该套城市文化丛书有着统一的体例,都是七字书名。其二,长沙白沙井有一名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湖南有“三湘四水”之称,四水大都知道:湘、资、沅、澧,而三湘,能准确说出来的就不多了。其实,清代的经学家、教育家王文清的《湘水记》,开篇便是:“潇湘、蒸湘、沅湘,三水皆纬流,而经之者湘水也。湘源出阳朔,至永州,潇水如焉,日潇湘;至衡州,蒸水来会,日蒸湘;卒与沅水合于沅江,日沅湘。此三湘之所由名也。” 长沙,有一条湘江从城中穿过,这实在是长沙城的福。湘江让整个的长沙古城都富有了灵气和智慧。长沙前几任政府描绘长沙的远景:一江两岸、西文东市、六桥三环。现在湘江上的六座大桥一座比一座巍峨,三条绕城环线也已畅通无阻。因此,我以为,用“长沙沙水水无沙”七字作书名,无论身在何处的长沙人见了都会感到亲切的。当然,我更希望更多的非长沙人都来喝一喝长沙水。喝了长沙水,其前程无量是肯定的。我们通常说南下、北上,而湘江水是向北流的。你想想,长沙的水都是向上流的,那长沙城怎么会不永远地充满着生气和活力? 今年初夏,王稼句和薛冰二兄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写一本与“长沙文化”相关的书,加入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那套“城市文化丛书”中去。该丛书第一辑已出版了陈子善的上海、薛冰的南京、王稼句的苏州、韦明铧的扬州四种,反响不错,销得也好,拟重印。我的这一本与徐鲁的武汉等系第二辑。已发表的文章也可收入。这当然是好事。正好前不久,也是应稼句兄之约,我和杨里昂先生合作过‘本《消逝的长沙风景》,即福建美术出版社的那套“消逝的风景”丛书之一,因此,对长沙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致可说是刚刚吊起了胃口。现在,再来一本,乘兴而为,真是让人愉快得想好好喝上两杯。 原先,我也曾写过一些与长沙文化相关的零散文字,但我不想收入到这本书中。我想全部原创,我还得寻找一个被相关专家学者所忽略的地方切入。整整一个夏天和大半个秋天,我就这么“长沙文化”着。在仿佛没有路的地方寻找路,在路的深处时常意外地获得丰收。因为这本书的写作,长沙在我的眼中变得越来越亲切。不像曾经,人虽走在长沙的街头,但满眼都是陌生,因为对它的历史内涵太不了解。比如某一条街道叫“平地一声雷”,某一条街道又叫“三步两搭桥”,还有什么“枯树一枝梅”、“倒脱靴”什么的,你觉得怪,不知所以然,因此,即便你天天都在那些街道上走来走去,你也会感到一种隔。而现在就不同了,我和谁走在街上,有时便会不由自主地话说从前。我上班的地方曾经是巡抚衙门,出门往左曾经是贡院,走到“ 银官”电影院前面的三角花园,便想起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田汉就在旁边的皇仓坪远东咖啡店楼上办《抗战日报》。长沙忽然变得有了深度和厚度。于是,长沙在自己的心中也就真正地立体了起来。 总算可以划上个句号了,图片也差不多了,但我觉得仿佛才开了个头,还有那么多我想写的东西没写。有的文章写完了,又发现了新的史料,怎么都得补进去。可要是这么补来补去,便没个了结的时候。因此,我只得忍痛地交卷,所有的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同理,所有的书都是遗憾的书。好在这类的书还可再写,只要有人出,只要我愿意。 平时出书写后记,我是不写感谢谁谁谁的,因为要感谢的实在太多。但这本例外,首先我得感谢王稼句和薛冰兄的信任,其次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丁亚芳女士对我交稿一拖再拖的宽容,还有杨里昂先生、陈先枢先生、龚明德先生和欧阳卫国先生为我提供史料,还有海川IT教育中心的晓晖为我 “速录”所有的文字,当然,远不能用一个谢字来表达的老婆大人,这几年来,几乎我所出的所有书的扫描和整理都是出自她小人家那一双纤纤玉手。 在此,请诸位接受我深深地鞠躬,九十度。